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试谈科学“猜想、预言与原创”

已有 4157 次阅读 2013-1-6 10:15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原创, 预言, 猜测

试谈科学“猜想、预言与原创”

 

最近,有人在科学网上探讨并感叹:搞科学原创难,特别是在中国学界更难。总体上,我表示同感和深为同情。进而思考,到底究竟什么是“原创”?试问: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吗?我觉得,这里,可能需要弄清“猜测、预言与原创”三者之间差异和关系?怎么判断一个科学新思想(new idea)是猜想或猜测(英文同一个guess)、预言(prediction)与原创( original innovation)”?

什么叫预言更确切说什么是科学预言?我现在认识到,它应该是,能够准确地预见到将来尚未发生的事儿、自然现象和规律、社会现象和行为特性,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短则几-几十年,长则百余年)后被实际事实或理论所检验而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正确的,并且则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生的事情、现象和规律,这才能被称之为科学预言,变成了真理,真正有所发现。反之,当然是不正确的。例如,去年疯狂操作的所谓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1221日)已经在事实面前彻底失败了,很明显这样的“预言”不攻自破!!不管是谁,科学工作者还是伟大预言家 只有“预言”被当时或后人实践所检验、承认和证明,才能称得上是正确的准确的预言。否则,是不可轻信!

无疑,关于科学“猜想”或“猜测”、理论预言,甚至科学“假设”,一直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需要的和重要的一个环节(阶段),那些权威的、著名的先人们(科学家、哲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等提出的科学猜测往往是非常宝贵的精神或科学财富,因为他们预言、指出了科学研究的重大方向,并且特别是那些正确的具有空前的挑战性的难题。

例如,请参看我的博文:<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644290.html

历史上,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重大的理论预言,其中不少预言,使得后来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一直指引着物理学从20世纪到21世纪发展道路。最突出的是提出时空扭曲理论:由于重力的作用 ,地球这样大质量的物体在时空构成的框架结构中的存在本身,就会使时空框架发生扭曲。通俗地说,时空框架就像一个床垫,而地球就像放在床垫上的一个小钢球,钢球使床垫凹陷成一个小酒窝样子的坑。
    
又如1918年,爱因斯坦再次提出,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物体在时空结构中的转动,会使时空结构与它一起运动。就像一个落入篮筐的篮球,在筐中转动时也带动篮筐一起运动。这两个预言构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被实验所证明,成为了后来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标志性课题。

    又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也是最后一种未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难以寻觅又极为重要,也被称为“上帝粒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将开拓实验和理论物理的新领域。它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

   同样,在近代数学中,更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大树上悬挂着不胜其数的数学难题。其中最耀眼夺目的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难题):四色地图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和费尔马大定理。它们被称为近代三大数学难题数学上这些重大“猜想”已经被证明标志着数学上某些领域的发展高峰,产生了长远的巨大影响。

1.四色猜想: 提出者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

2哥德巴赫猜想:来自德国中学教师——著名的数学家哥德巴赫(Goldbach) 1742年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6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猜想(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众所周知,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 “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那么,最终会由谁攻克 “1 + 1 ”这个难题呢?现在谁也没法预测。
3.
费尔马大定理及其证明:
   
1637
年,30来岁的费尔马在读丢番图的名著《算术》的法文译本时,他在书中关于不定方程 x2 y2 z2 的全部正整数解这页的空白处用拉丁文写道:任何一个数的立方,不能分成两个数的立方之和;任何一个数的四次方,不能分成两个数的四次方之和,一般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的幂之和。我已发现了这个断语的美妙证法,可惜这里的空白地方太小,写不下。人们就把这一论断称为费尔马大定理。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形如xn ynzn的方程,当n大于2时没有正整数解。
    300
多年以来,费尔马大定理使世界上许多著名数学家殚精竭虑,有的甚至耗尽了毕生精力。费尔马大定理神秘的面纱终于在1995年揭开,被43岁的英国数学家维尔斯一举证明。这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的数学成就 
   

显然,上述的重大猜想和预言已经实现了,变成了原创性的科学发现、理论学说,这些在人类科学史上是不容置疑的,是永放光芒的。

那么,现实中也有大大小小的猜想和预言是不是原创性的东西呢?再举一个网络科学上的例子:所谓“六度分离猜测(假设)”,请注意,它同样也是经过了60年代的社会学调查——“六度分离”实验、90年代的互联网上的小世界实验和近年在线社会网络实验后,才基本上确认为“六度分离理论”的正确性,具有普遍性。类似这样的重要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确信,不论大小的猜想和预言,判断其是否具备原创性,同样应该具备上述讨论的基本条件,基本点在于:只有经过相当时间的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猜想和预言是成立的、正确的和准确的,才能称得上是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学说。

奉劝年轻人:如果提出了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创性的东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希望别人马上承认,更不要怨天尤人。首先,始终需要自己耐心,严格求证,不断完善,这需要时间、实践和智慧的考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650070.html

上一篇:欢呼2012年我国国防工业十大成就
下一篇:《文明之旅》栏目观后感
收藏 IP: 125.34.105.*| 热度|

4 刘洋 李本先 李伟钢 刘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