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30年秋江苏仪征县城东约3 km 的破山口,几个小孩挖坑烤红薯时发现铜器,总计或有四十余件,部分散失至海外,部分于1948年由仪征县长藏入城南关帝庙的夹墙。解放后县文物管理会恰在该地办公,1955年夹墙坍塌而发现铜器11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复制品5件在仪征博物馆展出。文[1]对文物之经历有详尽介绍,值得一阅。
2 破山口铜器年代争议颇多,相关论文恕不一一列出;似乎西周晚期为多数人意见,而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馬承源先生“所持的见解与时贤颇不相同”——土墩墓出土铜器多数为春秋乃至战国期间吴越追慕古风所作,如四凤盘不可能早于春秋中期[4]。不过,基于文[2, 3] 以及馆藏介绍(已给出链接),似可确定破山口的11件铜器适用夏尺15.8 cm,或制作于公元前1200 年淮河之南的夏朝地域。器物多形制古朴且皆无铭文,亦可作为年代较早的佐证。对于铜器入土时间及墓穴或窖藏属性,目前尚不持立场。
[1] 张敏. 破山口青铜器三题. 东南文化, 2002,(6):46-53
[2] 王志敏, 韩益之. 介绍江苏仪征过去发现的几件西周青铜器. 文物参考资料, 1956,(12):31-32
[3] 林燕. 江苏地区的商周青铜器研究. 荣宝斋, 2009,(3):24-35
[4] 馬承源.长江下游土墩墓出土青铜器的研究. 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7,(0):198-220
下图为苏荣誉研究员清华讲座的截屏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703047451541571
3.1 四凤盘
文[2]数据:高20.4 cm,口徑縱84、横78 cm,圈足縱64.2、横59.5 cm;
馆藏数据:通高27 cm,口纵88、横84 cm,底径63 cm。
四凤盘是破山口出土的代表器物,或许是西周之前最大的铜盘。上列数据似乎有些难解(另有截图如下),而笔者不能接触实物,只能参考网上众多图片略作判读。以下说明中错漏欠妥之处,恳请博友指出。谢谢大家啦。
以夏尺15.8 cm计算,盘高20.4 cm 一尺三寸欠1.4 mm;通高27 cm或为向上圆整,一尺七寸过1.4 mm,即盘口立鸟高四寸(6.32 cm);文[2] 数据5.4 cm 或为6.4 cm 之误。
文[2] 口径或许是内径,而馆藏则是通行的外径;两者之差纵 4 cm而横 6 cm。不过,相应的口沿宽度并非 2 cm和3 cm。数据精确到 cm即误差±0.5 cm,内外径之差的误差±1.0 cm。口沿大致等宽约一寸半2.4 cm,故而原始设计为:口外径纵五尺六寸(88.48cm)、横五尺三寸(83.74 cm);内径纵五尺三寸(83.74 cm)、横五尺(79.0 cm)。
最后一个设计值与圆整数据相差1 cm也不必在意:实际尺件与15.80 cm若有0.4 mm偏差,五尺就达到2 mm;冶师制作范芯时已修正青铜冷缩,但总有些偏差;测量数据也有 1 mm 误差;等等。铜盘口径纵横略有差异,想来是考虑视觉效应而有意为之。
圈足底径有三个数据,含义不明。文[2]中圈足縱64.2、横59.5 cm之均值为61.85 cm,与馆藏数据63 cm四尺欠2.0 mm并不相同。为避免错误,不再解读。
3.2 鱼龙纹盘
文[2]数据:高12.5、口徑36.6、腹深7、圈足深4.8 cm;
馆藏数据:通耳高13.7、器高12.4cm,口径36.7、足径26.3 cm,腹深6.9 cm。
器高为八寸(12.64 cm),口径23.2寸 不整,图上估算母口内径二尺二寸,耳距二尺六寸。盘底并不平整,纹饰使腹深减小,原设计值四寸半(7.11 cm),圈足深三寸(4.74 cm),足内径一尺六寸(25.28 cm)。
3.3 鸟纹尊
文[2]数据:圈足徑16.3、圈足深7.3 cm、最大腹围46 cm;
馆藏数据:现高25.8、现口径20.8、足径16.2 cm,腹深18.1 cm。
想来口沿是经过修复补配。容器壁厚3 mm 左右。足底内径一尺(15.8 cm)、高一寸,圈足外侧高五寸(7.9 cm);腹高五寸,腹围46 cm即外径14.64 cm,内径九寸(14.22 cm)。颈部内径七寸半。 实际尺寸或因青铜的成形冷缩而稍微偏小。
3.4 兽面絃纹尊
文[2]数据:高19.3、口徑19.9、圈足深3.8、最大腹围48.9 cm;
馆藏数据:高19.3、口徑19.8、足径14.1,腹深15.5 cm。
基于腹深可知尊体高一尺整(15.8 cm),口外径一尺二寸半(19.75 cm),图上颈部外径七寸半;足径九寸(14.22 cm),腹外径计算值15.56 cm,即设计值为一尺。部分尺寸略小与青铜冷缩相关。
3.5 单耳鬲
文[2]数据:口徑18.2、高28.4、腹深23.6 cm;
馆藏数据:口径18.2、高28.8,腹径17.7 cm。
腹深与腹径的数据稍有疑问,似应互换。高一尺八寸(28.44 cm),腹径一尺五寸(23.7 cm)。口外径一尺一寸半(18.17 cm),颈部内径八寸或为控制尺寸。
3.6 双耳鬲
馆藏数据:通耳高20.3、腹深11.9 cm,口纵4.4、口横4.5 cm (似应为14.4 和14.5 cm)。
通耳高一尺三寸(20.54 cm)、口径九寸(14.22 cm) 精度稍欠,腹深七寸半(11.85 cm)。颈部的内径七寸半是特征尺寸。 如果能有耳宽的数据就好啦。
3.7 云雷双耳青铜瓿
文[2]数据:高19.9、口徑27.2、圈足深2.9、最大腹围106 cm;;
馆藏数据:高19.8、口径27.2、足径23.2、腹深16.55 cm。
底厚约 4 mm 及1/4 寸。通高一尺二寸半(19.75 cm);颈部内径一尺五寸、高度一尺或是制作内芯时的控制值。图上可确认足底圈高一夏寸,表明通高不是一商尺欠 1 mm。
3.8 素面鼎
馆藏数据:通耳高34.7、口纵31、口横30.6 cm,腹深16.4 cm
通耳高二尺二寸欠0.6 mm,口外径一尺九寸半(30.81 cm),口内径一尺八寸(28.44 cm),腹内径二尺。 圆鼎的标志尺寸是口内径。
3.9 大铜铲
文[2]数据:铲口至系垂直距离35.5 cm
馆藏数据:长70、宽25.5 cm
铲口至系垂直距离为二尺二寸半(35.55 cm);柄设计长也是二尺二寸半,因成形冷缩及接铸使总长短于四尺五寸(71.1 cm)。 宽一尺六寸(25.28 cm)。
3.10 联体铜甗
文[3]数据:通高39.6 cm;
馆藏数据:通高39.7 cm,口纵26.2、口横26.3 cm。
通高二尺五寸过2.0 mm。口外径一尺六寸半(26.07 cm)。从照片可以判断耳高四寸、上方甑高一尺,中部腰径九寸。又,夏尺15.8 cm 与商尺19.7 cm 有8:10的关系;不过,因耳高四夏寸的判断,故而通高不会是二商尺过3.0 mm。
联体铜甗口外径尺寸未必取整,但通高多规整或稍过,并未因冷缩而偏小,前文已予以说明。“商代”的 新干大洋洲适用夏尺15.8 cm,三足甗( XDM:39) 通高36.4 cm 二尺三寸过0.6 mm。再列出适用商尺19.7 cm和周尺21.5 cm各四件的通高尺寸。
商尺:北京大学博物馆 35.4 cm一尺八寸欠0.8 mm;故宫博物院 80.9 cm 四尺一寸过1.3 mm;郑州博物馆 45.5 cm二尺三寸过1.9 mm;临沂博物馆 49.3 cm 二尺五寸过0.5 mm。
周尺:曾侯乙墓出土 64.6 cm 三尺过1 mm;宝鸡竹园沟出土伯甗39 cm 一尺八过3 mm;陕西庄白窖藏與仲𩁹父甗 47.6 cm二尺二寸过3 mm;故宫博物院藏孚公甗 43.5 cm二尺过5 mm。另有分体式 淄博博物馆 43 cm 二周尺,山东大学博物馆 43.3 cm 二尺过3 mm。
3.11 凤纹盉
文[2] 和馆藏均未见介绍,文[3]仅介绍通高29.8 cm,以夏尺15.8 cm 计算为一尺九寸欠2.2 mm。尚未找到更多形体参数,不敢再作尺寸解读,特此致歉。
4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不能接触实物,也不能真正了解古代冶师的范铸设计,且部分器物经过修复乃至补配,故而上述尺寸解读错漏、欠妥之处在所难免。不过,青铜器总是有尺寸的——以合适的尺件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南京博物馆实际测量破山口铜器就能确认适用尺长而判断其年代。倘若真是适用夏尺15.8 cm,那么就要重新编排青铜器形制和纹饰的年代序列,重新解读长江下游的历史进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