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中宇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之乐?

博文

就业困境观察

已有 5709 次阅读 2007-2-2 17:52 |个人分类:经济观察

就业困境观察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表明了对就业问题的极端关注。

危机:从“民工”到“海归”

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完成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于6月首次由共青团中央公布。

报告显示:我国青年的失业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登记求职的人群中,青年占到70%。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工资低,依靠“青春讨饭吃”。低龄青年和农村青年尤为如此。

就业青年中将近30%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月平均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者占60%,月平均收超过1500元以上者仅10%多一点。

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还有20%的签订了1年以内的临时合同,36%的签订有13年固定期限合同。就业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按每周工作5天计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9.6小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而1519岁青年以及农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时间均为53个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0.6小时。

青年劳动力中,大学毕业生长期被视为“精英”群体,然而每年两百余万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50%左右。在武汉劳动力市场举办的外来务工人员招聘会上,进场求职人员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居然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与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争夺就业机会。我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人口的3.8%,每年两百余万的高校毕业生,对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不过杯水车薪。连这一点高教育程度的劳力都尝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味道。

南京市2004年第四季度就业情况分析显示,学历越高可选择的岗位越少:平均每个需求岗位的求职者,大专学历为2.53个,本科学历为2.56个,而硕士以上学历为3.51个。

实事上,失业已经波及到研究生,中新江苏网南京227电:根据劳动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南京市有158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到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曾几何时,“海归”就是“金领”的同义词,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海归搜索行动”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1%的“海归”是在归国6个月内才找到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许多人无奈地自嘲:“海归” 变“海待”了。

所谓“高端”劳动者都这样,“低端”劳动者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年,恶性矿难不断,矿业的生产条件如此恶劣,为什么矿工还要在那里就业?在这个持续危及生产者生命的行业,生产者为何无力形成现实的压力,迫使业主做出起码的安全投入?逻辑上我们只有一个答案:在与矿主的博弈中,矿工处于绝对劣势,不干你可以走人,而矿工们无处可去!

当我们的青年无法被社会吸收,当高教育程度者陷入失业,当低教育程度者根本看不到希望,将有什么在前面等待我们?

人们对中国失业统计数据争论不休,官方与学者的数据相差甚大,我们不想纠缠于失业率这类数据,就业显然已经成为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让我们来探寻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人口:翻一番的GDP与增长10%的劳力

当前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主流观点是人口太多,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说:“无论采取哪一种可能的生育率假设来测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的局面都是无法改变的”。他测算,“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2000年为8.6亿,2005年将超过9亿,2025年将超过10亿,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以上”。具体到我国城镇,李培林认为,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较前几年更加严重,2000年我国城镇能提供就业机会为700900万个,而实际的劳动力供给在2000万人左右,劳动力的实际供给过剩高达11001300万人。

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以不变价格计,从1995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了91.7%。,按每年超过7%的速度,到2005GDP应比1995年翻一番。按李培林提供的数字,从1995年到2005年,劳动力资源增长也就10%左右。撇开经济学家们高深的术语,经济无非是人民劳动以获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看到的现实是,经济增长了十成,却无法为仅增长一成的劳力提供就业机会。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失业率的变化方向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反。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奥肯定律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同。

而我们令世人瞠目的经济增长率,却不能为严格计划生育下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由此,人口数量绝非就业问题的症结,我们必须另寻答案。

结构:荒唐的求知路

    于是,许多人将问题归咎于“结构性失业”。用经济学家的术语说就是:“结构性失业是指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所导致的失业”说白了,就是“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

为什么?先来看一下我们的产业结构变化。(《中国统计年鉴2005》)

图一: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上图为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百分比。产业结构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这提示我们,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应下降,而二、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比重应上升。

而事实上,1996年以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并没有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反而下降了,下降的部分由第三产业吸收。(《中国统计年鉴2005》)

图二:三次产业在就业中的比重

这就是所谓“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

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开始改革开放时,60%的劳力以农为业。国家的工业化要求将农民转换为二、三产业就业者。60%的劳力面对的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国民素质的根本改造:从单一的农夫变为成千上万种行业的专业人员。实现这种改造最基本措施的是义务教育。日本早就明白这一点,1886年,就规定普及四年义务教育,1905年又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六年。而我们直到19864月,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立法后的整个90年代,教育经费集中于大城市,集中于“与国际接轨”的贵族学校。面向广大国民的农村“义务教育”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农民被孩子的学费压得喘不过气来,失学、辍学之事不断见诸媒体。传媒只能将广大国民受教育的希望寄托“希望工程”上,而这“希望”靠的是募捐。国民整体素质的现代化事关民族存亡,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对此麻木不仁,其基本目标事实上定位于培养“精英”。

前述《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求职时,超过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农村青年的这一比例高达75%

新华社济南52报道的一个案例,尖锐地显示出因缺乏教育给青年们造成的荒唐悲剧:

翟瑞平,29岁,初中文化,到济南打工已有五六年,靠打零工勉强生活。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粗重体力活,挣钱很少,而且经常完工后讨不到工钱或被工头任意克扣。吃了这么多没文化的苦头,翟瑞平想通过培训机构学习一门技术,但大多学费昂贵,价钱便宜的又往往不正规。一次,翟偶尔看报纸,看到对监狱的正面宣传,再加上平时接触过有前科的民工,听说过在监狱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教给技术,于是,他抢劫了一名女被害人之后马上到公安机关自首,指望借此到监狱里学习技术,赖以谋生。

这就是所谓“结构性失业”,它无疑是就业问题的症结之一。

然而,仔细分析所谓的“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会发现,这两者不是对等的。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年)》,2003年,城镇劳动力供应总数为2896.3万人,而城镇劳动力配置总数为1595.5万人。供应超出需求81.5%

湖北省人事厅主办春季首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四百家用人单位提供了约七千八百个岗位。开幕当天即涌入超过一万名求职者,沈阳人才市场一次招聘会提供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而求职者多达数万。

这绝不是“结构性失业”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还要另找原因。

投资:为何拉不动就业?

投资,是经济学家们研究就业的重要视角。在百度上敲入“投资 就业”,能搜出“相关网页约489,000篇”。诸如:“美国风险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国家投资拉动旅游就业”、“启动民间投资解决就业难题”、“外国投资拉升法国就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未来投资应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国债投资创造就业岗位500万”、“115亿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等。

谁都知道,就业岗位需要资本,投资会创造就业岗位。那我们的投资如何?从1991年到2003年,按不变价格计,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433%。而同期人口增长仅11.6%,所谓“经济活动人口”仅增长15.1%。可见就业困境的根子不在总体投资不足。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投资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

图三:就业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

    上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数据绘制。其中1990年的就业增长率付阙,原因是这一年的就业数据比前一年高出17%,远超出前后各年的增长率,在统计年鉴上又找不到解释。只能猜测,从1990年起,就业数据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前后数据不可比。

从图中,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1990年以前,就业增长率的变动与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大致同步,用经济学家的术语说,两者明显正相关,相关性达0.758,这与一般经济理论相符。而1990年以后,两条曲线各走各的,相关系数为-0.393,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投资增长率上升带来就业增长率下降。整个这段时期,就业增长率远低于前期,最高为1.3%,而前期最低为1.83%

数据提示我们:关注199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各种经济类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如下图:

图四:各类经济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

其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所占份额没有明显变化。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92年以后,国有经济所占份额的迅速下降和所谓“其他经济”的迅速上升。这吸引我们从这两个方向寻找问题的症结。

垄断:生产资料装备了谁?

1992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工业统计年报1988》的数据,我曾用Cob-Douglas生产函数比较过全国工业与乡镇企业的要素配置效率,结果如下:

                     全国工业    乡镇企业

净产值增长率%          11.29        16.95

资本增加的贡献%        12.80         1.05

劳力增加的贡献%         3.79        14.09

生产率增加的贡献%      -5.30         1.81

资本贡献的比重%       113.34         6.20

劳力贡献的比重%        33.59        83.14

生产率贡献的比重%     -46.92        10.65

净产值/固定资产原值     0.406        1.383

职工人数/万元固定资产   1.366        7.457

当时,“乡镇企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全国工业”基本上就是国有企业(那时叫“全民所有”企业)

分析表明国有工业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资,而乡镇企业的增长主要靠吸收农村剩余劳力。国有工业的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对增长的贡献是负的,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增加的作用。反之,在人们像印象中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乡镇企业,其生产率却有所提高。乡镇企业的资本产出率远高于国有工业。

值得注意的是,万元固定资产装备的职工人数,乡镇企业为7.5个,而国有企业为1.4个,乡镇企业是国有企业的5.5倍。

显然,当时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既不是投资不足,也不是负担过重,而是管理不善。然而,90年代前期,从管理下手的改革遇到工业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制,于是转向“承包”、“优化组合”、“减员增效”、“MBO”,让工业官僚放手拿广大职工开刀,把大批劳动者推向社会。

图五:国有单位职工人数

图五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1996年以前,国有经济吸收的劳动力增长有限。1996年以后,国有经济“放水”,将大批职工推向社会。到2002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比1993年减少了36.6%!而同期,其工资总额却增长了32%

请回忆图四,1996年以前,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为绝对多数,1996年以后,国有经济所占份额也一直是各种经济类型中最高的。

国有经济到底控制了多少固定资产?

考虑到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只有2003年的1.6%,在估计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时,可以忽略1980年以前的投资,设前期固定资产存量每年折旧10%-20%,由此估计出2003年各类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中的份额如下:

折旧率

2003年固定资产存量比重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其他经济

10.00%

48.04%

14.62%

14.25%

23.09%

15.00%

46.86%

14.54%

14.21%

24.39%

20.00%

45.84%

14.46%

14.21%

25.48%

可见“国有经济”拥有接近半数的固定资产存量,而这一年国有单位职工仅687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74432万人)的9.2%

上述图四中,“其他经济”的投资份额自1992年后急速增长,其曲线几乎与国有经济的曲线“互补”,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4,国有经济下降的份额,几乎就是“其他经济”上升的份额。到2003年,它占社会固定资产存量的约1/4,仅次于“国有经济”。

德隆、科林格尔等案例告诉人们,这个随“国退民进”而爆发的集团是怎样聚敛社会财富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重头工作之一是:帮助他们剥离、安抚“下岗职工”。

由此,我们找到了就业问题的症结之二:少数人对资本的垄断,使其他多数社会成员缺乏创造就业机会的资本。

需求:支付能力在那里?

创造就业机会需要资本,还需要“有效需求”,即你生产的东西要有人买。那“有效需求”来自何方?来自社会成员的收入。《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工资总额”一项,它指“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中国统计年鉴》揭示了工资总额在GDP总额中下降的明显趋势:

图六

或许会有人说,我国农民的收入,往往不统计在工资总额中,那我们来比较工资总额与二、三产业GDP的比例

图七

它表现出更为一贯的下降趋势。

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有效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资总额,而GDP则表征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以GDP为标度,比较固定资产投资与工资总额的演变,能帮助我们理解何为“有效需求不足”。

图八

我们看到,过去20多年,固定资产投资/GDP高速增加,意味着产能高速增加;而工资总额/GDP则持续下降,意味着有效需求持续下降。供需双方一增一减,平衡被打破,社会生产能力远超出有效需求。

由此我们看到,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以降低劳动者的收益份额为代价的。必须注意的是,在此同时,以前不花钱或花钱较少的住房、教育、医疗领域,在这二十多年内先后“改革”,都变成需要劳动者大笔支付的事项。更为严峻的是,这三个领域的供应都控制在行政垄断与大资本结合的集团手中,这个集团有极为强烈的聚敛冲动,普通百姓对他们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百姓只能捏紧钱包,“有效需求”也就成了稀缺资源。

当然,“有效需求”还有另外的来源:资本利得或公款消费。

我们先来看一下财政收入:

图九

1995年以前,财政收入的份额是下降的,从31.4%降到了10.67%,但1995年以后,开始增长。到2003年升到17.9%

扣除劳动所得和财政收入,剩下的就是资本所得:

图十

由此,我们看到,这二十多年的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是资本。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一片“内需不足”声中,昂贵的高档奢侈品出人意料的畅销,为何公款消费如火如荼。

来自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新财富》通过对9家奢侈品品牌及品牌代理商的采访与调研发现,这些奢侈品品牌近两三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他们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0%左右的增长率。因此预计,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新财富:《全球奢侈品齐赴“中国盛宴”》)

还记得几年前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吗:《谁动了我的奶酪》?老板们热衷于把它送给即将失去职位的员工。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回答到底是谁动了奶酪?而是教导员工不停地奔忙,去寻找新的奶酪,还暗示人们只要去找,就能找到更大更香的奶酪。

然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奶酪正是被送书的先生们偷走了。在这场奶酪争夺战中,第一获益者是资本,第二获益者是财政,而劳动者是彻底的输家。在这样的游戏格局下,劳动者无论如何奔忙,其结果都是注定的。

不过,这场游戏中的赢家也无法真正高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没有不散的“盛宴”。奢侈性消费昌盛历来是王朝末期的信号,因为奢侈性消费品毕竟只涉及很小的一个生产领域,富豪们毕竟不能靠赚自己的钱实现“可持续发展”。况且,当多数社会成员被置于看不到希望的境地时,会发生些什么,史有明鉴。

反思:直面症结

就业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市场、资本和能力。我们看到,造成目前就业危机的症结恰恰在这三个基本方面:

首先,国民生产的分配失衡,作为社会成员多数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下降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致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能力明显萎缩;

其次,资本的高度集中,少数社会成员集中了多数社会资本,在那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多数社会成员缺乏创业所必须的资本;

第三,在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社会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是将上亿的农夫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公民,而我们的教育系统一直忽视这个事关民族存亡的根本任务,以致众多国民在工商文明中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

将就业困境解释为劳力市场信息不畅,显然尚未触及皮毛。将就业困境解释为人口过多,显然是在掩盖问题。将就业困境解释为资源不足,同样难于自圆其说,资源不足首先制约生产,然后连带制约就业,而我们GDP的增长速度比劳动力增长速度高一个数量级。至于理论家们深奥的“机器替代劳力”学说,不过是为资本拥有者辩护的理论,机器是人生产的,让人被机器逼进死胡同,这样的理论家不是思想懒汉,就是别有用心。

然而,前边列出的三个症结,不过是浅层观察的发现,造成这三个症结的根源何在,如果不解决会导致什么后果,又应如何解决它们,这是理论家们的任务。

思考这些问题,需要有对社会全局的责任感,而不是高举“经济学不讲道德”的大旗,为某个强势集团辩护;需要直面事实、直面逻辑的学术勇气,而不是躲在某个显赫的学派之后,玩弄生僻无聊的术语。相信我中华民族十三亿国民中,一定有这样的思想家,我们期待着。

《科学时报》 200591 四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259.html

上一篇:是谁与谁博弈?
下一篇:院士增选琐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