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暨主编座谈会召开

已有 3151 次阅读 2015-6-17 12:41 |个人分类:办刊之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 发展战略



   2015 5 30 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暨主编座谈会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会议旨在汇聚科技期刊发展相关专家,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为制定相关政策献计献策,引导和推进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与会专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了有益意见和建议。现将会议情况通报如下。

一、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我国科技期刊主管部门领导、国内部分优秀中英文科技期刊正副主编、“两刊”理事会成员及各辑正副主编等50 余位专家学者。会议由项目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主持。

   首先,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朱作言介绍了立项背景。他指出,当前我国科技的长足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期刊来展现成果;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的办刊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中科院学部设立此项目,是希望借助学部平台,全面、深入地讨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通过项目研究,切实提出一些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效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成果等方面有所帮助。他表示,办好科技期刊是一项长期、艰苦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业。召开此次会议,希望办刊人和科技管理部门代表共聚一堂,能够高瞻远瞩地、从宏观视野看待科技期刊在我国科学研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时不我待,办好国内科技期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会议邀请科技部基础司原司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局长孟宪平,“两刊”编委会秘书长、科学出版社副总经理彭斌,《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科学通报》中文版主编、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做了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之后,李静海副院长做总结讲话。他指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改变,此次会议的召开十分必要。中国有约5000 种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居世界第二,但高质量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开放获取以及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等给中国科技期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浪潮,首要的是转变理念和价值观,要充分认识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性,重视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追求学术出版的高品质,改变落后的期刊运营和出版方式。他强调,对未来科技期刊的发展应抱有足够信心,同时希望科技体制改革能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纳入其中

   下午,与会专家围绕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畅所欲言,深入探讨适合不同定位科技期刊发展的不同模式,积极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出谋划策。

二、主题报告

   张先恩在题为中国科学研究进展概略分析的报告中,从科研投入、科研队伍、以专利和论文为代表的科研产出以及我国领先的科研成果、国际合作等几方面剖析了我国科研发展的总体态势,指出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增加,科研人员体量大、年轻化,专利、论文产出与GDP 同步增长,科技发展宏观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科技支撑。他认为科技论文承载着知识传播历史记载的任务,是对科研人员工作的肯定和激励,应该正确认识和恰当使用科研评价体系

   孟宪平在题为我国基础研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报告中从国际和国内视角分析了基础研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基础研究创新之源的地位更加凸显。我国基础研究规模、队伍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但对创新驱动发展贡献仍然不足。我国基础研究目前总体形势是六期叠加,面临重大原创少、科学大师少投入占比少等挑战。报告提出,在新常态下的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应有新定位、新结构、新机制和新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强面向需求的基础研究。

   彭斌的报告从六个方面指出了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滞后于中国科学研究的进步不能适应科研产出大幅增长的需要,中国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的中国学者成果高于平均水平。报告呼吁中国科学家对中国科技期刊投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指出,中国科技期刊面临国际同行的严峻挑战,国内的发展环境尚需优化,办刊能力有待提升,中文期刊的发展尤其面临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国家制定出台适应科技期刊发展需要的出版管理政策,以及公平、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

   龙桂鲁的报告阐发了对于办好高端英文期刊的一些思考。指出中国英文期刊的目标是争取与中国学术成就相称的话语权,影响因子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术刊物的声誉,不能忽视,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以偏概全。报告以国内外几种科技期刊为例,介绍了各刊在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采取的举措,强调期刊的定位要明确,办好综合类期刊,必须走高端路线,编委在办刊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尽管有许多困难,还是要有信心和勇气,努力办好高端英文期刊,实现朱作言先生的呼吁,让中国的学术期刊与中国科学一同走向世界。

   高福从新时期如何办好《科学通报》出发,阐述了关于我国中文期刊发展的思考。强调在目前中文期刊发展堪忧的状况下,要重建文化自信办中国自己的优秀学术期刊。报告介绍了《科学通报》在调整刊物定位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并从若干方面提出了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议:呼吁院士群体支持中文期刊发展;基金资助和科研管理部门制定引导性政策,将重要中文文章列入评价和考核体系;期刊管理部门对中、英文期刊评价分类管理设立对中文期刊的财政和基金支持整合资源、建设有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平台;加强期刊自身办刊能力,提升质量和服务;加强对中文办刊人员的重视和培训

三、研讨成果

   座谈会上,二十多位专家先后发言,就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呈现的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关于政策导向和支持。多位专家呼吁将此次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公开,并向国家决策层建言,从而引起高层领导对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作用的关注争取改变宏观导向。专家们分别从评估体系资金支持期刊管理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国家的评估体系直接影响科研趋势和人才培养以及国内期刊的竞争态势,要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于科技期刊保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一个国家战略行为,应从国家顶层战略出发来规划基础学科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对于不同的期刊应分类管理,专门制定针对科技类学术刊物的管理办法;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政策,由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引导院士、基金项目以及引进人才等将优质稿件投向国内期刊,为其发展提供助力

   第二,关于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管理体系亟待改变,应推动科技期刊的分类评价管理体系。一方面应正确看待SCI 影响因子等在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反对简单的唯数量指标论不同期刊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刊物要在国际赛场上竞技,从跟跑到领跑;有的刊物则在应用领域更有贡献,要综合考量不同学科及刊物的情况,区别对待、科学评价,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又不脱离国际主流的评价体系,避免文章引用的虚假繁荣,跳出影响因子和国外期刊至上的怪圈。

   第三,关于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参会专家一致认为,科技期刊影响力和学术水平相辅相成,应追求可持续、良性的发展,把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声誉和学术水平当作追求的目标,反对用不正当手段提高影响因子,不合理竞争。要合理使用SCI 平台,客观考量刊物在国外产生的实际学术影响,也可以开展与德、日等非英语国家刊物的比较研究。提高中国基础研究水平是提高刊物水平的前提,要敢于迎难而上,用较短的时间将刊物提升到国际认可的水准。有专家建议刊物发稿要迅速,摒弃门户之见,通过宣传改变作者的思维方式,鼓励其积极引用国内研究成果,要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对文章进行推广

   第四,关于办刊的责任主体。有专家强调担任主编、副主编职务不能是荣誉大于责任,要努力负责尽职。面对目前国内期刊生存现状,要办好刊物,对主编、副主编的要求要与国际接轨,对编委和审稿人的要求也非常高,但如果大家都能尽力,一定能取得突破。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出版机构应该承担更多的办刊责任,在新时期需要打造学术、市场营销和互联网结合的专业出版团队。办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出版人才队伍,主管和主办单位应重视专业办刊队伍的建设,引培并举。对办刊队伍应给予尊重和机会,创造条件鼓励编辑走出去,深入科研一线去约好的稿件。

   第五,关于中英文刊的不同定位。中英文科技期刊因为其承载的不同功能以及面对的不同生存环境等,其发展定位和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英文期刊应面向国际抢夺科技话语权,而中文期刊在国内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专家们建议中文科技期刊定位应有中国特色,中英文刊应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中文期刊有其特殊、固定的读者群,不能因为简单追求SCI 而变得不伦不类。有专家认为中英文期刊联动、文章对照同时发表是很好的方式。

   第六,关于办好中文刊的重要性。多位专家提出要充分重视中文刊物的发展。办刊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表的研究成果必须要为国人所用,应从国家战略和知识储备层面认识中文期刊在记载和传播我国原创性科研产出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很多中文刊帮助年轻人走向未来国际学术舞台,应值得骄傲。重要的英文成果发布后应发表对应的中文版本,这是记录历史的责任办不好中文刊是中国文化的损失。专家们呼吁一定要给中文刊更多的发展空间,增加投入

   与会专家还就集团化办刊移动新媒体期刊搜索引擎刊物运行机制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朱作言和郑永飞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朱作言强调,希望认真做实做好这个战略研究项目,以期得到国家高层领导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和支持,避免空谈。要建立科技期刊的分类评价管理体系和国家知识储存交流运用平台,重拾对中文期刊的重视。只有正视现实、立足发展,才能打开新局面。郑永飞对与会专家本着对中国科技期刊负责的态度来参加研讨表示感谢,并指出,既然期望中国科技期刊有好的表现,就要对其投以充分的重视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还要靠科技界、出版界和决策层三方面力量的同心协力,才能实现良性转变,跨越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898625.html

上一篇:关于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新的战略模式 —— “域 出版”
下一篇:邮品中的抗战
收藏 IP: 219.149.219.*| 热度|

9 任胜利 李本先 王晓峰 邱敦莲 翟自洋 杨正瓴 杨学祥 jlx1969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