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应体现的特色
彭 渤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地理学即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1],《地质学基础》代表这种“人地关系”中的“地”,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怎样强调她的重要性都不过份。该门课程的教学应受到高度重视。但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这门课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并不容易。本文试图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难点、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谈谈教学中应体现的特色。以祈抛砖引玉。
1 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地理类专业《地质学基础》与高校地质类专业《普通地质学》在内容上完全可以对比,二者基本属同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1 内容多、知识面广
《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及地球动地学等三大部分的内容。其中地壳的物质组成涉及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矿床等不同层面;地质构造则包括了断层、褶皱、节理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而地球动力学则既包括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又包括了地球起源、地壳运动、地壳演化等地质理论问题。
涉及的知识面除了数、理、化、生等传统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有关晶体学、几何运动学、地球物理学等纯专业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这便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2 理论抽象、实践性强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地球。但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仍无法让地质过程重演或重现。故很多地质现象的解析、理解多是按照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推断、推测。因而“将今论古”是地质学研究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而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这种“将今论古”的思想方法常常多又是有前提、条件的。由于这些原因,《地质学基础》讲述的理论具有探索性强、多解性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变得抽象、难懂。
《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矿物、岩石,还是断层、褶皱等等,都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质现象。得不到感性认识,很难取得理论方面的学习效果。因此,同其它很多自然科学一样,该门课程的教学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而由于地理科学专业毕竟不同于地质学专业,要按照地质学专业的要求来实施地理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得不到保证,专业知识也很难跟上。而不按照地质学专业的要求来做,作单纯的“纸上谈兵”式的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这个度,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长期的教学体验中去把握这个度。因而,笔者认为,一般的任课教师(包括我自己)不容易上好这门课。
1.3 学科发展快、知识更新快
认识自然、开发利用地球中蕴含的各种矿物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地质学》的科学理论得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当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矿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所引起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给《地质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催促了《地质学》与《环境学》、《空间学》、《灾害学》、《大气学》等很多学科的新结合和新交叉。学科发展继续在高度分化和高度集中的统一中,不断前进。从而使《地质学》的学科体系中新的概念和理论认识不断涌现,如“雪球地球(the snow ball earth)”、“超大陆裂解”、“人类纪(the anthropogenics)”、“热气地球(the hot gas earth)”、“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等。如何在课堂里生动地演绎这些新的概念和知识,需要任课教师细心谋划和思考。
另一方面,地质学家也不再仅仅是“岩石明星”(rock star),而是在全球变化、资源利用、防灾抗灾、土地整治、城市规划、环境评价、疾病预防等很多领域大显身手[2],并扮演十分重要的脚色。故而为在《地质学基础》这门课与地理科学之间如何找到合适的结合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任课教师教学时,如果不在这一方面着力,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就很难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地理学的理论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现象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到学习地理学各门课程的钥匙。
按照这个目的,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解、室内实习、野外实践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掌握地质现象观察分析的基本工作方法,并具备具有一定的地质理论分析水平。
与地质类专业开设的《普通地质学》相比,地理类专业开设的《地质学基础》其教学目的和要求有所不同。地质类专业在大学四年要深入地质学各个领域的专门学习和训练,因而其《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可类似于地质学的科普。而地理类专业的《地质学基础》要为地理学的学习和深造作知识铺垫和技术训练。其教学难度大,承担的责任也大。故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特色非常重要。
3 教学中应体现的特色
地理专业《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应体现的特色有很多方面。目前除了形成一本有特色的教材外,其教学特色还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3.1 突出重点
如前所述,《地质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多而广,而每一部分内容都与地理学学习和研究都密切相关。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值得深入探讨。如对岩石学的教学,不可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就要求学生掌握岩石的镜下鉴定等方法,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对一些常见岩石的特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故教学重点可放在常见火成岩和沉积岩特征(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的教学上,实习时重点选择一些典型而又常见的岩石,如花岗岩、砂岩等,有针对性地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3.2 把握分寸
地质学中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如地壳演化的大地构造理论等,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应把握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而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地质构造这部分内容,在分析构造形成机理时,涉及变形、形变等方面的概念,笔者认为,应把握分寸、适当简化。
3.3 注重地质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中突出地质学与地理学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蔡运龙[3]在总结中国地理学的主要问题时指出,“当前我国地理学学术走向迷茫,主流学术方向被削弱,人地关系等地理学核心论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被淡化”。笔者认为,这一点评切中要害。出现这种情况,与削弱《地质学》研究与地理科学的研究之间的关系有关。因此,《地质学》的教学应特别注重其与地理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目的化。如岩石与地貌、土壤、矿产资源等,构造与地貌、灾害等,地质演化与环境变化等等,都是《地质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复强调、分析和讨论的重要关系。
3.4 突出指导教学的学术思想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专业课的教学,都应以一定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如本人对《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的教学,就是以“物质迁移、能量转化”这八个字为全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这样一个学术思想,课堂讲授各章节的内容就不会乱、重点就会突出。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明确的思路。而《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笔者是以“物质组成、物质运动”这八个字,来概括整个教学活动,并作为教学的学术指导思想。
4 结语
《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特别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笔者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里谈的一些肤浅看法,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杨达源(编著). 自然地理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60.
[2] Horton B, Potter W et al. Geologists are not just rock stars. Nature, 1998, 396: 493-496.
[3] 蔡运龙. 中国地理学: 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A2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