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47 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出版了其名著《人是机器》 , 所提出的观点和所代表的思想, 在医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时代意义。250年过去了, 生命科学、医学、哲学对人的认识大大地发展了。 今天, 我们纪念拉美特利的这部名著,最有意义的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本质作出新的总结。 可以把我们的认识概括为一句话——“ 人不是机器。”这不是对拉美特利观点的简单否定, 而是继承和发展。
一、鲜明的机械人体观
拉美特利1709年12月25日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省圣马洛一个富商家庭。当时,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正在到来, 但在法国, 僧侣和贵族仍牢牢地掌握着封建统治权, 直到1789 年资产阶级才夺取政权。 拉美特利初读神学, 后因厌恶而转攻医学, 1733 年获博士学位, 1743-1745年在法兰西近卫团任军医, 1745 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心灵的自然史》, 以其唯物主义观点引起僧侣和当局的狂怒, 被下令焚毁, 他不得不逃到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的荷兰。1747 年他匿名发表了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人是机器》一书, 同样遭到教会法庭的迫害。第二年应邀到普鲁士任皇家科学院会员和御医, 1751 年 11 月 11 日因在自己身上试验新的治疗方法而卒于柏林。他的其他著作还有《人是植物》(1748)、《 伊壁鸠鲁的体系》(1750)、《幸福论》(1750)等。
机械唯物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18世纪法国唯物论是其典型形式, 拉美特利是杰出代表之一。 他批判了笛卡儿的二元论和僵死的物质观, 继承其“动物是机器”的合理思想, 进一步发展为“人是机器”。
《人是机器》集中反映了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思想, 它坚定地反对经院哲学、反对宗教神学, 从根本上否定了关于人的神学观点, 把人从上帝造物的圣殿中解放出来, 还给物质世界, 用机械唯物的观点来说明人的本质。“他在此书中更加大胆地、更加充分地并且极有特色地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和无神论的观点。”[1]
《人是机器》充满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它彻底地与笛卡儿的二元论决裂, 反对把人的机体和精神分裂开来作为两种实体, 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它运用大量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的材料, 论证人的心灵状况取决于人的机体状况, 证明思维是大脑的机能, 道德源于机体自我保存的要求, 认为人是有感觉、有精神的活的机器。他指出,“思想……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延等一样, 是有机物质一种特性”。
《人是机器》第一次以机器为模型来说明人的本质。从1543 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到 1689 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建立起了经典力学体系, 按机械运动规律来解释一切成为那个时代的最高原则。从1690 年法国人巴本发明第一部活塞式蒸汽机, 到 1763 年瓦特对蒸汽机进行系统改造, 人类迎来了机械化时代, 机器代替手工, 工厂代替作坊, 机器既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 也是生产力的最高代表, 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子。拉美特利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上, 第一次以机器为模型来认识和说明人, 认为,“人是一架机器”, 不过人这种机器比动物这种机器“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罢了, 其间“只是位置的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 而决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人的机体组织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人是机器》阐明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人体观。也是在1543 年, 拉美特利的同胞维萨里发表了《人体的构造》, 揭露了教会支持的盖仑医学关于人体解剖的许多错误, 证明了人体许多类似机器的结构, 吹响了医学革命的号角, 从此西方医学走上了运用科学技术革命成果研究和回答医学问题的道路, 出现了医化学派和医理学派, 运用机械定律物理地解释生命现象和疾病问题成为时代的潮流。“人是机器, 疾病是机器的故障, 医生的任务是修理机器”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基本观念。拉美特利从医学哲学的高度作了总结, 阐明了机械唯物主义人体观的基本观点。
二、别了, 机器时代
拉美特利之后的两个半世纪, 人类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了, 又发生了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了, 又出现了更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机械唯物主义被实践批驳得千疮百孔, 辩证唯物主义建立起来并长足发展;对人的认识影响更为深远的, 是自然科学的两次革命性飞跃。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 自然科学的突破从根本上动摇了机械唯物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和赖尔地质渐变论,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人工合成有机物和化学元素周期律, 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等, 从根本上拒绝了上帝对自然界的创造, 开始揭示天、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证明不仅钟表、齿轮、发条, 而且整个自然界都有自己的历史,“自然界不是存在着, 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20 世纪以来的现代科学又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的世界图景和人类对自己的理解。相对论、宇宙学揭示出宇观世界的起源、演化及其规律, 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揭示出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特性和规律, 分子生物学、人体科学揭示着生命的物质基础、基本特征及人的复杂性,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时间、信息、关系、有序、非平衡、非线性等有机性机制和规律。这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和方法, 把我们的思想提高到 20 世纪的新高度。
自然科学的这些进展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哲学家、科学家、史学家们曾用不同的专业术语作出不同的概括, 而其共同的认识是,“机器时代”已经过去,“信息时代”正在到来。托夫勒把它称为“ 第三次浪潮”, 说:“假如时代能尖叫的话(我们的时代当然像是能尖叫的), 那么机器时代正尖叫着要停下来。工业时代的衰老迫使我们面对现实世界机器模型的讨厌的局限性。”[2]
三、人的非机器特性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对于人不同于机器的本质特征已作过多方面论述。 其基本问题是, 人的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形态, 人的生命运动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运动形式, 它具有与机器相同的物质性, 并包含着一些机械运动, 有着类似机器的许多特征;但是, 这毕竟只是人的最简单的部分特性, 此外还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等较高级的和最高级的物质特性和运动形式, 是无法用机器来类比、用机械运动规律来解释的, 是“超机器”或“非机器”的。
在今天的认识水平上, 人不同于机器的基本特性至少可简要地概括出以下十个方面。
发生起点不同。机器是先生产好一个个零部件, 然后组装起来的, 分散存在的零部件是机器发生的起点, 由部分组合成整体, 部分是整体的逻辑前提, 部分产生着也决定着整体, 因而部分健康与否是整体健康与否的基础。而人则相反, 人的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一步步分化形成的, 受精卵这种混沌未分的元整体是人体发生的起点, 由整体分化出部分, 整体是部分的逻辑前提, 整体产生着也决定着部分, 因而整体健康与否是部分健康与否的基础。不同的发生起点决定着在局整关系上人与机器有原则性区别甚至截然相反, 这在医学上是不可忽视和颠倒的。
形成机制不同。机器是由工人制造的人工系统, 是由外部力量组织起来的, 组织的动力、指令都来自机器之外, 是一种“他组织”系统。 而人类是宇宙物质自然演化的产物, 人的机体是通过自我复制、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的, 组织的动力、指令来自机体自身, 是一种“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机制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有机性”之一, 它通过转化、利用外部条件来建设自身, 其中也包括对致病因素和治疗因素的自组织, 无论发病还是愈病, 自组织过程都是枢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已经揭示出这种自组织的机制和规律。
调节方式不同。机器可以调节, 但其调节的动力和指令都来自外部, 对于外来的作用的反应是被动的、机械的, 机体发生损伤不能自我调节修复;虽然自动机有了越来越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它是人工预设的一种运行功能, 并非机体本身固有的物质属性。 而人的调节能力是机体本身固有的物质属性, 调节的动力、指令都来自机体本身, 对于外来作用的反应是自主性的, 外来因素只有对机体的自主调节过程产生某种作用, 才能被自主调节过程转换为对机体的某种作用效应, 这在医学上表现为人体的自主反应机制和自愈能力, 是机体御病祛病的内在根据和基础。
代谢作用不同。机器的运转需要耗散能量, 但机体本身不能进行物质能量代谢, 简单的氧化过程也会把机体锈蚀瓦解, 故必须有防锈措施。而人的机体则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 一刻不停地建设自身, 又一刻不停地瓦解自身, 这种代谢过程决定着机体的状态, 其正常与否是健康与疾病的主要内容之一。
结构与功能的性质和关系不同。机器的结构是由人来制造和维修的, 主要是实体性的空间结构, 特定的结构产生出特定的机能, 机能异常要从结构上寻找原因, 而结构的异常要从外部寻找原因。人体的结构是由人的生命活动自己建立和维持的, 不仅有实体性的空间结构, 更有非实体性的功能性结构(如功能轴)、时间结构(如生物钟), 故结构性疾病既有解剖形态上的, 又有功能性结构的、时间结构的;首先是生命活动建立和维持结构, 然后才是产生出来的结构负载特定的机能, 故功能性疾病有两种, 一是建立和维持结构的生命活动异常, 它可导致结构异常;二是结构所负载的机能异常, 它可从结构异常寻找根据。
稳定的性质不同。机器的机体保持稳定必须达到热力学平衡, 机体与环境不能有物质能量的交换, 否则就会瓦解, 这种稳定是一种热力学平衡态, 是一种“死结构”。人的机体的稳定不是热力学平衡态, 而是远离热力学平衡, 机体与环境之间及机体内部各局域之间进行着快速的物质能量交换, 通过新陈代谢来更新和保持机体的结构, 这是一种非平衡的“活结构”。非平衡态热力学揭示了这种非平衡结构和非平衡稳定的机制和本质, 健康与疾病不能单纯看是否稳定, 还要看其热力学特性, 非平衡稳定对应着健康, 平衡稳定对应着死亡。
有序性不同。机器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 遵循着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机体本身存在着熵的恒增加, 其有序度是恒降的, 不可逆地走向无序化、老化。人的机体不仅遵循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而且还遵循耗散结构规律, 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从环境获取负熵, 即“生命以负熵为食”, 使机体的熵产生呈负值或 0 值, 可以提高或保持机体的有序性, 其有序度是可调的, 故机体具有生长、发育、稳定、恢复健康等特有的有序变化机制和过程。
信息交换不同。机器可由特定的装置按人的设计处理特定的信息, 而其机体不能与环境进行自主的信息交换, 特别是关于调节其结构与功能的信息交换;人工赋于机器的各种信息也不能自我“遗传”给后代。人的机体与环境有自主的信息交换, 运用信息交换来调节物质能量交换, 进而调节机体的功能和结构;机体能够固定、保存、积累信息, 以提高和保持机体的有序度, 并可把它遗传给后代;信息调节交换和信息的异常表现为更深刻的病变, 信息的错码表现为遗传病。
思维功能不同。拉美特利肯定了思维是物质的属性, 但是, 并非任何物质都具有思维属性。机器是物质的, 构成机器的物质并不具有思维属性;电脑的某些功能达到甚至超过了人脑, 但那只是功能模拟, 并非构成电脑的物质具有了人脑那种思维属性。人的思维是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特有属性, 这是宇宙物质演化到第 200 亿年才形成的;而其固有的思维属性要转化为现实的思维功能需要社会交往、信息交换等实践;人脑的思维不仅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而且能够认识和调节自身, 精神活动的正常与否成为影响人的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属性不同。机器本身没有社会属性, 更没有阶级性, 它可以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服务, 其性能不会因为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而有改变。人则具有社会性、阶级性, 是社会之网的网上纽结, 是各种社会关系和总和;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不同社会地位, 进而决定着不同的生存环境, 也就决定着其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状态;社会状态和人的社会角色正常与否, 成为影响人的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然, 这些认识也还只是今天时代条件下的, 它与当年拉美特利的观点一样, 不可抗拒地带着历史的局限性。下个世纪, 或再过 250 年, 人们会提出新的批判, 建立起更新的观点, 我们盼望着那一天。
参考文献
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34.
2. 普利高津. 从混沌到有序.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 8.
资料来源:医学与哲学,1997,18(11):612-61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