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q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rql

博文

范洪义:浅谈慧能的“仁者心动”

已有 4217 次阅读 2018-1-17 21: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范洪义


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得到了衣钵传承后,来到了广州法性寺。某日,听到甲乙两人在寺前的旗幡旁争论。甲认为:“这是幡在动。”乙则坚持:“这是风在动。”慧能则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这些仁者的心在动。”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小故事,觉得慧能的说法高深莫测,我辈悟性不够,不可思议之。再看有后人注解曰:“六祖是在说,你们这些修道人啊,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是心生万物.心在动.心不动,则根本就没有风,也没有杂七杂八的名词相. ”

也有专家理解慧能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风也动了,幡也动了,心也动了。风不吹,幡不动;幡动,有风。若离风与幡,则你心上怎么知道有动了这个现象;若离风与心,则感知不到现象,谁能够说幡动了;若离幡与心,则感知不到现象,但风真的存在,可是风吹向谁家,谁能够知道。这是用,风幡和心来比喻。心指的是本性。这正如佛家说空,很多很多人误解为一切虚幻,都是空的,没有的,不存在的。

也有人举一反三,认为风、幡的确都在动,如果我们的心不受其影响,动犹如未动。引申开去,就是泰然处之顺逆,不迎,不拒,不相随。

对于这些注解我是似懂非懂,莫衷一是。

近来,我在写一本《物理感觉启蒙读物》,突然想起风动还是幡动的争论来,隐隐约约感到这是一个可与物理感觉衔接的故事。慧能的说法实际上是把人对物理现象的印象上升到了心之感觉, 而动心了。我记得爱因斯坦曾回忆他的一个灵感的产生:” 我坐在玻恩专利局的办公室里(1907 年),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自由降落,他不会感觉到自身的重量。’ 我一惊,这个简单的想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促使我走向引力理论。这是我一生中最绝妙的想法。” 爱因斯坦对一个人自由下落的现象,动了心,心之官则思,产生了这个好想法,加以发挥,用加速度代替了引力,从而发现了等效原理。

物理史上,多普勒听到远去的火车鸣笛声频率的变化,计研心筭,而提出了后人称之为的多普勒效应。而有的人看到钱,则财迷心窍、高衙内见到林冲妻子,怦然心动而垂涎三尺,进而动了杀林冲的心,各种人的动心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年龄越大,越觉得平淡才是深刻。六祖的故事(仁者心动)初看好像是三个儿童的戏言、抬杠,你说风在动,他说幡在动,我说心在动,童言语真、童言无忌,随他们怎样争论去。现在老了,才觉得值得深思,尤其是我们学物理的人。我的青年时期是蹉跎,没什么自己的独立思考,然而幸亏不会独立思考才浑浑噩噩地活了下来。

学文的人、学佛的人对这个故事各有其解释,我们学物理的,那怕是有一点新解,也是有意义的。


按:仔细看了范老师的这篇文章,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仁者心动”这个话题谈的人很多,让我莫衷一是。后来,我想了想,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与此话题可能最为关切,或可作为权宜之解。爱因斯坦不是怀疑月亮在没人看它的时候它还在么?其实,这还要从康德的“物自体”论起,康德认为有一个经验世界这个世界是与我们的感知分不开的,在经验世界之外,康德还蠡测有个“物自体”存在,而我们平素所感所知的世界万象只是经验世界,并不是“物自体”,康德设立一个“物自体”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物理世界的客观存在在西方人的心中更挥之不去,物理学就是一个所谓客观物理世界寻求解释的范例。我们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些共同的映像,这用一个名词来说就是“共相”,用佛家术语说就是“共业”,而物理学就是反映这个共同映像的学科。但佛家对客观世界彻底抛弃,认为一切唯心造,但要注意这个唯心的“心”并不等同于“仁者心动”里的“心”,后者是妄心妄念,而前者的“心”是世界之本体,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且这个本体具有主动和能动性,是最自由的,而妄心妄念缘尘境而生,是因果性的,因此是不自由的。所以,佛家从根本上破了这个“物自体”的存在。这里,要借助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来说说“仁者心动”,其实这要引用王阳明的《传习录》:“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我们在没有观测风和幡时,风和幡动与不动又何曾知道,又凭什么知道?所以风动幡动都离不开观测,观测却离不开人的感觉,至于未经观测的外界到底是什么我们又何曾知道。所以,心动其实就是感觉感知,而这个感觉感知不过就是我们的妄心妄念而已,感觉感知之外是什么确实我们不知道,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确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不过是我们的心在动而已。也许,月亮在我们没有看它的时候确实是不存在的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3968-1095407.html

上一篇:范洪义:物理公式的口述与默写
下一篇:范洪义:人性与物性
收藏 IP: 114.104.25.*|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