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和科学问题
研究背景:地球在漫长地质历史中经历了许多与温室气体相关的变暖事件,如在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LPEE)时期(59-53 Ma)发生的长期(百万年时间尺度)全球变暖以及短期(千年时间尺度)的极热事件。LPEE期间全球呈现整体变暖趋势,平均气温上升了4-5摄氏度,而这一持续变暖中也包括着短期的极热事件,以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和始新世极热事件2 (Eocene Thermal Maximum 2, ETM-2) 最为典型,这些气候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LPEE时期的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温室气体(CO2)的增加有关,但长期气候变化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构造运动),因此变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大气CO2驱动的仍不明确,此外短期极热事件中碳排放的来源和规模也存在争议。
科学问题: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LPEE)的特点是长期(百万年尺度)的全球变暖以及瞬时的、突发的(千年尺度)变暖事件,伴随着大规模的碳排放和全球温度升高。因为此前的数据分辨率低,目前LPEE变暖和大气CO2上升之间的联系程度尚不明确,而碳循环的扰动对LPEE整体的变暖趋势及极热事件的贡献也不清楚。本文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这一极热时期大气CO2如何变化及其与海洋碳循环的关系,特别是CO2的上升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和海洋温度的变化。科学内涵
研究团队分析了位于太平洋的大洋钻探计划(ODP)1209和1210钻孔的浮游有孔虫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已发表的数据,通过综合指标贝叶斯层级模型的反演,重建了持续6 Ma的低至中纬度太平洋LPEE长期变暖事件,以及古近纪两个短暂的极热事件(PETM和ETM-2)海表温度(SST)和大气CO2浓度。这种贝叶斯模型能够考虑测量误差、指标校准等不确定性并将不同采样分辨率指标的数据整合在一起。
研究发现,总体上,北太平洋浮游δ11B值在LPEE期间整体呈现降低趋势,在古新世碳同位素极大值(Paleocene Carbon Isotope Maximum, PCIM)之前和PETM及ETM-2事件期间出现大幅度下降,在PETM和ETM-2之间(55.6-54 Ma)值相对稳定(图1A)。来自北太平洋(1209和1210站点)和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1262和1265站点)的低到中纬度浮游有孔虫Mg/Ca在LPEE时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高度相似性,整体在LPEE期间呈现增加趋势(图1D):Mg/Ca在变暖事件和PCIM前出现峰值,随后在PCIM与底栖有孔虫的δ18O数据(图1E)相一致而减少,至PCIM之后Mg/Ca在57.8-56 Ma相对稳定。图1 LPEE期间太平洋ODP站点1209和1210、大西洋ODP站点1262、1263和1265和印度洋ODP站点758和ODP站点U1443指标记录汇编(变暖事件用黄色条带突出显示) (A)混合层浮游有孔虫δ11B; (B)碳酸盐岩的全岩δ13C; (C)55 Ma古地理图和站点位置; (D)混合层浮游有孔虫Mg/Ca; (E)底栖和浮游有孔虫δ18O汇编。基于对多种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团队重建了古新世-始新世LPEE期间太平洋的SST和大气CO2浓度变化趋势,分辨率高达数万年。结果显示,北太平洋SST和CO2在LPEE均呈现增加的整体趋势,海表温度上升了3.0±0.4/0.3 ℃,与此同时大气CO2从898±109/97 ppm升至1686±447/342 ppm(图2A、B)。具体地说,在PCIM时,海表温度下降了3.5±0.5/0.4 ℃,而在PETM之前约500千年,SST上升了0.7±1.0/1.1 ℃,CO2增加了598±270/287 ppm(图2)。在LPEE期间发生的几个短暂的变暖事件分别为PCIM高峰前的4.0±0.5/0.6 ℃,PETM期间的5.2±0.4 ℃,和ETM-2期间的1.9±0.4 ℃,而每个变暖事件期间都伴随着CO2的增加:PCIM峰值之前CO2增加了340±138/135 ppm,在PETM期间CO2浓度翻倍(从1185±186/159 ppm升至2473±423/355 ppm),ETM-2期间从949±136/122 ppm升至1148±161/139 ppm(图2A、B)。
而对于LPEE期间长期碳循环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贡献,通过与碳循环模型的对比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仅火山活动释放的CO2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短期极热事件的海洋酸化和变暖程度,更有可能的解释是,有机碳分解和/或甲烷释放是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短期极热事件的碳循环变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约束:PETM期间大气CO2增加约1216 ppm,研究团队在碳循环模型中推算出PETM期间的碳释放量较为温和,可能来自热解甲烷或火山、有机碳和甲烷混合的来源。对于ETM-2事件,碳释放主要来自有机碳,释放持续约25千年,碳源与PETM相比更缺乏13C,而PCIM的碳同位素与普遍的现象和变化不同,其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图2 利用ODP站点1209和1210的混层有孔虫Mg/Ca、δ18O和δ11B数据重建结果(A)大气CO2; (B)SST; (C) 层海水pH的正向指标系统模型。
研究还讨论了气候的敏感性:在LPEE持续的6 Ma中,SST升高了约3.0±0.4/0.3 ℃,同时大气中的CO2增加了约788±432/337 ppm,从而得出在长期时间尺度上,太平洋的气候敏感性(Pacific climate sensitivity)为当CO2加倍时上升3.5℃,而短期气候事件(如PETM和ETM-2)期间气候敏感性更高,约为当CO2加倍时上升5.3±2.0/1.3 ℃和5.1±4.2/2.3 ℃,反映了短时间内CO2激增带来的更显著气候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边界条件(如古地理、海洋环流等)在长时间尺度上有更多影响(图3)。PETM事件期间的气候敏感性与其他研究的估算值(如6.5°C)有所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CO2计算方法和温度数据的差异,此外对短期气候事件的气候敏感性估算可能还受到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的影响。研究团队指出未来可能需要更高分辨率的综合指标数据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现象。
图3 太平洋区域低至中纬度气候敏感性(LPEE-灰色-中位数=3.5℃, PETM-红色-中位数=5.3℃,ETM-2-蓝色-中位数=5.1℃) 。——解读人:高远、毋正轩——责任编辑:高远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