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3年元旦读到《力学与实践》上周靖先生的文章,获益良多;诗句“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更有“十年曾一别”的感觉。不过,文中没有介绍打连枷的动作;而“连枷使用的是腕力和巧劲”,与笔者少年时实际操作的感觉略有不同。寒假回老家,春节期间写出“打连枷的动作说明”,请父亲阅读而后投稿《力学与实践》。文章已于今年2月刊出。
2 连枷是一种传统手工脱粒农具,在春秋即有明确记载,由摆杆、敲板和转轴构成;摆杆长2 m 左右,敲板长0.5 m、宽0.1 m 、厚2 cm左右,质量在 1 kg左右。拍打油菜荚的连枷,敲板可由多个直杆构成,长度1 m、宽度0.2 m 左右,而直杆之间有较大空隙以减轻重量。因地域和用途不同,连枷的尺度和制作材料也会有所差异。周靖先生的文章对连枷已有详细介绍,网上也有许多图片。
谷物的脱粒方式较多。依据1976年前后在江苏农村所见,连枷只是辅助脱粒工具。主粮小麦、水稻的脱粒有两种旋转机械——机稻床和小老虎。前者初以人力脚踏驱动,后来改为电机或柴油机驱动,可以得到整齐的禾秆,不过总会产生一些凌乱的脚料得用连枷脱粒。此外,谷物的留种似乎需要手工脱粒:水稻多是“摔把”,双手抓住稻秆端部,高高举起,将稻穗尽力摔向碌碡;小麦则因禾秆强度较低不能“摔把”而用连枷。豆类、油菜种植较少,也是用连枷脱粒。又,如果牛不需用于耕地耙田,也可牵拉碌碡即碾场进行稻麦的脱粒。
3 笔者觉得,挥动连枷若只是使转轴作图1所示直线或弧线的往复运动,则难以牵引敲板作连续的旋转运动而拍打平铺的谷物。打连枷的要领是后拉和前扑,具体说明如下。
通常右侧手臂力量较强,因而操作者双手握杆,右手在前;双腿分立,右脚在前。打连枷的动作似乎可分为4个阶段,转轴的运动轨迹和敲板的状态大致如图2所示:
(1)收缩手臂,向后抽拉连枷,使敲板获得向后的水平速度;随之
(2)站直双腿,同时上举双臂,敲板端部随摆杆前端转轴向上运动,因而其水平速度转化为旋转速度;通常连枷到达最高点时敲板尚低于水平位置,其后
(3)前腿屈曲,双臂向前挥动连枷,使敲板获得向前的水平速度;随之
(4)身体前倾,双臂挥动连枷快速扑下。敲板水平速度转化为旋转速度以通过竖直状态,进而因重力加速旋转向下,最终达到水平位置,拍打谷物。
4 上述4个阶段是全身协调动作的连贯过程,并不能截然分隔。与扁担挑运类似,初次使用连枷并不能操作自如;不过,只要经人指点,再略作练习,即可获得节奏感,依据惯性而有韵律地劳作,别有一种愉悦。
5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连枷是不对称结构,敲板运动的惯性力对转轴形成力矩,需要双手作用于摆杆上的力偶来平衡,因而右手在前时敲板应在摆杆右侧。例如,在敲板启动增加水平速度的第一阶段,敲板在摆杆右侧,需要右手向右、左手向左的作用力以形成力偶;这正好与双臂向后抽拉的动作协调。其余阶段不再细述。
当然,在打连枷的农人看来,敲板理所当然得在摆杆内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顺手”。伸手试一下就能知道的事情,并不需要追究什么道理。至于游客持枷拍照乃是一时游戏,也就无所谓左右之分,内外之别,顺逆之异。
6 连枷有效作业的关键是,转轴端不能落后于敲板前端到达地面,且敲板具有较大的落地速度,而该速度由转轴牵引速度和敲板旋转速度共同构成。这就要求前述第4阶段应尽力下扑连枷。笔者少年时得到的指导正是“干活儿得下劲才行”。
参考文献
1 周 靖. “一夜连枷响到明”打连枷的力学. 力学与实践, 2012, 34(6):91-95
2 尤明庆.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力学与实践,2014, 36(1):120-1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