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学与形式逻辑》札记(1)

已有 1936 次阅读 2019-1-27 18:3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医学, 形式逻辑, 札记

195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斯威策参加了一个“中国无科学的问题”的讨论会。他把讨论的主要问题记下来寄给了爱因斯坦并向其请教。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这段话,我在40年前上大学不久就听《中国医学史》老师讲过,不过最后一句话省去了“若是”两个字,变成“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因此,我一直处在一种莫名的“惊奇”之中。

爱因斯坦为把形式逻辑和实证研究看成是现代科学的前提,中国的贤哲为什么上这两步,从科学史上的奇迹——中医学中能否找到解答?本文先从形式逻辑着手,看看其中的差距。

一、概念

1. 引言

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形式逻辑的起点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拿到试题一看泪流满面。原来题目是,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显然,外国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么多“意思”的不同意思。关于这样的段子还有很多,说明中西思维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然,这是民间语言,说明望文生义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贤哲是不是也这样,从而留下来文化的遗传基因

先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范本。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字非常美,关于“道”和“名”的三个含义各有不同,这种相同术语的差异之美意味着什么

那是哲学著作,医学著作如何?再看看中医名著《伤寒论》。101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柴胡证”、“柴胡汤病证”、“一证便是”,这里面的三个“证”意思一致吗?而且,“柴胡证”=“少阳证”吗不免让人疑窦重重。难道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和论文汗牛充栋,我国考校训诂之学特别发达竟与这个有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9382.html

上一篇:读《短史记》“‘阴阳五行’用于治病,是历史开了一场荒唐的玩笑”
下一篇:《中医学与形式逻辑》札记(2)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2 郑永军 徐向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