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n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nf

博文

在李昕升新书《酱油》发布会上的发言

已有 696 次阅读 2025-1-11 09:2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今天是19日,在这个岁末年初,烟火气息渐浓的时候,江西科技出版社推出《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这样一本有味道的历史文化大众读物,无疑给我们的节日文化市场带来了独特的风味。

 

这本大众读物的适时推出,在今天看来不仅是喜闻乐见,更有独特的意义。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月前的124日,中国的“春节”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同时列入该名录的还有韩国以大豆为原料经发酵制作而成的传统酱料文化。

可能是为了配合韩国的酱料文化申遗,或者是机缘巧合,我的老朋友,韩国釜山大学的崔德卿教授新近也出版了一本专著:《韩半岛大豆的历史:起源与用途》,该书用了大量的汉文材料,却想证明一个观点,即大豆和豆酱起源于韩半岛,而后传入中原和日本。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这本书的适时推出,不仅可以使大众全面了解酱油的历史和文化,也及时地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书中明确提出东亚日本和韩国的酱油起源中国。

 

品尝美味时,也许会忘记酱油的存在,吃鸡蛋也不必知道是哪只母鸡生的,但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酱油》的作者李昕升博士是年轻一代农史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出生在改开后的85后,原本不缺吃的,可他却十分关注吃的,而且越吃越香,越吃越有味道。

 

他研究《中国南瓜史》(2017年),博士论文,得名南瓜博士。在此基础上,他又将他的研究扩展到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写出了《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2021)。

他又讲起了餐桌上的中国故事,出版了《食日谈》(2023),在图书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今年又乘胜追击,在餐桌上讲完了中国故事之后,终于端出了他的中国味道。

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他的一些转变:

一是由田野到餐桌的转变。南瓜是粮菜兼用作物,而玉米等是口粮和饲料兼用作物。基本上停留在大田生产的层面。《食日谈》则从田野讲到了餐桌,由食料生产到食品加工。

二是由外来到本土的转变。南瓜和玉米等都是外来作物,而大豆和酱油才是地道的中国物产和中国味。

 

《酱油》这本书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该书定位于纯学术之下,硬科普之上,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书中既有对酱油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考证,也不乏生动有趣的有关酱油生产和消费的故事。一经推出便赢得好评。入选“2024年江西出版集团·中文传媒年度好书”。

相信这本书将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前不久的20241116 ,我很荣地应邀参加了在京江西籍学者出版恳谈会,大家对生活史的题材比较感兴趣。我想酱油就是一个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开了个好头,以后希望继续添油加醋,把美味佳肴和粗茶淡饭,甚至于衣食住行都写一遍,做成生活史系列。我们将拭目以待,并乐观其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1678-1468326.html

上一篇:换花草与宜男花
收藏 IP: 222.129.1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