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功利性倾向,与病态相关 精选

已有 7052 次阅读 2021-12-18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前的道德判断研究,往往采用道德两难情境,并用功利论和道义论的框架进行分析。这样的框架,传统上属于哲学中的规范伦理学涉及如何确定哪些道德要求与决定是正确的问题。功利认为可以用一个简单规则来确定道德问题,即一个行为是否带来最大的整体利益。道义论认为,可以用规则或原则来确定道德问题即,一个行为是否符合这些规则或原则。显然,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着眼点不同,难免在基本问题上存在争论,例如,应当采用哪个或哪些原则来评定人们的道德判断

毫不奇怪,心理学中的道德判断研究也反映了哲学上的这种争论。有些研究者把道义判断视作认知错误,就像判断领域由于使用启发式而产生的错误那样。例如,以道义原则为基础的决定通常导致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Baron & Ritov, 2009在道德判断中使用非功利的启发式造成危险错误,甚至造成近荒谬的判断Sunstein, 2005)。

道义性即非功利性道德决策描述成错误的判断,在考察情绪对道德判断作用的研究尤其突出。Greene及其同事2001采用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收集到了这样的证据:当评估那些特别涉及情绪的道德困境(例如,天桥问题,如果调用了精细的心理系统,那么,个体就很可能赞同功利性选项。同时Greene及其同事2009)把在直觉系统影响下做出非功利性道德判断的倾向等同于在类似情况下对某些种族进行刻板化的倾向,认为非功利性判断不仅是不甚理想的,而且有潜在破坏性

然而,把功利性偏向作为规范标准有一些明显的不当。例如,当呈现天桥问题时,90%的人都拒绝做出功利性选择Mikhail, 2007从而,势必一个结论——大部分人90%在道德上都是错。哲学家认为功利论在重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方面是不适当的,并且代表了一种尤其糟糕的人性观,把人看成是处于不同位置的工具或者说,不把人当人Sen & Williams, 1982)。同时,对于那些赞同功利的人来说,此类结论也是令人不安的——人们的道德判断比许多其它形式的判断更容易出错,从而,试图提高道德判断的工作将是极其艰难的。

有研究者(Bartels & Pizarro, 2011)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考察那些更可能赞同功利性选项的个体例如,在天桥问题中,赞同功利性选项的10%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些功利者具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吗?与理性的人更可能赞同功利的观点一致,不少研究显示,那些工作记忆能更强的人及那些更具精细性思维的人,的确更可能赞同功利性选项(Bartels, 2008)。

然而,除了精细性思维与功利性判断之间的联系,对功利性偏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心理路径抑制对伤害的情绪反应的能力或者不能体验对伤害的情绪。例如,腹正中前额皮层损伤的病人(他们具有与精神病人类似的情绪缺陷,也被称“获得性社会病态”),也更可能对天桥问题等道德困境做出赞同功利性选项(Koenigs et al., 2007)。

不过,由临床病人来概括往往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的缺陷导致功利性判断可能是通过与非临床病人在品质上不同的心理机制的。据此,研究者Bartels & Pizarro, 2011)对208名大学生(101名女生)进行测试,考察他们14天桥类道德困境和精神病态、无意义感、权术主义的反应,预测功利性偏向与上述临床病人有关的心理特质相关也就是说,预测那些反映贬低生命价值、情感冷漠和好支配人等人格特质的变异性能够预测功利性偏

结果表明,那些在精神病态(α=.86)、无意义α=.90)和权术主义(α=.78)上得分更高的被试,在道德困境中显示了对功利性选项的更大偏向。把全部14个困境合并时(r=.38, .21, .35, p<.05),整体分析的结果是这样;对单个道德困境进行分析时,大部分困境的结果也是这样

为了控制性别和社会赞许性对功利性偏向的效应,研究者对每个核心个体差异变量单独进行多重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与社会赞许性的情况下,它们能预测功利性偏向。功利性偏向与精神变态、无意义感、权术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稳健的。3核心个体差异变量、社会赞许性、性别作为预测因子,进行多重回归,结果发现精神变态和权术主义均能独特地预测平均的功利性偏向(β=.23),而无意义感、社会赞许性、性别都不显著了(β=.01, .09, -.11)。

由此可见,在非临床总体中发现了精神变态与功利性偏向的联系,说明在道德两难困境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路径导致赞同功利性选项其一是在做道德决策时喜欢理性精细化思维的倾向;其二,是对造成1个人死亡的厌恶减弱,就像在特定大脑损伤病人中观察到的那样。

其实,由上述研究更可以看出,用功利论和道义论来分析道德两难情境本身可能就是不合适的,因为道德两难情境只能考察人们道德判断的偏向,或者说,人们道德判断的标准,而不能考察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判断研究,又显得离不了道德两难情境,相应地,采用功利论与道义论之外的框架,就是应该的和必然的。

参考文献

Baron, J., & Ritov, I. (2009). Protected values and omission bias as deontological judgments. In D. M. Bartels, C. W. Bauman, L. J. Skitka, & D. L. Medin (Eds.). Mo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50, pp. 133-167). San Diego: Elsevier.

Bartels, D. M. (2008). Principled moral sentiment and the flex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Cognition, 108, 381-417. 

Bartels, D. M., & Pizarro, D. A. (2011). The mismeasure of moral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utilitarian responses to moral dilemmas. Cognition, 121, 154-161.

Greene, J. D., Sommerville, R. B. Nystrom, L. E., Darley, J. M., & Cohen, J. D. (2001).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 Science, 293, 2105-2108.

Greene, J. D., Cushman, F. A., Srewart, L. E., Lowenberg, K., Nystrom, L. E., & Cohen, J. D. (2009). Pushing moral butt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al force and intention in moral judgment. Cognition, 111, 364-371.

Koenigs, M., Young, L, Adolphs, R., Tranel, D., Cushman, F., Hauser, M., et al. (2007). Damage to the prefrontal cortex increases 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s. Nature, 446, 908-911.

Mikhail, J. (2007). Universal moral grammar: Theory, evidence, and the futur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 143-152.

Sen, A., & Williams, B. (1982).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unstein, C. R. (2005). Moral heuristic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8, 531-54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7156.html

上一篇:牵住牛鼻子,思路豁然开
下一篇:是道德脱离,非道德推脱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16 李毅伟 王平平 徐长庆 孙颉 张晓良 宁利中 邝宏达 杨正瓴 史永文 黄永义 李东风 侯丹 尤明庆 钟定胜 张鹰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