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我的访问学者经历:A-波兰的早晨

已有 8049 次阅读 2013-11-6 23: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的访问学者经历:A-波兰的早晨

 

 

我曾三次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进修。这里首先要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我的厚爱。虽然曾想以优良的成绩来报答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我的这种厚爱,但这些年确实自感愧疚。这里,以各个时段的日记为依据,写下这些文字,记录我的访问研修经历,权表一片感恩之心,也给自己的科研作个诠注。

199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我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波兰留学。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AGH)地质地球物理与环境保护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修,师从矿物学家、洪堡学者A. Piestrzynski教授(现该学院院长)。记得P教授在火车站接到我那天,把行李放下,就带我到实验室转了一圈。只见实验室地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矿石/岩石标本、墙上的玻璃窗柜里摆满了各种矿物标本,桌上是显微镜和排放整齐的矿石光片。旁边的小隔间里是一台电子探针分析仪。当时一下子觉得自己留学单位没选错。

第二天,与P教授商定研修计划。期间展示了我带去的一些金矿标本。他当场就切我的样品,并立马将切好的样品送去制光片。这样,我的波兰留学研修工作就在显微镜下开始了。自己带去的样品都是石英脉型金矿的矿石样品,矿物组成相对简单(多为石英+黄铁矿+毒砂),而且样品数量有限(受行李超重限制)。所以,一个星期,镜下鉴定就搞定。这时,P教授让我对他实验室里那些来自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金矿样品进行显微观察。显微镜观察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差事,常常弄得头昏眼花。所以一般上午到实验室,下午就进图书馆。另外,由于很多矿物的英文单字不熟悉,天天还要记矿物单词。这样大约坚持1个月后,我觉得这样做研修,对于培养矿物鉴定技能是可以的,但对自己课题研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向P教授提出要做某个矿床矿物学研究。得到他的同意,我又立马与国内的两个课题组联系样品的事(因随带的样品不能满足需要)

2月份到波,第一批矿石样品到4月底才寄过来。样品到了,心里就踏实点了。这次,所有的样品自己切,自己磨,抛光让师傅做。接下来,就是显微镜观察,遇到问题就请教P教授。这批矿石样品,引起了P教授的重视。不但矿物组成复杂,内容丰富,而且他实验室没有该类型的金矿标本。显微镜下,自然金及其矿物组合,是研究矿床成因的重要实际素材。对这批样品作第二次切片观察后,确定电子探针的分析对象,进行显微拍照,并制作用于电子探针分析的样品。每一个环节,P教授都是手把手地教。然后就是上探针分析仪进行有关分析。

另一矿床的样品是当年8月份到的。是一个大包裹。接到时,我好高兴。但打开包裹,我就失望了。样品没有包装好,很多样品破碎厉害。特别是,样品编号写在包样品的纸上而没有写在矿石上,由于包裹运输过程中的冲撞,要么样品从中滑出来了,要么包装纸烂了,无法辨认每一件样品对应的样号,因而无法与地质描述对上号。花了很多邮资寄来的样品,却不能用于作正常的研究,我感到很可惜的。选择几块较大的样品作了加工,其余的都丢了。这样,研究工作只好针对一个矿床了。

当年11月初,所有研究资料和分解结果基本出来了,P教授要求我在12月他们举办的波兰矿物学会的年会上作个报告。并将我做报告的通知在学院的很多地方张贴了出去。从来没有用英语作过报告,这对我是次挑战。准备了一段时间后,硬着皮头就上。那天开始时,报告厅坐满了人,后来就只有几个人了。有2个人给我提问,我也没有听得很懂。感到很丢面子。原来还是英语表达出了问题。

12月后,就基本不做实验了。P教授要求我总结研究资料,写文章投《波兰矿物学报》。幸好这时,美国西华盛大学A. Wodzicki来到他们实验室作合作研究。我写的英文得到了他的帮助。在我回国之前,文章就投出去了。

波兰的早晨,空气新鲜。阳光洒映下克拉科夫,到处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既朦胧抽象,又明亮而充满希望。无论是头顶阳光,还是脚踩雪地,通往实验室的那条小路,至今仍勾起我无限的想往。

 

20131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739663.html

上一篇:重要政策应经得起广泛质疑
下一篇:重金属污染防治新思路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14 孙启高 刘广明 罗汉江 罗帆 刘进平 余昌训 张志东 强涛 王加升 李健 刘晓锋 张启峰 biofans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