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昨天(14 日)看了两篇博文后有些感慨,拿出《唐诗鉴赏辞典》,重读了白居易“放言五首”的其一和其三。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似可置疑。
因为关心古人的身高,曾查《汉书》,读到“莽为人侈口蹶颔,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觉得作者注入了特别的情感。以秦汉尺23.1 cm计,王莽高七尺五寸173cm。笔者猜测——当然没有证据而只是猜测,王莽“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或许净高低于170 cm而缺乏自信。
2 新莽尺长回归23.1 cm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列出现存西汉尺13 支,尺长23.0、23.1 和23.2 cm 各6、1、2 支,23.4、23.6 cm和23.8 各1、1和2支;东汉尺 86支,23.0、23.1、23.2 cm 各15、6、6 支,但23.7~23.9 cm 有10支,最长者24.0 cm 为残尺长19.9 cm的推算值。就此而言,认为汉朝立国之时沿用秦尺23.1 cm,王莽篡汉复古回归秦尺,都是可信的。作为汉朝的制度尺长为23.1 cm,而汉代实际用尺逐渐增大。
汉唐留下许多尺件,可以为研究尺长提供证据。不过,即使没有尺件存世,从器物也可以直接确认尺长。李零先生的文章“读梁鉴藏‘内而光’镜”,提及“大约都流行于王莽前后”的七面铜镜,外径为:梁鉴藏‘内而光’镜18.8、19 cm,陈介祺藏七乳镜16.5 cm,浙江温州、陕西西安出土七乳镜18.8、19 cm,陕西千阳出土七乳镜17.8 cm,湖南长沙出土博局镜20.7 cm。
博局镜直径20.7 cm 是尺长23.0 cm的九寸,也可能尺长为23.1 cm,因成形后冷缩直径略小。“内而光”镜直径19 cm,似乎仍是适用尺长23.1 cm,外径是8.25 寸欠0.6 mm。下图是以外径为基准的尺寸解读——A4 页面宽度,图上 2 cm 为 1 寸,线段长度和圆周直径都与标注数值完全一致。该镜使用标准尺件,设计精度达到 1/4 寸,如八乳之中心位于半径五寸的圆周上,而其内外两圆直径为4.25 和5.75 寸。考古真该以古尺量测古物呢。
上图是以最大直径为8.25 寸调整比例的,左下可见其圆度稍欠;不过,泥范铸造,略有偏差也是在所难免。
文中没有其他铜镜的照片,也就不再费心寻找。不过,知道汉代尺长在23.0~24.0 cm 之间,可以猜测,当然只是猜测:直径16.5、17.8 是七寸、七寸半,则尺长为23.57、23.73 cm,相差仅1.8 mm;而直径18.8 和19.0 cm 皆是八寸,则尺长23.50和23.75 cm,相差仅2.5 mm。原始数据的精度为 1 mm 即有±0.5 mm的误差,因而计算的尺长还有±0.7 mm的偏差;此外,铜镜也加工误差。不过,倘若七面铜镜真是“王莽前后”铸造的,则大致可以判断西汉晚期尺长增加到 23.7 cm,而新莽复古尺长回归23.1 cm。当然,最好有同一尺件制作的多个器物,直接测量而获得精度达到0.5 mm的十个以上数据,才能准确测算尺长并判断制作误差。
3 战国晚期楚国和韩国的尺长
因为遂公盨,读到李零先生的文章“我认识的李学勤先生”;为此,又读了文献
[1] 陈梦家. 战国度量衡略说. 考古, 1964, (6): 312-314
文章主要观点是“不应过分强调列国的异制”;所述颇为精详,令人敬佩。
上面复制的材料仅是文[1]关于度的论述,对战国后期尺度的判断似稍欠准确。笔者目前的认识是:公元前1066年(?)姬昌称王,“改法度,制正朔”,弃用商尺19.7 cm而定周尺 21.5 cm,武王伐纣之后全域使用;吴越楚齐燕以及中山等使用周尺至国灭;公元前350 年商鞅二次变法,秦国弃用周尺而定秦尺23.1 cm(以先周尺18.5 cm为八寸);韩在国灭前已使用秦尺,时间不晚于韩桓王(公元前272-前239 年在位) 三年;赵魏两国未见改变尺度之证据,或使用周尺至国灭——秦陵大鼎适用周尺,可能来自赵国或魏国。
已经测算多处楚国出土器物适用周尺21.5 cm ,仅枣阳九连墩M2和寿春朱家集的部分器物适用秦尺23.1 cm。九连墩M2 为夫人墓,其母邦或为韩国。朱家集出土的大府器和铸客器适用秦尺:前者或是考烈王质秦时所铸;后者或楚亡之后所铸,如铸客大鼎精确地适用秦尺,而口沿潦草地刻划“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却在人所难见之处刻划“安邦”,绝非楚国重器。博文“铭文和铸客——从青铜器读出的历史”已作具体说明。
文[2] 以20页讨论寿春朱家集大墓,所列参考文献有42条;认为铸客器“为幽王登基、李后主政准备”。不过,幽王战获兵铜所铸器物,皆适用周尺21.5 cm。仿制三代青铜自古就有,而朱家集出土器物流向复杂,不排除有冒名求售之物。传寿春出土铜尺22.5 cm,但笔者尚未找到相应的楚国器物。
[2] 刘和惠. 楚文化的东进.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
安徽舒城秦家桥1978年发现 3座战国晚期墓葬。文[2]介绍了4件器物,三件有特征长度可以判断适用周尺21.5 cm。一件线条图略有欠缺,仅尺寸解读两件如下(完整A4 页面截图,图上1 cm 相当于 1 寸)。
漆盘(下左)高5.7 cm二寸半过3.3 mm、口径28 cm 一尺三寸过0.5 mm、底径12 cm五寸半过1.7 mm。深二寸半,底内径四寸半,口沿下方外径一尺二寸。
漆盒(下右)通高19.5、口径20、底径11.2 cm。通高九寸过1.5 mm,口径20 cm为子口外径不整,而母口内径九寸半(图上未标出)为控制尺寸。盖高六寸、内径九寸。圈足和口部的外径因镀银铜扣而略大于五寸和十寸,估测木胎径为五寸和十寸。
基于郑韩故城出土的铜戈说明韩国曾已使用秦尺;不过文[3]照片不够清晰,未能做细致解读。《中原文化大典·青铜器下》第1003 页介绍同出的一件有铭铜戈,适用秦尺 23.1 cm:通长25.5 cm 一尺一寸过0.9 mm, 援宽 2.9 cm 一寸二分半过0.1 mm, 胡长 11.6 cm 五寸过0.5 mm。照片似没有明显变形,足以表明韩国兵器制作精良、尺寸严谨(上右)。
[3] 郝本性. 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 文物,1972,(10):32-40+71-72+76
4 器物多是有尺寸的,而长度除以寸长就是寸数;真实的寸长可以使所得寸数规整,如“内而光”铜镜那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