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专业课课堂的学术性特征
彭渤
大学专业课课堂不是学术论坛,也不是学术报告。但大学专业课课堂又不能没有学术的特质,即大学专业课课堂应具有学术性特征。大学专业课课堂的学术性特征是新时代大学生求学的要求,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国际大学教育发展潮流推拍的浪头……课堂有了学术的氛围,就会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就会产生活力和激情。课堂因之而达到最高的教学境界。作为教师,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作为学生,感受其中,悟在其中。因此,笔者认为,学术性特征是大学专业课课堂最重要的特征。那么,而大学专业课课堂应具备怎样的学术性特征?浅见如下,恳请批评指正。
1. 一定的学术思想指导。大学专业课专业特色鲜明,是学生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的重要途径。很多专业课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知识点交集多、新知识涌现快、理论问题探讨性强、知识结构复杂等特征。在组织教学时,常常会碰到知识点多、问题多、头绪多等具体问题。因而常常难于分清主次、难于把握重点。这时,按照一定的学术思想来组织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开设《地质学基础》这门课,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门课,难度确实较大。当然,要上好这门课也有较大的难度。但如果我们明确了地理类专业开设这门课是为学习《自然地理学》打基础的这个目的,在组织教学时就要密切配合学生今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需要来寻求组织教学的学术指导思想。与地质学类专业不同,《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表生作用过程的。明确这一点,对于如何组织《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就很清楚了。曾在阅学生中期考试试卷时,发现中期考试试题中有来自《地质学基础》这门课关于应力摩尔圆的知识点。应力摩尔园的有关知识在地质类专业《构造地质学》这门专业课中都是难点。这样的考题来考查地理类专业的学生,明显脱离地理类专业学生《地质学基础》的教学要求。在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中期考试试题中出现这样的试题,就是教学中缺乏学术思想指导的具体表现。故笔者认为:缺乏学术思想指导的教学,就会失去课堂教学重点,就会分不清主次而迷失方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恰当的学术诱导。国内理科大学生大多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而且年轻人一般思想活跃,求知欲较强。因此,大学专业课进行恰当的学术诱导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可以强化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扩开知识视野等,都大有裨益。比如地理专业学生的《地质学基础》这门课、《自然地理学》这门课中的岩石圈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地壳的物质组成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关该部分的内容在上述课程及课程相关部分中,都是矿物、岩石等方面的内容。现有教材在组织这方面的内容时矿物讲矿物的性质、类型等,岩石讲岩石的组成、结构、类型等等。都十分单调。如果适当增添为什么要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怎样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一些带探索性的内容,一方面课堂不会单调乏味,另一方面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术诱导,扩开视野、提升其学习的兴趣。
3. 适当的学术交流。适当的学术交流是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在课堂就某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可通过简单的学术报告展示进行学术研究的有关常识性问题。最近几年,笔者用得最多的就是让学生回答论述题。布置一道论述题,先让学生去完成,然后批改(注意:特花时间!)、讲解。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学术交流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像我当初读大学时一样,拿到论述题不知道如何组织思想,展开论述。与国外的学生比,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差距明显。故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4. 一定的学术训练。去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沉积物学术会,大会组委安排我点评研究生的学术报告,对研究生学术报告进行现场评议。我从中感到,我们这里的学生与中科院的研究生之间学术训练的明显差距。这与中科院研究所有较好的学术氛围有关,但也反映大学专业课课堂进行一定学术训练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学术训练,就会让学生自信、就会让学生变得更加Professional。因此,一定的学术训练是培养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总之,大学专业课课堂的学术性特征,对大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较好的学术素养、良好的学术积累、开阔的学术视野、前沿的学术思想。因此,大学专业课课堂的学术性特征,更加明确了大学里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值得引起重视。
2016年3月14日(于长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