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qiangguo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qiangguo123

博文

又双叒是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已有 4674 次阅读 2016-10-3 17: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继2012年和2015年以后,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颁发给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也基本符合日本在医学领域的基本地位(目前至少还有3-5个候选项目,包括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反应、调节性T细胞发现、PD-1发现、正电子扫描等),也与几年前的预期相符,2050年前亚洲应该有15项左右诺贝尔奖,而日本则是亚洲代表。(文章附后)

 

 

 

 

1901-195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看亚洲的医学地位

 

摘要: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是生命科学领域声誉最高的一个奖项,获得者的多少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一项指标。至今,亚洲的科学家仅有1人获得了该项荣誉,但是已经有多名科学家获得了提名,而本文通过描述从1901年到1951年之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提名情况来评价亚洲的医学地位。

关键词: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亚洲;医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G231

Asian Medical Status Evaluation though the Nomination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between 1901-1950  Guo Xiao-qiang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Bethune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Shi Jiazhuang 050081,China;Mi Y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ethune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Shi Jiazhuang 050081.

Abstract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s the most prestigious prize in life science field.The number of laureates was regarded as a standard to evaluate one nation’s technological strength. Until now,there is only one scientist which was awarded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Asian but there are many scientists were nominated.In this article,the nomination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between 1901-1951 is described to evaluate Asian medical status.

Key words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nomination;Asian;medical status

 

诺贝尔奖是当前声誉最高的国际性科学大奖,获得者常被称为该领域的大师,而且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多少往往被作为衡量该国科技实力的一项指标。目前诺贝尔奖分为六项,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是指物理学、化学及生理与医学三项(这里不考虑经济学),亚洲科学家(只计算以亚洲国家国籍获得)到2005年已经有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这项荣誉,其中日本最多,共有8位科学家,我国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当时仍然保持中国国籍),印度的拉曼,巴基斯坦的萨拉姆,这些获奖者以物理奖居多(9人),其次是化学奖(2人),而生理与医学奖只有日本的利川根进在1987年获得[1],并且他的获奖成果主要在瑞士和美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亚洲本土没有产生真正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如果拿诺贝尔奖衡量亚洲的科技实力,应该处于极低的位置。考虑到诺贝尔奖的颁发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程序,经过严格的筛选,每年的成功者不超过三人,因此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最终获得这项荣誉,但有时能够获得提名也是对其工作的肯定。近期瑞典诺贝尔奖网站公布了1901-1951年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提名情况[2],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提名来了解亚洲的医学地位。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情况

首先根据公布的相关信息,将1901年到1951年之间获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的基本情况列为表1

 

 

1  1901-1951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及获奖情况

 

国家

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人次)

最终获奖科学家(人数)

阿根廷

49

1

奥地利

148

2

澳大利亚

9

0

比利时

148

2

巴西

8

0

加拿大

33

2

瑞士

125

4

中国

3

0

古巴

11

0

捷克

27

0

德国

872

8

丹麦

67

4

阿尔及利亚

3

0

埃及

11

0

西班牙

56

1

芬兰

6

0

法国

872

4

英国

433

10

匈牙利

41

1

爱尔兰

2

0

以色列

15

0

印度

20

0

意大利

241

1

日本

96

0

韩国

1

0

斯里兰卡

5

0

马来西亚

1

0

荷兰

97

2

挪威

11

0

巴拿马

6

0

菲律宾

3

0

波兰

140

0

葡萄牙

18

1

罗马尼亚

19

0

苏丹

1

0

瑞典

148

1

苏联(俄罗斯)

82

2

突尼斯

13

0

土耳其

1

0

美国

1048

14

乌拉圭

1

0

委内瑞拉

4

0

越南

6

0

南斯拉夫

1

0

总数

4902

60

 

上表可以看出,共有44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提名,且提名总人次达到了4902(这里需要指明1位科学家往往可以获得多人次提名,因此实际提名人数远远小于该数),但最终仅有16个国家的60位科学家获得了该项荣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无论在提名还是最终的获得者人数都处于前列,其次就是瑞士、瑞典、丹麦、荷兰等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以外的地区仅阿根廷有1人,说明在20世纪上半叶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方面,北美和欧洲处于绝对的优势。亚洲国家虽然没有1人获奖,但还是获得了135人次提名(不包括以色列的人数),说明亚洲在医学领域尽管整体落后,但还是有一些闪光点值得研究。

2  亚洲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概况

首先整体了解以下亚洲地区的提名情况。

2日本

日本是亚洲获得提名人次最多的国家,总共96人次,这个数值虽然与欧洲大国和美国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超过丹麦、荷兰等欧洲小国的提名人数,说明日本已经具备较高的科研实力。将日本获得提名的基本情况归纳为表2。

表2  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提名情况

 

科学家姓名

提名次数及时间

提名原因

备注

Shibasaburo Kitasako

19011人提名

发现了破伤风抗毒素,并独立发现鼠疫菌

和贝林同时提名,但未获得诺贝尔奖,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Oskar Loew

19121人提名

甲醛抗菌效应的发现

相关研究没有获奖

Sahachiro Hata

19121913年各1人提名

化学疗法方面的贡献

相关研究没有获奖

Umetaro Suzuki

1914年1人

维生素B1的研究以及脚气病治疗中应用

192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成果

Inada and Ido

19191人提名

出血性黄疸中螺旋菌的发现

 

Katsusaburo Yamagiwa

19254提名),1926年1人提名

表皮肿瘤方面的贡献(化学致癌)

1926年与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共同提名,但未获得诺贝尔奖,有可能获诺贝尔奖(1930年去世)

Leonor Michaelis

1926年1人提名

氢离子浓度,通透性和氧化-还原电势

 

Genichi Kato

1928年14人提名,193523人,1937年1人

神经肌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建立了新的神经脉冲传导理论

有获得诺贝尔奖实力

Ken Kuré

1931年1人,1933年2人,1935年21人,1936年1次,1937年2次

随意肌和脊髓副交感神经方面以及进行性肌肉萎缩症方面的贡献。

有获得诺贝尔奖实力

Takaoki Sasaki

1935年2人,1936年1人,1939年2人,1941年7人

化学物质诱导肝肿瘤方面的贡献

Yamagiwa工作的延续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有几位科学家的工作已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如Shibasaburo KitasakoUmetaro SuzukiKatsusaburo Yamagiwa及其学生、Genichi KatoKen Kuré其中Genichi Kato获得的提名高达38次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医学部分领域达到欧美水平,具有获得诺贝尔奖实力。

2印度

印度是亚洲除日本外获得提名人次最多的国家,共有20人次被提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人。一个是Sir Leonard Rogers,加尔各答大学病理学教授,他被提名10人次(1907年2人,1917年1人,1929年2次,1930年1次,1931年,1934,1935,1940年个1人提名),他的主要贡献是吐根碱治愈阿米巴痢疾方面的贡献以及霍乱和麻风治疗方面的工作。另一人Sir Upendranath Brahmachari,加尔各答热带学教授,他被提名6人次(1929年1人,1942年5次),原因是urea stibamine的合成及其在黑热病治疗方面的工作(值得获奖)。这两项成果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竞争诺贝尔奖的实力。此外还有一位由于内分泌腺和维生素方面的工作而获得3人次提名的McCarrison。因此印度虽然整体实力较弱,但也具备偶尔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可能(主要集中在传染病的研究方面),1930年印度本土科学家拉曼获得物理学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20世纪上半叶亚洲唯一一次科学奖)。

2越南

越南有6次被提名,其实都是Alexandre Yersin19011次,19045次),由于在鼠疫杆菌方面的发现,Yersin在当时是巴斯德研究所主任(但该项成果未曾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越南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名者。

2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有5次被提名,都是Aldo Castellani一人(1905年2次,1907年,1908年,1910年1次),主要是在研究锥体虫和昏睡病二者之间联系的先驱性贡献,该项成果在当时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2中国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真正意义上获得提名的只有1人(另外两人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法国人)。1935年在上海大学工作的伍连德(Lien-Teh Wu)教授,获提名一次,理由是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发现了土拨鼠在鼠疫传染中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鼠疫方面的研究就未曾问鼎过诺贝尔奖)。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几率几乎为0。

2其他亚洲国家

除了上面的5个国家外,菲律宾有2位科学家3人次获得提名(Otto Schöbl 2次,Processo Gabriel 1次),韩国获得1次提名(Bun-ichi Hasama),马来西亚获得1次提名(H E Durham),由于提名次数的原因,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也极小。

亚洲的医学地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在20世纪上半叶医学发展整体实力较低,但部分成果还是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尤其是日本的几项成果已经达到获奖水平,尽管最终没有获奖,但多次提名也代表了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其次是印度也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没有最终获奖可能与评奖人的偏好以及亚洲科研综合水平低下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亚洲与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医学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医学体系,具备冲击诺贝尔奖的实力。从上面的提名及获奖情况还可以对未获得诺贝尔奖归纳出三个原因(不包括偶然因素)。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20世纪上半叶,经济中心在主要在欧洲,此外美国经济在此期间也取得重大发展,而其他地区经济则明显落后,这是造成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国家中也同样适用,当时日本经济实力最高,基本上一枝独秀,因此获得提名数量最多也是情理之中。反观我国,当时一直处于内战和抗日战争时期,经济力量薄弱,因此1次提名0次获奖也是必然的结果。经济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是顺利完成重大发现、发明的基本保证,因此决定了国家的科学水平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正如傅杰青[3]所评价我国科技投入不足是造成未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能仅仅单从中国文化本身来分析原因[4]

二是历史方面的原因:现代科学革命发生于欧洲的意大利,因此较早的建立了完善的科学体系,美国的科学体系来源于欧洲,因此在现代科学发展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亚洲国家与欧洲则存在巨大的差距,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因此科学思维的培养存在极大的欠缺,故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科学发展模式是取得科学进展的根本途径。日本最早且成功的向西方学习,而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我国也开始转换思维模式,但总体而言处于学生的地位,这些现实都说明亚洲人不可能在医学发展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此前提下,获得诺贝尔奖也只能是个别领域或天才的偶然出现,无法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对于欧洲各国紧密的学术交流,亚洲各国比较分散,无法形成一个研究整体,从而影响了竞争力。

三是学术方面的原因:除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存在差距外,亚洲在建立浓厚学术氛围方面也存在不足。亚洲国家的大学建立时间较晚,现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亚洲国家则数量有限,这也是阻碍亚洲学术提升的重要原因。一项诺贝尔奖成果的取得往往是几代科学家,几十位研究人员紧密合作的结果,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需要亚洲各国努力完善大学和研究机构本身的机制,以有效提升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否则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也不太可能系统的完成一个重大的发现。

可喜的是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和科学投资力度的加大,亚洲医学的地位正在提升。现在亚洲各国,如日本、韩国、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欧美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所以在21世纪上半叶亚洲本土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会出现零的突破,不会重复上世纪前50年零的尴尬局面,至少从20012002年日本三位科学家获得物理奖和化学奖可以看出这种明显趋势。诺贝尔奖的获得是综合实力得到提升的体现,而综合实力的增加必然出现更多的获奖者。

尽管亚洲国家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与欧美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这意味着亚洲各国应该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国家重视等多方面来提升考验实力。从有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预测之称的拉斯克奖[5](一般获奖者再获诺贝尔奖的几率极大)近期获得者来看,几乎没有亚洲人的面孔,从这个角度考虑,近期亚洲本土人士获奖的几率不大。综合上述有利和不利因素可以预测在21世纪上半叶世界医学割据不会出现较大变化,美国为核心,欧洲为补充,而亚洲则基本处于初级水平,获奖总人数不会超过10%,按照每年最多3人估计总人数在150人,即亚洲理论上不会超过15人,出现10人左右最为合理(这里的前提是世界割据不出现重大变化)。

亚洲医学的定位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的“诺贝尔奖”情结严重,盼望能早日获得这项重大荣誉,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期获奖的可能性极小。我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随着经济地位,增加科研投入,二是全面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三是完善当前的科研体制,全方位提升科研的实力。只有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提升,才可能产生一系列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此时获得诺贝尔奖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事。结合我国的实际科学实力及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估计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可能诞生12名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参考文献:

[1]  李政道.从诺贝尔奖看亚裔学者的学术地位[J].科学,2000,52(1):3-4.

[2]  http://nobelprize.org/medicine/nomination/

[3]  傅杰青.试评《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J].医学与哲学,1994,15(6):6-8.

[4]  禹宽平.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J].医学与哲学,1994,15(1):1-3.

[5]  郭晓强.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简介(2)[J].生物学通报,2003,38(10):59-60.

 

(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7,28(1):59-61

 



2016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42581-1006503.html

上一篇: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给了自噬,真的是基础领域
下一篇:进入21世纪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析及未来奖项预测
收藏 IP: 203.91.44.*| 热度|

3 蔡小宁 宁利中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