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链接:The role of commensal microbes in the lifespa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Aging (aging-us.com)
摘要
共生微生物与其宿主具有互惠关系,主要生活在宿主肠道中。关于共生微生物与寄主生理关系的研究很多。然而,关于共生微生物对宿主寿命的影响,目前的结果并不一致。为了澄清这一争议,我们通过使用两种控制方法-漂白和抗生素处理-产生了无菌苍蝇,并研究了黑腹果蝇的共生微生物与宿主寿命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漂白和抗生素处理去除微生物而不会产生有害影响,从而延长了苍蝇的寿命。此外,当微生物被消灭时,一种具有高微生物群的苍蝇菌株对延长寿命的影响更大,这表明共生细菌的丰度可能是宿主寿命的关键决定因素。与这些观察结果一致,老化苍蝇肠道的微生物菌群显著减少。
图1 通过卵子漂白消除共生微生物可以延长宿主的寿命。
(A) 无菌Ax蝇第一代(1G)、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从漂白卵中存活下来。
(B) 常规Conv苍蝇和漂白卵子产生的无菌Ax苍蝇的1G、2G和3G的平均寿命。实心,常规Conv苍蝇;空心,无菌Ax苍蝇。
(C) 用10日龄常规Conv苍蝇的粪便处理的无菌Ax苍蝇的存活率。
(D) 用10日龄常规Conv苍蝇的粪便处理的无菌Ax苍蝇的平均寿命。黑点,常规Conv苍蝇;白点,无菌Ax苍蝇从无菌Ax苍蝇身上取食粪便;灰点,Ax蝇以Conv蝇(Ax+FecesConv)的粪便为食。不同的字母表示各组之间的显著差异。误差条代表SEM。
图2 通过抗生素处理消除共生微生物可以延长宿主的寿命。
(A–C)用×0.1、×0.5或×1的抗生素混合物AB处理10天(A)、30天(B)和50天(C)的常规Conv果蝇的菌落形成单位(CFU)。
(D–E)用×0.1、×0.5或×1的抗生素混合物AB处理常规Conv果蝇(D)和无菌Ax果蝇(E)的存活率。
(F)用 ×0.1、×0.5或×1 的抗生素AB处理的苍蝇的平均寿命。实心圆点,常规Conv果蝇;空心圆点,无菌Ax果蝇。不同的字母表示各组之间的显著差异。误差条代表SEM。
图3 消除共生微生物延长寿命的效果在实验室苍蝇菌株之间有所不同。
(A) 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中1周龄苍蝇的CFU总数。
(B) 实验室野生型w1118、Oregon-R和Canton-S菌株消除微生物后的存活曲线。实线,常规Conv果蝇;虚线,无菌Ax果蝇。
(C) 实验室野生型w1118、Oregon-R和Canton-S菌株在消除微生物后的平均寿命。实心圆点,常规Conv果蝇;空心圆点,无菌Ax果蝇。星号表示Conv蝇和Ax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数秩检验,*p<0.05 ***p<0.0001)。误差条代表SEM。
图4 Conv蝇的匀浆降低了Ax蝇的寿命。
(A) 喂食10日龄(幼)或50日龄(老)苍蝇体匀浆的Conv或Ax苍蝇的存活曲线。实线表示Conv苍蝇,点线表示Ax蝇或喂食Ax蝇匀浆的Ax蝇,虚线表示喂食Conv蝇匀浆的Ax蝇。HomogeCo,Y表示来自幼Conv蝇的匀浆,HomogeCo,O表示来自老Conv蝇的匀浆,HomogeAx,Y表示来自幼Ax蝇的匀浆,HomogeAx,O表示来自老Ax苍蝇的匀浆。
(B) 喂食年轻或年老Conv或Ax苍蝇匀浆的Ax苍蝇的平均寿命。黑点,常规Conv苍蝇;虚线,无菌Ax苍蝇;灰点,Ax+匀浆Conv;白点,Ax+匀浆Ax。
(C) 喂食幼蝇匀浆或连续稀释的老蝇匀浆的Ax蝇的CFU。首次喂食后5周测定CFU。
(D) 喂食年轻或连续稀释的老年Conv f的匀浆后,Ax苍蝇的平均寿命
图5 无论微生物组成如何,微生物丰度的增加都会缩短苍蝇的寿命。
(A) 接种103、108或1014 CFU的单一优势微生物的无菌Ax蝇的平均寿命变化。星号表明与Ax苍蝇相比有显著差异。
(B) 接种了108或1014 CFU的四种优势微生物组合的苍蝇的平均寿命。星号表示108个CFU和1014个CFU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性,rho=−0.79,p<0.0001)
(C) 接种四种优势种组合的Ax蝇的平均寿命。星号表明与Ax苍蝇相比有显著差异;与Ax苍蝇相比,所有具有1014个CFU的组都显著减少(对数秩检验,*p<0.005,***p<0.0001)。
(D) 用四种优势微生物的组合接种Ax蝇的CFU。
(E) 接种四种优势物种组合的Ax蝇的平均寿命是定殖微生物丰度的函数。微生物丰度与苍蝇的平均寿命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性,rho=-0.57,p<0.05)。误差条代表SE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