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要想成著名,必须有理论

已有 1348 次阅读 2022-8-1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榜单中,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如果到2050年再出一个“21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50位或100位心理学家”榜单,会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吗?这是一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

如果阅读我国心理学研究者的论文与某些外国心理学研究者的论文,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说,我国心理学研究者的论文倾向于具体问题的考察,而某些外国心理学研究者的论文,则非常重视理论建构。考察具体问题,一项研究结束,通常很难继续向前推进;建构一个理论,可以有效推进相应领域或主题的研究。

由此可见,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与某些外国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取向、研究套路不太一样,简单而言,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不太注重理论建构,难以引领研究,不易影响其他更多的研究者和研究,从而,也就不太可能成为国际性的著名心理学家。

虽然,心理学研究者应当永远牢记奧卡姆剃刀,但是,从心理学发展和研究的现状来看,勇于和善于建构理论,是繁荣和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有效动力,我们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更是需要在理论建构方面更加主动、更为大胆。

在学习一篇英文文献(Guan & Heine, 2022)时,本人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提出的理论,其实在心理学中早有类似的理论,由此深受启发——原来,某些外国心理学研究者,就是像本人以前提到的那样,各自用独特的镜头对着相同或不同的研究对象。当研究对象相同时,不同研究者由于镜头不同,看到的角度和重点就会不同;依据建构理论的程序,不同的研究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

例如,关于“人类个体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这个基本问题,心理学中至少有皮亚杰的顺应与同化理论、凯利的自我构念理论、阿德勒的虚构目的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由于这些理论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不同,表面来看,他们的理论也是不同的。然而,稍加分析就会明白,他们理论的主要思想大同小异,甚至就是殊途同归或异曲同工。

本人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建构理论就是要提出新的术语,因为每一个理论至少需要一个术语,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定律。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也可以看到,不同理论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

此外,本人在以前的文章中还提到过,心理学研究者要从定律的角度看待和撰写研究报告的结论,即,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至少发现了一个定律。而几个定律结合起来,就是理论。

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更应当勇于和善于形成理论。如果是这样,那么,21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50位或100位心理学家”榜单中,将会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

参考文献

Guan, K. W., & Heine, S. J. (2022). When good people break bad: Moral impression violations in everyday lif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194855062210766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9634.html

上一篇:既鲜有深意,何须记心里?
下一篇:意义之需要,道德新视野
收藏 IP: 116.9.46.*| 热度|

11 侯丹 李世斌 宋玉 王平平 杨韩 张晓良 王启云 王安良 李毅伟 张俊鹏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