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篇博文说,“偶有邻居、同事和朋友关心近况,多简略地介绍确定尺长的方法,最后总是说自己运气真好”。只要想到“器物制作时使用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确定尺度是容易的事情,没有任何难度。最初基于博物馆藏品的青铜器照片确定周尺21.5 cm,花费一个星期的功夫;倘若知道考古报告有线条图,或许一个晚上就行。现在我认为周朝尺度与21.5 cm 的偏差不会超过0.5 mm。
走投无路之际转身研究先秦尺度,进而以尺考古。刚开始可真是一无所知呢, “青铜器口径是内径还是外径”犹豫再三而不能确定。2020年9月15日得到冯老师指导“我也不知道他们考古界的规矩。不过,我的看法是,如果不加说明,他们指的应当是鼎的外部尺寸。因为他们并不是用鼎来盛放东西,而只是说体量,所以应当理解为外部尺寸,外径等”。冯老师真是好老师啊,讲得清楚明确。两天后贴出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50919.html
2 此前已经说过多次,考古应以古尺而不是米尺测算古物,如此才能理解古人的设计。再略说两句,供考古专家参考。
陕西宝鸡凤翔县南指挥村有一块土地,一年四季无论雨水多寡,庄稼生长得都不好;1976年村民靳思治先生取土发现土质异常,报告在附近已勘测一年的考古队,得以发现秦景公(BC576-BC537 在位)大墓:“深24 m,南北宽度达42.5 m,而东西长度竟然达到300 m”。 尽管有盗洞247个,历经十年发掘仍获得大量珍贵文物[1]。研究论文较多,但未见大墓发掘报告,又,两座陪葬坑的报告已发表,二号坑有盗洞283个,真是惊人(下图,最右侧标尺为10 m)[3]。
[1] CCTV 探索发现栏目. 秦公大墓发掘记.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14,(8):48-57
[2] 田亚岐, 王颢, 赵生祥, 赵力, 刘胜利, 等等.
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一号坑考古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21,(6):11-20
[3] 杨武站, 田亚岐, 辛怡华, 景宏伟, 陈爱东, 等等.
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2019年考古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21,(6):21-31
3 以下讨论秦公大墓的材料来自文[1]及相应视频《 CCTV 探索发现 20140522》。
最好能给出椁室柏木重量的具体数值而不是约数;截面边长相同则重量与长度成比例,故而“后者重约700 kg ”肯定有误——体积还不到0.35 方。长度数据的精度也稍有欠缺。不过,秦国在商鞅BC350 变法之前使用周尺21.5 cm,椁室枋木的边长设计值或许为一尺,现在尺寸因干燥变形或许稍小于21.5 cm,但肯定大于21.0 cm。长5.6 m、7.5 m就是二十六尺过1.0 cm、三十五尺欠2.5 cm,偏差在数据精度±5 cm 之内。又,后者在 CCTV 视频是长7.3 m 三十四尺欠1.0 cm,想来两种皆有而同向榫卯相接,用于椁室长度方向。
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相关设计想来考虑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主椁室长14.4 m 六十七尺欠0.5 cm,宽和高5.6 m 二十六尺过1.0 cm,不知是内部还是外部尺寸,容我不做猜测。依长宽数据,面积为80.64 m^2,并不是文[1]所说约90 m^2。
墓穴南北宽42.5 m、含两侧墓道东西长300 m,想来设计值为二百尺(43.0 m)和一千四百尺(301.0 m),所欠0.5 和1.0 m 源于土体变形、古代开挖及现代发掘的测量误差。墓穴南壁现已做加固。所说宽42.5 m 为夯土层距离,当年表土层或未夯实,且后有剥蚀(现墓深24 m)。
3 考古发掘直接以周尺测算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设计思路以及制作偏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如“紧靠主椁室的西南有一个副椁室(照片可见其位置),长7 m、宽4 m、高2.6 m”,高十二尺(2.58 cm)没有疑问,但长宽数据的含义不明,见到发掘报告或许能够解决。又及,大墓出土石磬有铭文“唯四年八月初吉甲申”,秦景公四年冬至在正月初八而建子,八月甲申BC573.7.15 为初二,或有失朔一天而为初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