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治学、做事、交往----与研究生新生的谈话提纲

已有 3774 次阅读 2009-10-24 11:2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研究生的定位问题。研究生已经不在本科大众化的范围内。它已经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一般而言,将来要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因此要为将来的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其中的核心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形成独立学术研究能力。只要有独立研究能力,无论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还是去做别的专业的工作,最后都能成为合格的成员,都能独挡一面。能力是一个人的全部本质力量的充分的发挥。怎样才能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呢?这就是大家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力的形成实际上关系到所有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学、为人、交往这三点。所以下面围绕这三点谈一点体会:

                          治学

        启功先生生前给人写对子,其中有一个对子叫做“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行文就是治学。治学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简浅显”,这都是最后的结果。
        “简”是“简明扼要”,这就千锤百炼的结果。
        “浅”是“深入浅出”,是学术炉火纯青的表现。
        “显”是深刻的道理却能明白如话地表达出来。
        如何才能达到启功先生这种境界呢?
        我主张治学首先要讲的是态度和境界。“有待乎内,无待乎外”。读书一定要读出心得来。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作出兴趣来,做出乐趣来,做出幸福感来,有兴趣,觉得乐在其中,这学问才能做下去,要是觉得做学问只是为了谋生,只是手段,那么这学问迟早是做不下去的。做学问为什么会有兴趣呢?这兴趣来自何处?可以从四个境界来谈:

        第一境,看出门道所引起的兴趣。学问都是有门道有脉络的,看出门道来了,有了心得,就有吸引你的兴趣了。“有待乎内,无待乎外”。读书一定要读出心得来。举例,如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二境,深入研究所引起的兴趣。一层一层往里面追问,一定会进入欲罢不能的地步,这就真的享受学问的乐趣;

        第三境,获得成果所引起的兴趣。举例,写红学论文。

        第四境,释放生命的活力所感受到的幸福。做出学问来,就会激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器官不但没有生锈,而是越来越敏锐。不但有学问的欲望,还引起人的感性与理性的一切力量的活跃,做到生生不息,与天地相参,与万物合一。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朱光潜所说的“人生的艺术化”,春意盎然的温暖的人生。
        其次,读书要讲究方法。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过四种读书方法:第一种“计时沙漏式”,这头进来,那头出去,读之前与读之后没有自己任何改变。第二种“海绵式读法”,什么都读,什么都吸收,挤出出来的还是那些东西。第三种,“滤浆式读书法”,有营养的豆浆都流走了,留下的是豆渣。第四种,“选矿式读法”,抛弃矿渣,检取宝石。
        第三,读书与研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的是过程。过程要是好,学问也就做出来了。这过程就是几个字:“进-出-进”。第一个“进”,只有自己十分熟悉的东西,如数家珍的东西,你才能说出看法来。“出”,只有超越对象,才能看清楚对象。“进”,论证的过程就是全力“证我”的过程,这就是创新。
第四,读书不仅仅是读书本上的书,还要读生活这本书。读万卷书,行万卷路。认识与体验,两者不同,两者都需要。

                                    做事

        启功先生说:“做事诚平恒”。
        “诚”,诚与实是一回事,就是真实性问题,所谓“诚实”,不玩虚的东西。真实地出做,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不要嘴里说得天花乱坠,做起来则空虚不实在。一个农民怎样才会有收获。
        “平”,平常,本色,真心,不要表演,拒绝表演。启功先生还有一联“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坚持自己的本色最为重要,也最困难。本色、平常,才是真心实意。故意要扮演某种自己力不能胜任的角色,就离开了本色。做不了的事情,千万不要勉强去做。做自己能做的。
        “恒”,就是“恒心”,坚持,坚持再坚持,后面就是胜利。梁启超说:一个人一生中每天用一小时做学问。
 
                                  交往

        现代人要学会与人交往。我提出四句话:1、最起码的要求是“讲礼貌”,会说“对不起”;2、待人的基本态度是“诚信”,“严于律己,宽于待人”;3、与人交往的核心问题是平等“对话”;4、对自己的立场则要不卑不亢,要自信,也不要盛气凌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64660.html

上一篇:课内与课外----我的语文学习之路
下一篇:请把山与水这篇文章做好做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