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221-263)沿用汉朝尺度23.1 cm,而曹魏(220-265)定尺度24.0 cm(或可达到24.1 cm)、孙吴(222-280)定尺度24.8 cm。晋(265-420)代曹魏之后尺度沿用24.0 cm不变,灭吴之后调整尺度至24.6 cm,并为东晋以及宋齐梁陈沿用。
北魏定尺度为28.0 cm,为东魏和北齐、西魏和北周以及隋初期沿用;隋灭陈之后沿用24.6 cm (或24.65 cm)为小尺、另定29.6 cm 为大尺,前者六尺为步而后者五尺为步。
考古应以古尺测算古物:以晋尺为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3322.html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认为晋朝(265-420) 使用尺度24.2 cm(P276-279)或许不能成立。所引西晋三支出土尺件的实长和尺长皆相同,分别为牙(骨?)尺24.15 cm、木尺24.5 cm和铁尺24.5 cm,似有欠妥。器物埋藏可能有损坏,实长和尺长可能稍有差异;此外,尺件制作年代总是早于入墓年代。
第一支尺见于清理简报[1],墓志有时间“永嘉元年(307年)四月十九日己亥造”,二十七年前晋灭吴,而十年之后南渡。
[1] 郑仁. 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 文物, 1965,(12):21-26
简报[1]的照片稍欠清晰,网上有介绍,只是长度和宽度都是不同。
《文物里的北京》第十六集:一把骨尺揭秘一座消失千年的古城_新浪财经(sina.com.cn)
骨尺出土时断为三截,实测总长24.2 cm 弱想来会偏大;修复之后尺长23.8 cm 或许会略短。考虑到数据精度,原始尺长24.0 cm 仍是可信,但并不意味着入墓之时仍是国家尺度。宽度相差 2 mm 有些奇怪,而相差 1 mm 属于常见。
墓葬级别较底,早年被盗而损坏,数据多精确到 0.1 米似不足以判断尺长;不过,石门宽148 cm 表明尺长或许为24.6 cm (24.6*6=147.6);墓志石长131 cm、宽57 cm,以尺长24.0、24.2和24.6 计算都是不整,而长宽之差74 cm 为24.6 cm的三尺(24.6*3=73.8),但未见照片不敢猜测缘由。
顺便说一句,简报[1] 称后魏尺度27~30 cm 不够准确。北魏至隋初期的北方政权尺度皆为28.0 cm ,部分地域社会用尺或许达到28.2 cm。磁县湾漳墓[2]学界多认为北齐开国之主高洋,适用尺长28.0 cm。
[2] 徐光冀, 江达煌, 朱岩石. 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考古, 1990(7): 601-607+600+678-679
以尺长28 cm计算,甬道南段长八尺欠2 cm,宽十二尺半过3 cm,高十五尺半;甬道北段长十六尺,宽九尺半欠1 cm,高十四尺欠2 cm;门墙高出券顶十八尺过2 cm,宽二十一尺半欠2 cm,厚四尺半欠1 cm。墓室南北二十七尺,宽二十六尺半欠2 cm,复原高度四十五尺。出现半尺与墓砖尺寸相关。棺床结构不明,长、宽不整,但高二尺二寸欠0.1 cm。
倘若精确到厘米的长度没有尺度,则成为整尺的几率只有1/28,偏差 2 cm 的几率5/28,且不说半尺。不计棺床,有效数据12个,已有六个整尺偏差2 cm 之内,其中3个整尺,墓穴建设想来与尺长28.0 cm 相关而不是巧合。此外,考古测量的部位未必都是实际建筑的控制尺寸,也就不再细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