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然后复然后,然后是抓手 精选

已有 8155 次阅读 2022-5-8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在,什么词最流行呢?据我的观察,就口语而言,不是任何一个网络新词,而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虚词——然后。这个表示连接关系的虚词,已经流行到使用时几乎不再表示连接,照直说,它现在成了一个口头禅,一个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场合而被随意、任性使用的口头禅。

个人有使用语言的自由,只要遵纪守法,具体使用什么词语或句式,都是可以的。不过,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还是需要注意表达的,否则,就可能干扰听众对有意义信息的加工,甚至引起他人的不适。例如,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开题、论文答辩过程中,学生无意义地使用“然后”,尤其是一个“然后”接着一个“然后”,那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后果。

前段时间,我参加本单位的研究生开题活动,其中一名研究生陈述时,差不多每句话均以“然后”开始。人类个体在感知外界信息时,有一个明显特点,即,某个刺激一旦被注意到,它就很容易被注意。无论这样的刺激是正性、中性或负性,如果它与个体的负性体验结合起来,那么,它就成为负性的了。因此,当这名学生陈述结束,我立即提出一个建议:请大家在开题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多使用不必要的“然后”。

在接下来的提问与回答环节,这名学生的“然后”依旧很多,虽然比陈述环节的频率有所降低。面对建议未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局面,我宣布自己的一个作法:随后每名同学陈述和作答时,我都记录他/她说的“然后”次数,并酌情公布——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合适的口头禅。如果连这样的不合适都不能注意改正,那么,自己的其他不合适言行,也将是难以注意改正的。

接着,我一边听一边用写“正”字的方式,记录每名学生陈述和作答中的“然后”,结果显示,学生的“然后”还是很多,例如,在各约15分钟的时间里,一名学生说了35个“然后”,一名学生说了28个“然后”。对于这53个“然后”,真正属于表述需要的只有4个,其余49个都是口头禅。当然,我只是记录而已,并未公布每名学生说的“然后”次数。

今天上午,我参加本单位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在我们这组,我首先提出两个要求:其一,不要说那么多的无意义的“然后”;其二,不要在陈述结束时说“谢谢聆听”。根据第一名同学答辩的表现,我又提出一个要求:回答问题时,不要再说“感谢老师的提问”。

结果表明,本组9名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没有一人使用“然后”和“谢谢聆听”,8名学生均不再使用“感谢老师的提问”。整个论文答辩的过程是严肃活泼的,而非随意任性的,从而,充满着学术氛围,师生都是认真且快乐的。

我感到十分欣慰。或许,前后两次学术活动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前者是研究生,后者是本科生;前者是开题,后者是答辩;研究生和本科生使用“然后”的频率本来就存在差异。不过,我前次只是建议、此次则为要求,这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一方面,人们的口头禅很难改掉,另一方面,人们说出口头禅是有心理条件和环境条件的——简单而言,如果个体严格要求自己、身处严肃认真的场合,口头禅会明显减少,甚至不再出现。今天,参加本组答辩的本科生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个特点。

我为什么对“然后”这么在意?原因就是,我认为如果个体不加节制地使用“然后”,那么,他/她有意无意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应该严肃认真的时候,也不能有效严肃认真起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总有一些学生在作业、论文中出现很多文字表述方面的错误,甚至,有的教师也是如此——网上有相应的材料。如何有效改变这种情况呢?可以着手的地方很多,而从纠正滥用“然后”等口头禅切入,无疑是一个方便的抓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7649.html

上一篇:研究没做好,哲学来指导
下一篇:知晓近远端,增益做判断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30 侯丹 宋玉 杨韩 李世斌 李学宽 王安良 周贤永 尤明庆 张晓良 孙颉 张俊鹏 谌群芳 周忠浩 王平平 吴斌 杨正瓴 马小池 刘秀梅 郑强 何应林 檀成龙 李东风 王飞 邝宏达 马鸣 郑永军 谢钢 农绍庄 李毅伟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