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关于金文历谱编排的说明 (下)

已有 3051 次阅读 2022-4-22 11:34 |个人分类:金文历谱|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继续介绍基于铜器铭文日期确定西周王年所作考虑。为叙述方便,儒略历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汉字日期以实朔为一日,而西周时期的实际月首前期可能为胐而后期为朔,且可能有一、两日的偏离。

[0]  王世民, 陈公柔,张长寿.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9.

[1]  张培瑜. 逨鼎的月相纪日和西周年代. 文物, 2003,(6):78-84

[2]  王占奎. 西周列王纪年的构拟——宣王元年即BC826 年方案. 考古与文物, 202,(3):75-85

[3]  刘启益. (穴见)父盨铭与厉王在位年数. 文物, 1979,(11):16-20

[4]  陈美东. 《史记》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表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 (3):252-265

[5]  刘次沅. 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6]  刘雨.金文“初吉”辨析. 1982,(11):76-84 

3   宣王元年BC826,计46年;幽王元年 BC780,计11

学界依据《史记》已确定宣王、幽王的年代,虽说仍有争议,但并非主流。不过, 2003年窖藏出土的“四十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逨鼎两件、“四十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逨鼎十件,均有长篇铭文,属宣王世没有疑问,但前者不能排入历谱。补救方案很多,如将宣王元年退后一年为BC826,已在博文具体说明。该方案可能是张培瑜先生[1]最先提出,王占奎先生为协调《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数据也如此主张。此外,幽王元年后退一年至BC780,并不影响幽王世11年的说法——幽王末年可能与平王元年BC770重叠。

晋侯苏钟为宣王十六年:正月戊午(55)既生霸十日,二月壬寅(39)既死霸二十五日,六月初吉戊寅(15)二日胐,其后可容丁亥(24)和庚寅(27);二月既望癸卯(40) 在既死霸后一日显然有误,而改一字为癸巳(30)十六日正是既望。断代工程将晋侯苏钟排为厉王世,但如李学勤先生所说“厉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846年,相当晋靖侯十三年,这怎样同晋献侯调和呢”。

“隹卅又三年八月既死辛卯, 王才成周, (穴见)父乍宝盨,子子孙孙永用”,文[3]认为既死为既望之误而不是缺漏“霸”,入厉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846年:建丑,八月朔戊寅(15)辛卯(28)十四日勉强可说既望。本谱将其排入宣王世,既望辛卯为十六日。不过,这样的器物似乎品级较低,其信息想来不如册命铭文的可靠。

4    厉王元年BC863,计37

 “十八年十三月既生霸丙戌(23)”吴虎鼎在宣王世丙戌是十六日,说既生霸真是勉强;而“十九年四月既望辛卯(28)”的(走马)鼎也不能排入宣王世。吴虎鼎的铭文内容排入厉王世是合理可信的(走马)鼎属于晚期后段,故而依据两器确定若干厉王元年的备选,其中有BC863即厉王世37年,作为首选试排。共和十四年含于厉王世而不单独纪年。

伯克壶属西周晚期前段厉王前后,仅存宋代摹本,其“十六年七月既生霸乙末(32)”有称应为十月()——七月在铭文中真是罕见,该年正月朔为冬至而建正合理可信,十月朔戊子(25),乙末(32)八日合于既生霸。

注:西周金文“七”为横竖相交;“十”为直竖中间略肥。或因书写不便传抄时“十”中间加点或短横,而“七”则在竖下添加折弯以为区别。其间偶有混乱。文[4]列出《史记》中日期的“人为错漏”21处,其中《楚世家》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庚寅”之“十月”应为“七月”。 

5    夷王元年BC891,计28

伊簋现藏日本,分期是西周晚期前段厉王前后,但“廿又七年正月既望丁亥(24)”不能排入宣王世和厉王世。断代工程将丁亥(24)改为丁丑(14)排入宣王世。

厉王之前的夷王,董作宾、陈梦家和白川静等认为有30年以上。故而试将廿又七年伊簋排入夷王世,夷王元年BC891,计28年是一个合适的选项,而廿又八年(虎斤)簋正好可以排入。“廿年正月既望甲戌(11)”休盘和“十又二年三月既望庚寅(27)”走簋不能入夷王世。 

6   懿王元年BC920,计7年;孝王元年BC913,计22

已确定共王元年BC938、夷王元年BC891,即共王、懿王、孝王总计47年;因十五年趞曹鼎共王至少得十五年,而廿年休盘要求懿王、孝王之一需达到二十年。《史记·周本纪》有“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而《史记·三代世表》则称“孝王方,懿王弟”。学界似多认同孝王为共王弟。笔者猜测,若懿王在位二十年以上,则会直接传位给儿子夷王,孝王不容易有机会的;猜测懿王世较短。

言及“龚王”的五祀卫鼎以及“元年六月既望甲戌”师虎簋或许该排入懿王世,两者与排入穆王世的卫簋和虎簋盖相距不能太远,故而设定共王世在二十年之内。休盘、走簋、师虎簋以及曶鼎月相为既望,确定懿王元年BC920、孝王元年BC913没有难度。既望在十五日~二十日,大约每隔五年有一年相合,且可能有建正变化。

多说四年(疒兴)盨形制较早,故而将其与三年(疒兴)壶排入两个王世,但孝王三年为14个月。一闰两平不足以弥补日月运行之差异,文[5] 设想每30 年有一次闰两个月而不是连闰两年,且也确实有14月铜器出土。

SM1.jpg

SM2.jpg

SM3.jpg

SM4.jpg

7   关于初吉

上述历谱中初吉“依从刘雨、张培瑜、陈久金先生的意见”而分布全月,即初吉就是好日子[6],与部分学者的意见不同。初吉出现总计33次,其中丁亥11次,但丁亥并不都是初吉;胐日11~15(部分铜器王世未确定) ,胐日也并非都是初吉。现在只有八个王世的时间序列,即使不考虑铜器的分期,33初吉也绝不可能全部编排为胐日。这是容易证明的。

克钟“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27)”和克盨“十又八年二月初吉庚寅 (27)”,属于同一王世意味着“初吉”分居前后的半月。文[6] 指出静簋铭文有“六月初吉丁卯(4),八月初吉庚寅(27)”,两者一定不可同在月初。

tu3.jpg

8   结语

刘次沅先生说[5]说上面这段话时,铜器只有60余件。现在昭王世~幽王世已经排入83件:有年月日的铜器都能够入谱,所在王世符合形制分期,而 “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皆与日期相合,置闰建正合理。关键之处是:

(1) 将宣王元年BC827 年改为BC826,共和14年不单独纪年;但保留厉王世37年、宣王世46年,认为幽王11年即末年与平王元年BC770 重复;

(2) 放弃基于“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确定的BC899

(3) 假设穆王世35年左右、共王世小于20年、孝王世长于20年。

古本《竹书纪年》有“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及“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后者意味着武王灭商在公元前1027,为陈梦家先生和刘雨先生采信;前者含义不明。不过,笔者基于金文历谱确定的穆王世为BC972~BC939前一百年为BC1039,距BC1027 正好12,与《史记·周本纪》完全协调。断代工程确定的武王灭商在BC1050~BC1020, 有BC1046、BC1044 和BC1027 三个选项,最终选择BC1046。不过,BC1027也是有可能的;这得武王过世时“成王年幼” 能有二十五岁——周公摄政而“恐惧流言”,想来成王也并非真正的年幼。容另文详细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35007.html

上一篇:关于金文历谱编排的说明 (上)
下一篇:觉公簋的真伪和周成王的年代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5 李宏翰 谢力 刘秀梅 贾玉玺 李学宽 杨学祥 张晓良 范振英 程少堂 孙颉 杨正瓴 周少祥 史永文 郑永军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