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朝使用尺长21.5 cm。马车结构复杂,应具有尺寸设计;尽管泥土之中木质车体所留痕迹与原始形制有别,但“轮径尺寸总是规整,轨距系列总该准确”,依据尺度可以判断战车轮径多为六尺和六尺五寸,而轨距有八尺、九尺和十尺。此外,秦国商鞅变法后使用秦尺23.1 cm,猜测秦朝统一轮径六秦尺、轨距七秦尺五寸。
[1] 杨泓. 战车与车战. 文物, 1977,(5):82-90
[2] 郭德维. 楚车考索. 东南文化, 1993,(5):71-81
[3] 杨泓. 战车与车战二论.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3):36-52
[4] 李久昌. 虢国墓地车马坑出土的车及其相关问题. 中原文物, 2005,(4):35-42
[5] 黄富成. 先秦马车构造技术探讨——关于重心平衡的问题. 华夏考古, 2006,(4):53-60
[6] 岳洪彬, 岳占伟. 关于商周马车轨距的思考. 三代考古, 2011,(0):511-516
[7]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 华夏考古, 1993,(4):7-11
[8] 马俊才, 衡云花. 大型车马坑惊现郑韩故城. 寻根, 2001,(5):65-73
两周使用尺长21.5 cm以及马车具有尺寸设计。不过,考古发掘只能测绘木质车体在泥土中留下的痕迹,据此所做判断需要谨慎[1-6]。以就此贴出四篇博文,略作总结如下。
文[5] 列出两周马车25辆的主要参数,其中19辆给出毂长。毂长30、40、50、60 cm 各1、4、2、2辆,数据精度不明,其余10辆为24~65 cm,而较短者并非毂长,如No.30长33 cm只是轮外侧轵端的长度,同出二号车为32 cm[7],原长或是一尺五寸(32.25 cm)。
车毂痕迹清晰则尺寸准确。如宝鸡茹家庄二号车毂长43 cm二尺整,三号车53 cm二尺五寸(53.75 cm);淮阳马鞍冢四号车毂长65 cm,考虑到两端曲尺形铜箍壁厚0.25 cm,则木毂长为三周尺整(64.5 cm),山西上马M3:1 毂长64 cm三尺欠 0.5 cm,其他数据不再细说。
车轮痕迹有时变形较大,其直径需借助照片才能判断。车轮尺寸可选范围有限制:轮径过大不利于稳定和登车,过小则辕辀出力点偏低而对马不利。此前已说多地战车轮径六尺(129 cm),不再重复。No.19 轮径137~140 cm 为六尺五寸(139.8 cm),考虑填土可能使车轮纵向压缩而横向能大致保持恒定,No.16\20\21\22\24,轮径134 或136 cm 或是纵横平均值,实际值应是六尺五寸(139.8 cm)。轮径七尺(150.5 cm)或是战车的上限。No.13 轮径124~107 cm五尺五寸(118.3 cm)或是下限。No.25轮径169 cm 八尺(172 cm) 属特殊情形;郑韩故城1号车马坑有37个车轮拆开放在四壁,两个轮径1.7米,其余约1.4 米[8],即 八尺和六尺五寸。秦朝则会统一轮径六秦尺(138.6 cm)。
轨距与行车便利相关,同批制作的战车想来应该统一,已经测算的轨距有八尺、九尺和十尺。最后贴出有48 辆车的晋侯车马坑以及一号车左轮和十一号车舆的照片,两车轮径皆约125 cm,而轨距210、215 cm[9];实际轮径六尺(129 cm)而轨距十尺(215 cm) 是可信的。
[9] 吉琨璋, 常怀颖, 冯峰.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文物, 2010,(2):4-22
[10] 顾雪军, 邵会珍, 杨春玲, 胡瑞, 胡小宝, 高虎, 杨艾荣, 周立.
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 文物, 2011,(08):4-12
附录1: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10]一车两马,下图所示车轮置入预挖槽内,车轴落底而不会因填土弯曲断裂,车轮可保持原始位置。实测车轴全长2.8米十三尺(279.5 cm)、轮径1.28米六尺(129 cm) 皆可靠;轮中心矩2.2 米或为2.1 米之误——请注意左侧轮外轴长,轨距十尺(215 cm)。参照车舆宽度,轨距十尺似可缩短,如秦国两地春秋期间马车轨距八周尺(172 cm),相当于后来的七秦尺五寸(173.3 cm)。
[11] 梁云, 赵珂艺, 刘婷, 裴建陇.
甘肃甘谷毛家坪春秋秦墓(M2059)及车马坑(K201)发掘简报. 文物, 2022,(3): 4-40
[12] 胡小龙, 郑立超, 任孝生, 李宪增.
三门峡市西苑小区战国车马坑的发掘. 文物, 2008,(2):30-35
[13] 史治民, 许海星, 胡小龙.
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 华夏考古, 2003,(4):3-9
附录2:马车直接放置坑底,初期车舆下方若不能得到有效充填,则车轴会弯曲断裂,车轮也会位移变形。甘肃甘谷毛家坪春秋秦墓有三辆车[11],上图所示三号车两轮直立,轮顶距174 cm即轨距八尺(172 cm) 可信,一号车两轮顶距140 cm 肯定远小于轨距,二号车184 cm 则大于轨距。想来一组车应该相轨距同,即皆八尺。
下图是三门峡西苑的战国车马坑照片和线图[12],实测轨距 201、204和194 cm;简报特别提及三号车“两轮直立”,故而其轨距194 cm 九尺(193.5 cm) 是可信的——靠近坑壁车舆下方得到了充填。因三车形制相同,猜测轨距都是九尺。后川马车实测轨距198~201 cm ,因仅一路相隔且时代相近[13],想来也是轨距九尺,可惜未见期刊封面上照片。
车轮的痕迹数据则差别较大,确定轮径有些困难。下图可见三门峡西苑马车的右轮照片:一号车轮上方辐条折断,其后方以及三号车轮前方的牙轮似被压折,原因不明。 该坑埋藏较浅,雨水入渗木材受潮膨胀,且车轮可能从下向上逐渐腐朽,上方压力可引起车轮横径增大,原始轮径六尺(129 cm) 是可能的。
一路相隔的后川马车,埋藏较深,纵径应该压缩较大而横向尺寸变化较小;基于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总该直径相同,猜测六尺五寸(139.8 cm)是可信的。
甘肃甘谷毛家坪原始埋深达到 5.7 m,初期土压力可能使车轮压缩变形而纵径减小、横径增加,后期土体沉降及车轮腐朽会引起纵径进一步减小,倘若车轮附近土体孔隙率较高,横径也会减小小。实际车轮直径想来不是如简报[11] 纵横痕迹之均值,而可能是六尺 (129 c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