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日本311地震看地震预报与预警
侯振宇 houzhenyu2007@yahoo.com.cn
一、日本311地震的可预报性: 从地震台记录上看,311日本地震的确有很大的被预报可能。
中国地震网最新地震消息:(侯振宇2011年3月15日10:20所见)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3-14 14:12:36 6.2 37.8 142.7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在以上记录中把日本本州发生的地震予以剔除则得以下数据: 地图 2011-03-14 14:12:36 6.2 37.8 142.7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3-13 19:37:28 6.0 37.3 142.6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我对该数据加以研究,感觉它是很有特点的。 特点一: 2011-03-09 10:45:16日本7.3级地震后连续发生 2011-03-09 12:36:59 6.0, 2011-03-10 02:16:16 6.2, 2011-03-10 02:44:33 6.1, 2011-03-10 05:22:13 6.2, 2011-03-10 05:24:00 6.8,5次6级以上地震, 这些地震与一般普通7.3级主震后的余震相比能量明显不是同等级别。 这可以说是要发生更大级别主震的前兆。 大家可以与1975年中国海城7.3级地震的时间序列来对比!
特点二: 2011-03-10 05:24:00 6.8级地震与 2011-03-11 13:46:21 8.6级主震中间存在22小时的时间内没有发生6.0级以上地震。 (对于中国地震网我虽然不是很信任,但我认为它不会搞错6.0级地震时间序列的)。 中国海城7.3级地震前也有一段时间的沉寂!
这段时间按中国地震网的记录是11小时多。 (海城地震这一时段中更小地震发生次数的也明显减少) 非同寻常的地震活动减弱是大地震即将来临的标志!
从此次311日本地震的时间序列看311大地震后有两个比较沉寂的时段: 2011-03-12 09:47:15 6.8——2011-03-12 21:15:40 6.2,11小时多; 2011-03-13 19:37:28 6.0——2011-03-14 14:12:36 6.2,18小时多。 后者尽管能量积聚时间延长,但能量释放并没有显著提高。 这表明地壳能量的释放已经进入尾声。
《日本专家称3天内灾区发生7级地震概率超70%:潮汐组合对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147
我对此的评论是:【[1]侯振宇 2011-3-14 08:22 可能性小于5%。
在此次日本311大地震前,世界瞩目的事件有: 【美国当地时间3月8日,加州洛杉矶以南的海湾区突然出现数百万条死鱼, 包括凤尾鱼、鲭鱼、沙丁鱼和其它小鱼。】! 我想现在许多人都会同意它是311日本大地震的前兆的。 日本3月9日7.3级地震是很难解释美国的死鱼事件的,因为7.3级地震的能量没有这么强。
还有南京! 【南京一日现“天坑”与巨云圈 专家称与地震无关 板桥上空出现奇怪巨型云圈……10日,南京出现的现象引起民众关注。 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徐徐告诉记者:这一切与地震前兆无关, 近期南京无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前兆。】(地震局长:地月引力可诱发地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000)
再把时间往前回顾:据日本共同社2月14日报道,日本鹿儿岛地方气象台表示, 新燃岳火山在当地时间14日清晨5点07分发生继11日之后的第11次喷发。等等! (《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和潮汐组合对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284) 杨学祥先生文章:《地震不是“被预测” 相关现象要研究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467 【地震,不是“被预测”的(图)2011-03-15 03:30:24 本报3月7日A23版头条刊登了《50头鲸鱼搁浅日本海滩》一稿, 并链接了《新西兰地震前 上百巨头鲸搁浅死亡》的内容(见上图)。 在此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下,我们不是专家,更没有预测地震的特异功能。 两天后,2月22日,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6.3级地震。 约50头瓜头鲸3月4日晚在日本东部茨城县鹿岛市一处海滩搁浅,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但大多数解释都与其体内的回声定位系统有关。 出现寄生虫,或者系统本身的原因,都可能使回声定位系统出现故障, 英国国家海洋水族馆专家也曾猜测,可能是海底低频地震产生的声音冲击波 干扰了这些哺乳动物的回声定位系统,从而使得它们误上了海滩。 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而目前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动物不能预测地震。 景洁 http://news.163.com/11/0315/03/6V5HUF0400014AED.html
点评:动物可能不会有意识地预测地震,但是,动物的异常表现和意外死亡却和地震相关,试验不止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结论。单一的现象解释不唯一,众多的异常却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仅仅停留在巧合而不能科学的解释,是对问题的实质缺乏了解,无知才是唯一的答案。我们现在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因为我们对地震的形成处于无知阶段。有生活遇到的问题,才有科学的研究需求。如果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一清二楚,科学研究还有什么用?说对未来不能预测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失败后失去信心的逃兵。】
在杨学祥博文《日本地震回顾:特大地震频发期的警钟在2008年5月10日敲响 》 看到IP: 220.249.99.* 的湖北朋友评论: 【你这个一年前的预言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真正的高手在天涯网, 他是在2011年3月7日精确预测了时间和地点的,而且人家从来没有自吹自擂,不信请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4/1/1722013.shtml 】 点击链接读到如此消息:
3月份第一次7级以上地震【含7级左右】可能出现的时间是7号8点至9号16点 【重点关注8号20点至9号凌晨8点】
综合以上,我认为从人类能力上看:日本311大地震是能被预报的!
二、为什么311日本大地震没有被预报? 最大的原因是大多数地震工作者放弃了地震预报工作! 不做地震预报工作是绝对预报不出311日本大地震! 那么搞地震预报的人士为什么没有对311日本大地震做出预报? 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他们缺乏手段与信息。 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是耿庆国需要用微薄的退休金来购买气象信息。 在网上我看到一位院士谈他使用美国的地震信息进行工作。 我本人的本篇文章中注明中国地震网的最新地震消息的时间,我的目的是要推动信息工作。 如果日本311大地震波及区域设立了很多地电、地磁、地应力观测点, 我相信这次大地震会被捕捉到!当然即使是以目前条件工作, 日本311地震也是能够被发现的。 另外,一个可能是他们的眼光不在日本。 当然,大家可以问我:你为什么没有预报出311日本大地震? 我的回答是:我在忙《中国的建筑质量与抗震设防水平》。 这篇文章技术部分不困难,难的是我所希望的是发挥作用,如此就要求高的说服力。 加之中国有常言:宁说玄的,别讲闲的;宁谈天边,别碰身边。 感动中国的冒死举报广州地铁质量问题的钟工前辙尤在,我很头痛。 老实讲即使我及时上http://www.ceic.ac.cn/地震网, 恐怕也有可能对311日本大地震没反应——地震网的信息延迟很可能使我把它判断成松潘、邢台地震 ! 7.3级地震后的5次6级以上地震及其沉寂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 关于地震网的信息延迟请朋友们自行体验。 至于USGS,我点击过若干次,包括刚才的一次成功链接 , 总的记录是失败链接多于成功(我的诸多次链接均是由地震网出发)。 所以我对它的使用不多。
侯某对311日本大地震所做的工作只是《1月8日吉林珲春地震、1月12日黄海地震说明什么?》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22700-do-blog-id-296503.html#comment 【青藏高原周边发生地震是频率很高的事情。 以杨学祥先生的博文《南太平洋洛亚蒂群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新一轮强震高潮》 列举的下列地震数据中就有大量记载: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1-14 00:16:42 7.2 -20.6 168.6 10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
当然,在我这个结构工程师的眼里,青藏高原周边频繁发生地震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层(最厚达70公里)与周边普通厚度地层(30多公里)的巨大刚度差就是原因所在。 但我最关注的是吉林与黄海地震。 2011-01-08 07:34:10 5.6 43.0 131.1 560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 2011-01-12 09:19:50 5.0 33.3 123.9 10 南黄海 一个原因是我住在沈阳。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两个地震给出的地球地壳运动的信息很清晰。 就是目前地壳运动的主应力方向是东-西方向!
当然此前的阿根廷、智利地震也表明了这一点。 但吉林与黄海地震使这个信息更明确清晰。 尤其最重要的是中国沿海的地壳运动的主应力方向是东-西方向! 2011-01-01 17:56:57 7.1 -26.8 -63.2 560 阿根廷 2011-01-03 04:20:18 7.1 -38.2 -73.3 30 智利中部
13日的南太平洋洛亚蒂群岛的里氏7.3级地震也没有改变这一点。 对于杨学祥先生的《新一轮强震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我很是认同。 对杨先生的文章列举如下:】 一般认为标准火山岛弧后的地壳是处于扩张状态。对此我的观点也是同样的。 黄海处于日本岛弧之后,虽然它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影响形状不规则, 但它的火山岛弧后区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抗拉强度极小的弹塑体(地壳)处于标准的拉张状态下其变形能很小。 1月12日09:19:50,南黄海5级地震的能量积聚是极其很不寻常的。 它的能量来源只能是压缩能,这就是我得出以下判断原因! 【我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两个地震给出的地球地壳运动的信息很清晰。 就是目前地壳运动的主应力方向是东-西方向! 当然此前的阿根廷、智利地震也表明了这一点。 但吉林与黄海地震使这个信息更明确清晰。 尤其最重要的是中国沿海地壳运动的主应力方向是东-西方向!】 【1月12日09:19:50,南黄海5级地震】是很特别的事件。 遗憾的是这个关于中国沿海地壳运动的警告没有被人重视!
三、侯振宇的地震观 侯某在2008年就有一篇文章《侯振宇的地震观——献给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死难者》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22700-do-blog-id-31396.html 其中与理论有关的部分如下: 【A、地震预测的理论基础 2005年侯某在《关于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用力学计算手段研究地震现象的建议》(侯振宇 2005,3,25 hou.zhenyu@sohu.com )
中写到:【“地震是目前给人类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达到可以建立地球的数字化模型程度。 现代力学计算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将地球的数字化模型与现代力学计算相结合, 完全应该可以建立地球地壳运动方程。 地球地壳运动方程所涉及的内部诸要素是地核自转、地球自转、各板块条件; 地外诸要素是太阳运动、月球运动、金、火、木、土、水星运动。 所谓运动实际着重的是相对运动变化! 地震现象实际上是地球地壳运动中地壳出现高应力导致地壳破裂释放弹性能的板块错动事件!
依托现有对地球实际、天文条件的了解,加强对地球表面各板块运动的观测, 以已知地震资料、已知地点应力和未来地震观测来调试地球地壳运动方程。 地震现象在地球地壳运动方程中至少是可以求得近似解的!“】
首先就是根据地质构造将地壳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再依据各板块已知运动、 位移等确定各点应力!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力学上的有限元分析, 划分地球地壳的有限元然后进行力学计算而已!
地球各板块间存在地壳厚度差异、形状差异、力学模量差异。 这些差异经过工作必然是逐渐趋向于已知。各板块所受地球外天文因素是动态已知因素。 地球自传对各板块间影响也是已知因素。地球内部热能对地球各板块作用会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而逐渐透明。 驱使板块进行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引自海底扩张学说,百度百科)】 对以上美国学者赫斯的海底扩张学说的伟大论述我是非常佩服,但我必须予以修正补充。 侯振宇认为海底扩张是现阶段绝对正确的事实;地幔物质存在轻物质上升、重物质向内运动的重力选择;海底扩张是由于大洋中脊处涌出地幔物质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对先前形成的大洋壳挤压而导致大洋壳向外推移,而不是由于大洋中脊处涌出的热流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海底扩张是虎克定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新洋壳产生占了原有洋壳的空间,原有洋壳必然被压缩;力的作用导致形变,产生形变必然代表存在力的作用;如此大洋中脊处涌出地幔物质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对先前形成的大洋壳挤压而导致大洋壳向外推移!大洋中脊处所产生的压力作用于洋壳并通过洋壳向相邻地壳作用,如此导致海沟处洋壳向地幔下冲,导致了海沟(火山岛弧)后张拉,导致了大陆地壳的压缩。一句话,大洋中脊处所产生新洋壳的压力主导了全球地壳运动!
侯振宇是一个1998年通过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结构工程师,与我尊重的赫斯船长眼中的世界有所不同的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我眼中的全球地壳运动是极其规则的,它们一丝不苟的按照伟大牛顿的规则运动(爱因斯坦相对论只是游戏而已,请读拙作《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计算支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么?》、《爱因斯坦的所谓时钟减慢是谬误! 》两文)----力、变形、刚度!刚度在地壳运动中表现最醒目!地壳各板块依据其刚度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最简单的洋壳大洋中脊绝对是地壳刚度相对最小处(地壳薄、地壳破裂)而向地幔物质开放,相对而言海沟只因得到火山岛弧的加强其刚度大大增加而对地幔物质封闭成为洋壳消失处。 刚度差异在地壳运动的表现极丰富。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状况就是一个例证。
太平洋南北长约15 90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19 900公里,面积17 96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平均深度为4 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大西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公里。大西洋的赤道区域,宽度最窄,最短距离仅约2400公里。大西洋的面积,连同其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内(不计岛屿),约9165.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3597米,最深处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内,为9218米。
线刚度=EI/L, E材料弹性(弹塑性)模量,I惯性矩(与块体厚度等有关), L块体在计算方向计算长度。太平洋与大西洋洋壳基本一致,刚度差别基本只在计算长度,太平洋东西最大宽度约19 900公里,大西洋东西狭窄最短距离仅约2400公里,两洋在东西方向的线刚度差异如果是在忽略地球弧度影响(这个计算是绝对不能忽略地球弧度影响)条件下的简单计算,其差别在5倍以上。如此刚度差在即使在同样的荷载(海水)作用下,刚度小的太平洋其变形必然要大于大西洋。这就是太平洋水深大于大西洋的力学解释。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对于这个环太平洋地震带,也可以用力学来加以解释的。 学术界认为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对于太平洋的衰退甚至有极端意见认为其最后结果是消亡。 我的看法与此不同。由于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壳刚度不同,目前的确是大西洋扩张太平洋收缩。但是未来并不会永远如此的,理论上两者的扩张与收缩导致刚度差异为零时两者将出现绝对平衡。 只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没有环大西洋地震带的原因一是因为刚度差异所导致太平洋板块边缘的局部位移比大西洋大=地壳运动强烈=地震火山活动强;二是地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的能量释放在环太平洋,自然没有能量对环大西洋释放。
对于“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的观点我不是完全认同,我认为造成现状的是全球大洋中脊推力作用,其中印度洋人字型大洋中脊对非洲大陆的推力起最大作用。东非大裂谷、红海和亚丁湾表现的是大洋中脊的虎克定律贡献,而不是板块学说的东非大裂谷、红海和亚丁湾处的地幔物质作用!如果是一定非要把它归之于地幔物质作用,那么只能归之于大洋中脊处的地幔物质作用! 对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就是汶川地震和西藏、新疆所发生地震的那个地震带,也同样可以用力学解释。 地壳厚度(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公里,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公里,青藏高原最大处接近70公里。由于刚度与厚度成四次方的正比,青藏高原与周边区域有着巨大的刚度差异。在地壳运动中,青藏高原凭借其刚度吸收大量能量。(储能,弹簧体,刚度越大则其储存或吸收的能量越大。释放能量则是相对刚度最小处释放。)而一旦周边稍有调整,则导致巨大能量释放(地震)。这就是力学对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解释。 (1998年我在《关于冰期理论的一些探讨》中为反对我所尊重的盖宝民先生的离极运动描述了地壳运动对北极区域的围合挤压,并允诺有机会将做地球运动动力的文字。非常遗憾,这个许诺的兑现是在今天-沉痛的2008年!)
B、地球运动方程的建立 地球与蛋壳破裂的熟鸡蛋很相近。差别只是破裂的地壳之下不是凝固的鸡蛋清而是流动的地幔而已。地壳各块体均有各自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但相同的是都遵守牛顿定律。地球运动方程就是按真实的地球建立模型把各地壳板块的已知特征输入,然后在根据板块的运动特征(如相对位移、速度)或某已知地点的应力、应变计算有关地点的应力应变。 在工程界而言这只是很普通的有限元计算而已。 由于地壳运动的全球性,地球运动方程可以得到多方面的信息来检验与调试,如最近的或历史记录的地震、某相对位移、直接测量的某地应力应变,其信息供给有可能会经常超出充分必要程度。 建立地球运动方程的技术复杂程度理论上不会超过我国结构工程师所使用的PKPM结构程序。因为地球运动方程只需要面对唯一的研究对象地球,PKPM结构程序则需要面对的是不同环境下不特定的各种模型计算。相对PKPM结构程序可以把研究对象理想化,地球运动方程则必须最大程度的逼近真实地球。地球运动方程会不断得到大量新的地震信息、地层信息来对其做反复的验证与调试! 由于地球各地区间地壳运动过程、演化过程的不同导致地层千差万别,地球运动方程运算结果只能是趋近事实,输入越真实,结果越接近事实。 建立地球运动方程需要巨型计算机和软件编制的支持,需要世界各地地质资料的不断输入,各板块运动的动态监测资料的不断输入。这需要最广泛的长期国际合作。这项工作的公益性质,使它有获得最广泛的长期国际合作的最大可能。
C、地球运动方程的特点 理论上H.H.赫斯于1960年-1962年的海底扩张学说后,每一个人都有以地球运动方程计算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的可能。 李四光教授没有考虑这一点,有精力、体力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今天这样的数据化地球。我国和世界许多专业工作者没有如此考虑,原因很可能是他们自己的知识与活动过度的专业化,视野太窄了。在过去的年代,杰出的大师绝对没有把自己封闭在某一特定领域,他们都是全部出击,康德如此,牛顿如此,麦克斯韦亦如此! 侯振宇做得了这一点,主要原因是没有自我束缚。结构工程师的力学、抗震背景提出需要依靠力学、地质、地理、地震、数学、计算机知识来解决的综合问题,是属于比较自然的事情。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地球运动方程只是人类研究地震的辅助工具。地球运动方程运算的最好的结果只是确定高应力区域(危险区域),如果只是使用地球运动方程,只有在运气特别好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较准确的时间信息。 从本质上看,准确的地震预测是通过对断裂带的不间断监测资料的正确分析而得到的!没有地球运动方程,我国优秀的地震预测人员也获得了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海城地震预报的工作方法与所谓清除四人帮影响之后的地震局工作相比至少它成功预报海城型地震!仅此一点就比地震不能预测的国家地震局成功! 地球运动方程与地震预测的工作同属于地震预测范畴,他们的关系如同分子生物学与古生物学间的关系。地球运动方程基本上没有独立成功的可能,但它可以为准确的地震预报增加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提高地震预报水准! 地震预测的重要工作是预报地震。通过对所有能得到地球信息做充分正确的分析得到地震预报后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发布地震预报。但由于人类对抗地震只有一个方法-躲避到安全场所。所有政府都不可能对所接到的全部预报(来自许多方面,机构、个人)都做出同样的反应-向社会发布!政府必须对全部预报做判断,然后只把获得的信任的预报向社会发布!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唐山地震,国务院机构与青龙县革委会的不同判断造成不同结果,这足以充分说明对地震预报的判断的重要与难度。 侯振宇地震观澄清了地震所有的力学问题,这必定会提高地震预报水准;而且地球运动方程也会提供数据为地震预报做旁证,这将有可能减少判断难度。』 侯某的《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对海城、唐山、汶川地震的探讨》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22700-do-blog-id-76666.html对于地球一些地区地壳刚度做了评价: 【3.2、对主要地震带地震危险的评价 地震最活跃(危险)的区域是大洋岛弧,危险之最是印尼在内的南洋诸岛。原因是相应岛屿的低刚度与大洋面积较小(等同于刚度大)距离近的印度洋中脊的强力作用,导致变形大与大地震活跃。但由于俯冲板块受力不利的“悬臂”状态(实际上地幔对“悬臂”有极强支撑作用,如果忽视这种作用,我们的模拟计算得到的地震至少要高于实际发生的十倍甚至是百倍程度。)和熔融地幔的热侵蚀作用,地震震源经常是在俯冲板块,因而这些地震通常是离开岛屿且震源很深,地震能量扩散很广,地震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远低于其它地域的同级别地震! 其次是日本和其它岛弧,岛弧的低刚度,但太平洋面积大(等同于刚度小)太平洋中脊距离远作用力弱,所以它们的地震活动弱于南洋诸岛。 再次是青藏高原周边。它的特点是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巨大最厚近70公里,与周边30多公里的地壳厚度存在巨大的刚度差异(厚度与刚度之间存在立方关系),因而小的相对位移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转换。因为地壳刚度差异,震源通常在薄的周边地壳,所以这个区域的地震震源通常较浅,地震作用影响范围较小,地震能量集中,地震对地面的破坏力最强! 再次是太平洋美洲海岸,最后是太平洋中国一侧海岸。其原因是中国大陆一侧有宽广的大陆架做陆壳与洋壳间的渐变过渡,而太平洋美洲海岸则没有,所以太平洋美洲海岸的大陆地壳与大洋洋壳的刚度差较大,因而太平洋两岸的地震活跃性存在差异。太平洋海岸的陆、洋壳的刚度差与青藏高原与周边刚度差是可以类比的,但洋壳薄(8公里左右)是容易变形的、贮能能力弱,而青藏区域地壳厚度大、贮能能力强,这是它们间地震作用差异的根源! 以上是地震的区域差别。 以下是地震的类型差别。 梅世蓉把海城地震跟唐山地震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 在我的分类中地震的类型虽然也是两类,但我认为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都属于同类,能量型,都是地壳运动积聚的能量所惹得祸!我认为中国大陆的地震都属于能量型,汶川地震、松潘地震都不例外。 在我的分类中另一种地震类型是力作用型或称形变型,用日本地震学家的分类是直下型地震。特点是发生在大洋岛弧,震源在俯冲板块,震源深。其发生原因,我判断:一是时刻都在发生的熔融地幔对俯冲板块受力不利的“悬臂”的热侵蚀作用使其长期积累达到质变程度(极端情况是“悬臂”完全断裂,掉入地幔)打破它与地幔之间的平衡;二是大洋中脊扩张突变,同样造成失衡。我认为这两者是可以并存的,但前者为主! 杨学祥先生对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强度里氏9.1级,死亡283,106人。)、印尼苏门答腊海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地震强度里氏8.7级,死亡1,313人。)、印尼南苏门答腊大地震(2007年9月12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的明古鲁西南159公里处,地震强度里氏8.5,至少死亡10人。)曾提出疑问:短短的几年,它们的能量是如何积聚的?我的回答是它们是力作用型地震,不需要积聚变形能!我有一种猜测:地球温度较高的阶段,这种地震的发生频率会相应增大。 如果是熟悉地震的专家,看到以上,会问我:那么你是如何解释中国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发生于中国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地震强度里氏8.6级,死亡约200,000人。)与中国古浪大地震(1927年5月23日发生于中国甘肃古浪县,地震强度里氏8级,死亡逾40,000人。)?这两个地震同属于一个断裂带,时间间隔7年。我的回答是因为青藏高原与周边的缝合带(交界)复杂变化多,地震运动作用点多,因而同一板块运动背景发生多次地震才能完成调整。青藏高原周边与中国海岸宽广的大陆架比较两者天壤之别!松潘地震,多次地震;耿马地震,多次地震;汶川地震两个震中=两个主震密集发生。中国海原大地震与中国古浪大地震这样的大地震时间间隔仅仅7年的事实,可以说明青藏高原巨厚地壳形成高刚度能量贮藏体的性质。这个事实也说明中科院院士刘宝珺2008年6月15日在成都的“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言论是多么荒谬!】 我认为,凡是材料力学课及格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与认同我关于地壳刚度方面的观点! 至于炽热的流动地幔从大洋中脊涌出变成坚硬的岩石而对周围产生推力,进而主导了全球地壳运动的解释,我认为实际上也是很清楚的。许多人有运输物品的经历。运输流动的液体只需要空间的体积足够大,运输相同体积的岩石则还行需要确定空间的形状才能实现!大洋中脊处涌出软热的地幔冷却硬化的岩石对周围地壳的推动,就是因为它们需要争取形状空间!(岩石们的奋斗!) 地震预测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虽然它很幼稚。地震预测与结构工程都是经验的科学。 对于结构工程大众都认同它的科学性。实际上它与地震预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两者的共性则是对经验的依赖,因为两者的研究对象有许多不确定性,例如混凝土不是纯净物(单质),岩层也不是纯净物,它们在均匀性方面都存在不确定。当然两者差别有许多,最大的差别是结构工程经验更多,许多方面达到可以计算的程度;而地震研究则是即缺乏成功更缺乏总结!结构工程的构件、甚至整体都可以使用实验手段检验,地震研究则只能等待地球的判决。
在写感慨的时候,时间流逝的同时也证明了我关于日本地震的发展判断! 地图 2011-03-18 08:14:17 3.4 32.7 91.9 1 西藏那曲 地图2011-03-17 10:48:06 6.2 -17.3 167.7 30 瓦努阿图 地图2011-03-17 05:42:20 3.0 32.7 103.2 27 四川阿坝 地图2011-03-16 22:07:00 3.7 40.3 77.8 6 新疆 瓦努阿图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地图2011-03-15 21:31:45 6.1 35.3 138.5 10 日本本州东部地区 地图2011-03-15 17:49:53 6.0 37.4 1423.4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2011-03-14 19:18:21 3.6 44.4 85.2 7 新疆塔城
付碧宏先生3月13日博文:日本巨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巨震在哪里? 我的评论是: [1]侯振宇 2011-3-13 14:04 中国的西北是可能之一! 博主回复(2011-3-13 14:11):很有可能!中国西部帕米尔与西南天山聚合部位可能性最大! [9]侯振宇 2011-3-13 17:11 目前是绝对给不出时间的。
四、小问题:关于地震预警系统 对于地震预警系统,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表态: 【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 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 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 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 “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秒,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 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 如果地震还没有发生,就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 那么,中国的地震预警机制做得怎么样? 陈建民说: 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 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 我对日式地震预警系统的感觉是它对中国大陆的意义不大。 日本使用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利用无线电波能够跑赢地震波与海啸的特点,增加非震中地区抵御地震袭击的准备时间。这一点很多地震都是震中为海域的日本是特别突出的。有报道说此次大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在海啸之前12分钟就提出了海啸预警。 中国大陆沿海海啸的威胁很低,其原因一日本列岛等是我们的天然防波堤,其原因二宽广的大陆架具有很大的消能作用。而且地震破坏在中国大陆的形式主要是震中区破坏,日式地震预警系统在震中没有用武之地!地震预警系统实际上是小型自动地震台,它对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把资金投向它,不如把资金投向地电、地磁,在做地球基础数据的同时搞地震预报。中国地震台上千个,再增加些自动的小型地震台,意义不大。
五、感慨与遗憾! 很不和谐,也很浪费时间,还因为这个感慨我耽误了许多事情暂时只存题目!
附注: 海城地震的地震时间序列:(来源中国地震网)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中国的危机不亚于日本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23019&from=space 对王德华研究员的这篇博文, 我的评论是:事实如题!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