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李亚,黄俊: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医学哲学思想

已有 8148 次阅读 2019-4-25 21:04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还原论 |文章来源:转载

作为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一人,拉·美特利继承了笛卡尔物理学的机械唯物主义,最先提出“人是机器”这一著名论断,其代表作也以《人是机器》命名。

1  ·美特利“人是机器”的医学哲学思想特征

1.1  无神论精神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拉·美特利首先把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提升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他明确声称他讨论的“唯一的哲学”是“人体的哲学”,其哲学是阐明心灵对肉体的依赖。而神学家们根本无力解答这些问题,“相反地,他们那些晦涩的学问正好歪曲了这个问题,这些学问把他们引导到千百种偏见上去”[1]。拉·美特利提出了“我的感官高举着火炬”口号,把反神学反唯心主义的斗争推向新的阶段。

1.2  机械唯物主义医学哲学

·美特利反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理论武器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他认为物质、自然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我们看到宇宙间只存在一种物质组织,而人则是其中最完善的”。肺就像鼓风机一样机械地操作,心脏与肌肉等都是机械的伸缩,膀胱、直肠等的括约肌也是机械地发生作用等,其医学哲学思想是近代医学与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产物。

2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医学哲学思想内容

2.1  医学本体论

2.1.1  人体观。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机器”观点,认为“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1]。

与动物相比,人的理性的产生,是由于人比最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几个弹簧”、脑与心脏的距离更合适,脑部供血更为充足。其次,关于人体的构成,他以丰富性的医学知识,指出人是物质性的东西。他把物质元素叫做“面粉团子”。他认为“人并不是用什么更贵重的料子捏出来的”[1]植物、动物和人都由面粉团子构成,区别在于面粉团子的“酵料”被自然变化了而已。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人体观,为近代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近代医学演变为人体学。

1977 年恩格尔教授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后我国相继有学者提出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他的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即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2]。而人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因此,医学也要以社会的人而非纯生物的人为研究对象,临床医学诊断与治疗不能仅仅考察各种生物——生理指标,更要综合考察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建立一种整体医学模式。

2.1.2  心身关系。①精神是物质的属性,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在他看来,所谓心灵,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1],即大脑,它也是用同样的面粉团子从同样的作坊里制造出来的[3]。“事实上,如果在我脑子里思想的那个东西不是这个器官的一部分,因而也不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为什么当我静静地躺着床上计划写一本书,或是思索一个抽象问题的时候,我的血液会热起来,我的精神的热力会散播到我的血管里去呢? ……你便会认识到人的物质的统一性了”[1]。②心灵依赖于肉体,不同的机体决定不同的精神状态。心灵随着肉体的进展而进展,随着机体的健全强壮而日益聪明起来,因此,各种各样的心灵状态,是和各种身体状态永远密切地联系着的[1]。③心灵活动以身体为转移。心灵和身体是一同入睡的。人睡着了,心灵也跟着休息,人没有了感觉和意识,心灵好像不存在似的。“心灵的一切机能,直到意识为止,都只不过是依身体为转移的东西”[3]。所谓心灵的一切机能,是指人的认识和精神活动 所谓心灵活动以身体为转移,不过是说心灵的活动都以感官能够接受对象的刺激为前提。

应该说心灵与肉体的关系问题,是拉·美特利“人是机器”探讨的主要问题,也是贯穿其医学哲学的一条主线。在《人是机器》一书中,他列举了当时大量的生理学、解剖学等重要医学发现来论证物质决定精神,肉体决定灵魂,从唯物主义角度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比 17 世纪的唯物主义前进了一步,尽管带有明显的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所固有的局限性。

2.2  医学目的

医学目的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概念,是指特定的人类群体或个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医学的需求、理想和期盼,是人类希望通过医学所要达到的目的[4]。医学目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总会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近代医学通过研究身体的结构与功能,探究疾病的变化与机理,寻求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但由于受到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近代医学只研究人体,或者说近代医学的目的只是片面地追求生理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拉·美特利说 “我们人这架机器这种天然的或固有的摆动,和钟表的摆动一样,不能一直作用下去。当它松弛时,就应当使它重新振作 当它衰弱时,就应当给它增添力量 当它由于用力过度而萎缩时,就应当松放松放它。真正的医学也就在于此”[1]。这体现了医学的传统目的 防治疾病、恢复健康。而在 1996年形成的《医学目的 确定新的优先发展战略》即保留并发展了此传统医学目的,确立了指导现代医学健康发展的 4 个医学目的。

2.3  医学方法论

2.3.1  经验和观察方法。16-17 世纪实验医学兴起标志着世界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拉·美特利的医师职业和医学实践决定了他不仅鄙视哲学家们借助精神的羽翼所作的“枉费心机”,更是激烈批评神学家们的各种偏见和歪曲,他认为“指导我们的只有经验和观察”[1]。正是那些既是哲学家又是医生的学者,凭借着他们丰富的经验和观察为我们揭开了人体的奥秘。因此,他建议“且拿起经验这根指路杖,把历来哲学家们的空谈都扔一边去吧”[1]。

2.3.2  还原论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沿着机械唯物主义的医学哲学思路,拉·美特利认为 人是机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各部分机体的机械运动,作为大脑的功能的思维也必然可以还原为脑子的机械过程。因为“人只是一个动物,或者说只是许多机括的集合。这些机括互相推动,互相引发,他们之间根本没有性质的不同,有的只是位置的不同以及力量程度的不同,而心灵只是脑子的一个物质的、感性的部分,可以把它视作整个人体机器的一个主要机括,对其他机括有显明的影响”[1],因此。只有设法通过从人体的器官把心灵解剖分析出来,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接近最大程度的或然性[1]。

同时,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性格、风俗和习惯是由构成人体的黑胆、苦胆、痰汁和血液的性质、多寡和配合的方式决定的,所以,医学可以借改变躯体而改变精神、风俗和习惯。

3  ·美特利“人是机器”的医学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3.1  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的座右铭“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告诉我们,医学治愈疾病只是有时的情况,而更多的情况是帮助和安慰病人。安慰和帮助病人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治疗的精神性手段,尽管不是生物学的,却是不可缺少的。拉·美特利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与临床实践,主要都是围绕人的生物属性来展开的,主要运用物理学、生物学等原理说明人体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突出强调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如他认为歇斯底里症和忧郁症是“脾脏、肝脏里有一点故障,门静脉里有一点阻塞”[1]。

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在于片面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没有考虑到疾病产生的心理、行为、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因而不可能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疾病,在疾病的治疗上,只有物质性治疗手段,忽视了精神性治疗手段,故不可能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手段,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

3.2  医学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按照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思想,疾病就是人这架机器的零件的坏损,医生的任务就是修理或更换机器零件。在医生眼里,病人只是病的载体,是医疗技术施与的对像,所以医生只治病不治人,医生处理人体的疾病和创伤只是适时更换“零部件”即可。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今天,医生过度依赖医学高科技的检验,疾病转化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数据和指标,医学技术成为医学的主宰,医生和病人的近距离接触已经被复杂的器械所取代,医患之间也没有交流,导致医患失语与“人”的失踪[5]。本应是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成为冷冰冰的“无人医学”,医学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并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医疗纠纷增加。

·美特利“人是机器”思想的这些局限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表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拉·美特利在其《人是机器》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健康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说肌体组织是一种美德,并且是首要的美德,是一切其他美德的泉源,那么教育便是其次的美德”[1],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拉·美特利.人是机器[M].顾寿观,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

4]刘虹,张宗明,林辉.新编医学哲学[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资料来源:医学与社会2013268):42-4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75499.html

上一篇:[转载]祝世讷:人不是机器——纪念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发表 250 周年
下一篇:关于混沌的种种神话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