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从一字多形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已有 2691 次阅读 2022-8-24 12:48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引子:现在计算机打字,不会再出现错字。不过,我等学生时代写错字是常见的。例如,“采”乃是上“爪”,写成上撇下“米”就是错字,竖底带钩与否或许无关紧要。知道正确字形后就不再写错字。现在的问题是:书写工整的一篇文章中正误字体混用达到十例,其中一例是“采”字及其构成的“睬、彩、菜”正误字形皆多见,且可以出现在同一行中。您怎么想?我的判断是书写者并不认识这些文字”。

 

1     因为关心夏商周断代工程而走到文史领域的门前,向里张望;清华简有相关材料,当然得多看几眼。不过,材料可信与否并不容易确认。例如《耆夜》讲述周武王八年伐黎大胜后,在文王太室举行饮至典礼、君臣饮酒作歌之事;文[1,2,3] 指出文中许多疑点。文[4] 夯实了[3] 所说“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多种称谓,但《耆夜》所称吕尚父目前仅见于唐代及以后文人诗歌、杂记,且无一出自史学著作”,颇见功力——周书灿先生或许于“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5]

[1]  丁进. 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述惑. 学术月刊. 2011,43(6):123-130

[2]  姜广辉,付赞,邱梦燕. 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3,(4):86-94

[3]  房德邻.决不能把伪简当作中华文明的根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104-108

[4]  周书灿. 姜太公称谓及清华简《耆夜》"吕尚父"问题.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0(2):5-22

[5]  刘钊.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69-72

 

下载了文[5],看到第二段就打住,截图如上。不言自明,“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内的内行”,肯定不能质疑“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清华简”,否则就要被踢到圈子之外而成为外行网上说,浙大简有碳14测年和墨迹鉴定,有专家鉴定报告,只是不如清华简那样“一致认为”吧

“竹简饱水率达到400%需要上千年”作为清华简为真的证据,已见许多“内行”说过,但并不准确。造纸厂用石灰水浸泡竹片,即可使细胞质和细胞液快速流失而获取细胞壁的纤维素。李学勤先生说“(清华简)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学品气味”,不知是否与此相关。闻到“刺鼻的化学学品气味”的大家如能到造纸厂确认一下就好了。

2   李松儒先生有多篇文章讨论清华简的字体书写。我觉得清华简的部分特色可以从或伪来考虑。如文[6] 研究《越公其事》的一詞多形,说:“整理者李守奎先生曾指出‘篇中文字雖然工整,但異寫很多,訛書也不在少數,有些字與同時期常見楚文字不合’。…… 有些一詞多形的字在寫法上差别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更改或增減字部所致(其后列举二十字) ”。《系年》中一词多形也是常见,可惜未能学习下列相关论文。

[6] 李松儒. 清華柒《越公其事》中的一詞多形現象. 出土文献研究, 2018,(0): 73-96

[7] 李松儒. 清華簡《筮法》與《子産》字迹研究. 简帛, 2020,(2):29-64

 

从文[7] 复制一段如下。假如清华简是现代仿作的,则有人将文本转换为战国字体,可能出现不同国别的字体,乃至自创新字;但书写者若不能真正认识战国文字,只是认真摹写,那么部分字形出现错字在所难免。现在专家对清华简中部分字体的释读不能统一,或与此相关。笔者觉得,竹简只有6 mm 宽,部分更窄至 5 mm,书写者不会故意变换字形以寻求美感,且不说字形的正确与错误。

9F7FDE4C-3D6D-42FE-A778-939F76897FEE.jpeg

3      我与朋友说,自己是尚未入门的初学者,当然是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行,故而只是依据常识来说“部分清华简的真伪存疑”。疑问的解消尚待收藏方对《系年》、《金螣》及《耆夜》等篇尾的竹简取样测年。残简的含水率并不能作为竹简为真的证据,而仅靠两片无字残简碳14测年真不能说清华简“已经经过科学鉴定[5]”。

相关博文:

晋公盘铭文的疑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011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52437.html

上一篇:从西晋荀勖“定古尺而度简长”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下一篇:清华简《摄命》的硬伤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0 许培扬 李宏翰 杜占池 张晓良 李学宽 杨学祥 宁利中 郑永军 何青 魏焱明 周少祥 杨正瓴 孙颉 范振英 段含明 史永文 王安良 陆仲绩 马鸣 李沣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