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个体对世界、社会、自身的感知与表征,既具有空间特征,又具有时间特征。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好地说明了空间对人们感知世界的效应,也就是说,只因空间视角不同,就会对相同的庐山有不同的知觉经验。类似地,只因时间视角不同,也会对相同的事物和/或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表征。
与空间对人们感知经验的影响相比,时间对人们认知表征的影响更为微妙。由于人类没有对应于时间的感官,从而,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与表征更为灵活,特别地,人类个体能够快速地、不受限制地转换时间视角。可以认为,时间认知和表征能力,是人类的突出优势之一。
从时间上讲,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释怀的,几乎没有什么事物和/或事件的意义是不能改变的。强调人类个体时间视角的灵活转换,尤其是未来思维中时间视角的转换,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工具。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未来思维视角的改变能够影响人生目标心理表征的品质(Roderer, Watson, & Bohn, 2022)。通过实验操纵,改变个体思考自己未来的时间视角,即从知觉为对当前自我心理近的视角向前思考,或者从知觉为对当前自我心理远的视角向后思考,就会改变个体的时间组织和目标相关未来思想特征。
这样的研究发现表明,从更远的时间视角思考未来,与更广人生跨度上的目标有关,被试报告的人生目标具有更高水平的解释特征,比如,更依赖图式知识和更高水平的自我一致性。从而,以改变时间视角为基础而调整心理距离,亦即个体看待人生的时间视角(Trope & Liberman, 2010),能够成为一种收缩和扩展个体心理视野的工具。
从考察人生目标的内容及其与文化人生脚本的重叠情况来看,个体进行未来思维时的视角影响人生目标的解释水平。在预期式和追溯式两种未来思维视角下,个体报告的人生目标是类似的,提及最多的5类人生目标也是相同的,超过一半的人生目标与文化人生脚本重叠(Roderer, Watson, & Bohn, 2022)。由于文化人生脚本代表的是个体在一生中可能经历的最重要事件的图式(Berntsen & Rubin, 2004),因此。这里的重叠表明,个体将会经历什么的文化期望与个体实际想要在一生中经历什么之间是颇为一致的。
两种未来思维视角下报告的人生目标内容也存在差异,说明时间视角对目标解释水平具有效应。预期式条件的被试比追溯式条件的被试报告了更多与艺术创作有关的人生目标、更少与退休有关的人生目标,期望与上大学有关的目标实现得较迟、与旅游有关的目标实现得较早(Roderer, Watson, & Bohn, 2022)。同时,追溯式条件下报告的人生目标比预期式条件下报告的人生目标,与文化人生脚本的关联程度更大,说明追溯式报告的人生目标比预期式报告的人生目标的解释水平更高,触及了更多的一般性图式知识,比如人生脚本。
除了人生目标内容的改变,追溯式未来思维更具体地改造了作为心理距离一个维度的时间距离。在两种时间视角条件里,个体期望大部分人生目标都在当前年龄(18~25岁)与35岁之间实现,期望在35~65岁之间实现的未来人生目标是很少的,对于人生后期,几乎没有什么期望的未来人生目标了。考察期望77岁之后实现的人生目标频率,结果表明,在两种视角条件下,被试提及的人生目标极少。此外,预期式报告的未来人生目标中,期望在30岁之前(也就是成年早期)实现的约占80%,而追溯式报告的人生目标在一生中的分布是更广的。
对5个人生目标的进一步审视可以发现,在追溯式视角下,期望第3、4、5个目标的实现明显要迟。这说明,追溯式思考个体的人生目标能够扩展个体头脑中的时距,尤其在反思两个以上的目标时,更是如此。与此一致,追溯式报告未来人生目标,期望实现的平均时间在未来10.5年,比预期式报告未来人生目标迟了3.5年。
即使在两种视角条件都要求被试报告期望在整个一生中实现的人生目标,但是,只有追溯式条件的被试更可能从整个生命跨度来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把个体的视角从预期式未来思维的自然模式,改变为追溯式未来思维的模式,对于那些寻求思考更高级概念目标的个体来说,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操作。未来思维视角导致时间距离的变化,说明追溯式未来思维可以作为一种扩展心理距离的方式和策略。
由此可见,只是通过简单地要求个体从未来某个年龄(例如,100岁)追溯式地想像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产生与预期式地想像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同的结果,改变对一些人生大事出现的期望年龄、从更广的人生跨度考虑人生目标。显然,这样的改变将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人生感悟,具有极大的潜在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Berntsen, D., & Rubin, D. C. (2004). Cultural life scripts structure recall from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Memory & Cognition, 33(3), 427-442.
Roderer, A., Watson, L. A., & Bohn, A. (2022). Remembering future life goals: Retrospective future thinking affects life goal qualities. Acta Psychologica, 226, 103582.
Trope, Y., & Liberman, N. (2010).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2). 440-46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