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研究论文,无论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主体部分都可以采用“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的结构。对于包含多项研究的论文,可以酌情变通。不过,这种变通是有要求的,比如,引言部分不能随意变通,特别地,不能把引言部分写成“引言-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或其他类似结构。原因很简单,这样的论文结构,不仅使“引言”失去了意义,而且使“问题提出”流于形式,亦即,这样的论文没有找到、提出和论证研究问题,只是确定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
在评审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我不断看到一些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把引言部分分成“引言-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其中,文献综述是篇幅最长的部分,通常会根据研究涉及的变量,分别详细介绍相应的内容。对此,我感到奇怪,不知道论文作者是从哪里学来的论文结构。我想,如果说作者在寻找研究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顺序,那么,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就不应再按照这种顺序了。毕竟,这样写作的实际效果是,如上所述,作者通常只是确定了一个研究领域,而没有提出研究问题,并且满足于此了。通过一篇例文,可以清楚地明白个中情形。
这是我2020年评审过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为了叙述方便与避免伤害,介绍中作了一些技术处理。该文考察7-11岁儿童的亲社会谎言问题,涉及执行功能和情绪理解的作用。它的引言部分,正是采用了“引言-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的结构,“引言”篇幅不到1页,最后一句是,“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执行功能对亲社会谎言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作用机制。”
在“文献综述”部分,该文从亲社会谎言、执行功能、情绪理解3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它们的概念、测量、发展特征或相关研究,最后,介绍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其一,“XXX等(2010)采用失望礼物任务考察儿童在礼貌情境下的亲社会说谎行为,发现40%的7岁儿童、50%的9岁儿童和60%的11岁儿童都愿意为他人说谎”;其二,“YYY等(2014)考察了4-12岁儿童是否愿意为父母的违规行为保守秘密”。由此可见,早在2010年就有考察7-11岁儿童亲社会说谎问题的研究,2014年的研究已经把相应领域的研究对象扩展到4-12岁。
在“问题提出”部分,该文的立论基础是:“当前对谎言维持能力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探究”、“为了更好地明确冷执行功能在亲社会谎言发展中的作用,需要从多成分进一步考察”、“热执行功能在亲社会谎言中是否发挥不同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当前研究却鲜有研究考虑情绪理解在亲社会谎言生成中的作用(ZZZ et al., 2020),值得进一步探究”。接着,该文表述的“研究目的”是,“考察7-11岁儿童亲社会谎言以及谎言维持能力的发展特征。”
显然,文中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考察”“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值得进一步探究”,都是空话、套话,没有实际意义。不难看出,这里的“问题提出”部分,只是点出了空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正因为未能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所以,该文在讨论部分出现了如下表述:“这与目前大部分有关儿童亲社会谎言的研究是一致的”、“这与已有部分研究结果类似”、“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如此表述,显得该研究的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意义——该文的研究结果,已有研究早就得到了。
该文也出现了与已有研究不太一致的结果,即,“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年龄对延迟折扣的影响仅边缘显著”。对应的解释是,“本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学龄阶段,研究对象范围相对较小”,显然,这是使该研究愈加显得没有意义的表述。这里提到的“边缘显著”,是该研究的弱点,其实不值得“需要注意”。
与之相关的,还有该文提到的“研究局限与展望”,即“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的年龄范围”。对照“文献综述”,YYY等在2014年就考察了4-12岁儿童的亲社会谎言,该文是2020年的研究,在年龄范围方面反而缩小了,此处提出这个问题,除了说明自己的研究未能从已有研究获得教益之处,就无其他实际意义了。
总之,这样的心理学硕士论文,由于把引言部分变成分离的“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致使不能有效论证研究问题,其实是没有真正提出问题。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文献,实际的工作也很难推进相应领域的研究。从本质上讲,这类研究,就是沿用已有文献的作法,换用自己的被试再做其中的部分工作,既无法体现创新性,也不能体现推进性。
实际上,心理学的学位论文,工作量往往都是很大的。比如,这里介绍和点评的论文,涉及200多名7-11岁的小学生被试,每名被试都要进行亲社会谎言任务、倒背数字任务、色-词Stroop任务、More-odd shifting转换任务、情绪理解测验、情感决策任务、延迟折扣任务等的测试,需要分7次至少140分钟才能完成,同时,对每名被试的测试需要两名主试。对于花费如此人力、物力、时间的心理学研究,鲜有创新和推进,这才是令人惋惜和伤感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