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学术会议的趣事
贾伟
前天在善勇博主的《青涩的青春》一文中留言:我读研究生第一次上台做报告是在意大利的一个国际会议上,当时讲到一半,感觉讲台上那盏灯挡我的视线,伸手去挪,结果手被烫了一下,脑子也瞬间凝固,停了好久才找到词接着往下讲。下场后问参会同学和导师,他们都说没注意到我在台上有明显的停顿。虽然只停摆了几秒钟,当时在台上的感觉是天昏地暗、漫漫无期。
过去做报告不像现在用PPT,而是要把材料拍摄下来,制作成一张一张的幻灯片来讲。那时开会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幻灯机上放出来的片子有的是倒着的有的是反面的,碰上这种情况大家都会报以会心的一笑。
很多人到了讲台上会犯的另一个常见错误就是不会合理使用激光笔,在报告过程中他们一旦打开激光笔就不关上,一面嘴里滔滔不绝,一面双手挥舞,手上红色或蓝色激光朝着整个报告厅所有的方向– 包括每个听众的额头“扫射”,让人哭笑不得。
自从用了PPT以后,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会议电脑和你的文件版式不一样,PPT要么放不出来,要么颜色、图表全部搞乱。我几年前有次在中科院一个单位做报告,会议主持人宣布开始,我闪亮登场后立即被“卡住”了 - 他们的电脑实在是太破了,用的是比我的低了很多年的Office版本,放不出来。在场有个学生主动帮忙用他的手提电脑把版式换回去,站在台上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我心里很焦急,跟满屋子的同学们不住的道歉。这时一个精干的女秘书走上台来,她交给我一个信封说是给我讲课费,并请我签字。更让我无比尴尬的是,她坚持要我当场把信封里的几百块钱拿出来点一遍……总之,那个地方我后来再没回去过。
我的mentor(曾当过美国核医学会主席的)Wynn Volkert教授有次跟我说,主持学术会议很简单,唯一的要求就是报告人讲完,听众没有问题可问时,你得问个把问题,这样场面好看些。后来我亲身经历了以后,才觉得远没他说的那么简单。我先列几个主持人的“不简单”之处出来。
首先,主持人无法好好吃饭,人家才吃到一半的时候,你得提前奔会场开始熟悉情况,跟会议组织者落实每个讲演者是否到达,因为经常有飞机误点、签证没过、或生病等因素让一些报告人缺席,你得及时做好调整。
第二,主持人得注意点形象,国际会议常需要跨时区飞行,晚上抵达第二天顶着时差就得上台,人家坐在下面可以迷糊一下,或者溜回房间睡觉,你在台上就得强撑着。另外,从饭厅里出来最好先去洗手间照下镜子,别在晕晕乎乎之间嘴上或身上留个什么吃饭的证据上台,走出洗手间要make sure你的裤子拉链要拉上。我曾见过两起报告人未拉拉链的情形,有一个还是女的,都是研究生。这种事情要么不发生,一旦发生就是令人“终身难忘”的……
个人觉得当主持人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是读报告人的名字和来的地方。学术界包罗万象,这个世界上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人名和地方你都会碰到,而你要是想在介绍时把人家的像天书般的一长串名字读准,是不可能的!我最怕读到来自印度的和东欧国家的人名,好在近年很多大型会议都时兴搞双主持人,跟Co-Chair在会议进行前一起商量如何分工时,我会把名字好读的全分给自己,把难发音的那些报告人使劲儿推给Co-Chair。
有一次在主席台上听报告,旁边的Co-Chair跟我是老朋友,他转过头跟我说话,我以为有什么重要情况,便凑过去听,没想到这位老兄一开口就是:“你知道XXX现在的老婆是第几任吗?那,就是坐在X排第X的那个。”我吓了一跳,目光没有去找那个人,而是立即盯着面前的话筒,看声音是否关掉了……
为了安全起见,我现在跟Co-Chair在台上传递信息多用小纸条,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了点,但很靠谱。最近我和一个Co-Chair在人家演讲时不时在一页纸上写字并互相传递,记得我有个信息是这样写的:这家伙现在讲的内容跟会议主题严重不符,谁让他来的?同伴的回答是:天知道,除了内容不符,他的数据奇烂无比……
西方人作报告,喜欢来点笑话什么的,活跃下气氛。当主持人的一个麻烦是,不管人家说的好笑不好笑,你都得装出一副被逗得很开心的样子(见照片),实际上有不少笑话很差劲,一点也不好笑。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作报告或当主持,没有太多额外的待遇,一般会议注册是免费的,可能再加上住宿费,如果组织者经费宽裕的话,你的往返机票可能也会给予报销。而到中国来开会的话,则待遇要升好几个规格,会议方除了提供差旅费,还提供交通工具和全程接待,还有N场的午餐和晚餐(通常是全套大餐)招待,还会有看戏、风景名胜旅游等等项目。所以美国同事们一听说有到中国开会的机会,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比较之下,两地的境遇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激光笔在需要指屏幕时再打开,指完就关,以避免“扫射”观众
不论人家的笑话有多烂,你都得挤一个灿烂的笑容出来
主持人之间递小纸条是一种比较安全靠谱的沟通方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