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抑郁与时间透视

已有 4741 次阅读 2021-8-29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年,中科院心理所再次发布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4.0%的科技工作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6.4%的人属于高度抑郁风险群体,17.6%的人有抑郁倾向[1]35.5%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女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生,男女生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博士生的抑郁水平以及抑郁表现倾向都显著高于硕士生。[2]像焦虑一样,抑郁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有较为突出的情况。这里,从时间透视的角度来解析抑郁,提出预防抑郁或降低抑郁水平的一种简易策略。

按照Higgins1987的自我差异理论,抑郁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所致。理想自我是个体关于自己未来所能达到最好状态的愿望,是在过去经历基础上形成的。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现在状态的觉知。显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都是动态的。例如,很多人小时候的理想(自我)是当科学家,再大一些,理想(自我)可能会是成为公务员。同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差异太大,就可能使个体产生抑郁。

由上可知,一方面,抑郁与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密切相关,从而,可由时间透视进行方便而有效地分析。另一方面,直接用自我差异理论来解释抑郁是有麻烦的,因为只有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可以比较时,才能这样分析。例如,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她的现实自我是小学生,理想自我是科学家,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一般而言,他/她也不会由此而抑郁。

当然,可以把理想自我的时间范围缩小,或者说,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例如,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理想自我是“三好学生”。纵然如此,也还是只有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特别是评选结果公布的时候,方能比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落选的学生才可能出现抑郁。

其实,只要对自我差异理论稍加改造,就能合理地分析抑郁。从时间透视的角度来说,个体当前加工的信息,可能是关于过去的经历、关于现在的状况和关于未来的期望。显然,关于未来的期望,是基于过去经历而形成的。特别地,未来可以是长远的,也可以是较近的,甚至就是几分钟之后。本文提出,当个体面对的情境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时,个体就可能产生抑郁。例如,预期自己能当选“三好学生”的小学生,在落选时容易产生抑郁。同样地,预期自己提交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能够获批立项的研究者,在查询结果是不予立项时,很可能产生抑郁(流行说法是“郁闷”)。预期越强,抑郁水平也会越高。

由此,预防抑郁或降低抑郁水平的策略就是,改变自己的预期,即着眼于长远的未来,降低自己的期望。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降低期望、预期,失望、失落就会相应地降低。例如,不期望这次一定成功,期望下次成功。或者,期望这次成功的可能性是25%,期望下次成功的可能性是50%,期望下下次成功的可能性是75%,等。这样一来,不仅能预防和降低个体的抑郁,而且可能让个体获得更多的惊喜。

可能的疑问是,如果个体什么都不预期,那么,他/她虽然不易产生抑郁,但是,他/她岂不也没什么追求了?人们又常说“只讲耕耘,不问收获”,这话除了涉及奋斗和境界的问题,也涉及降低期望和预期的问题。没有了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干扰,个体能够更为有效地处理当前的事务,也就更可能取得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利的结果。

总之,从时间透视可以很好地解析抑郁,预防和降低抑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是,改变预期。人们不受抑郁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

注释

[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37.shtm.

[2]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10413/39473310.html.

参考文献

Higgins, E. T. (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19-34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1985.html

上一篇:焦虑与时间透视
下一篇:一条著名的江
收藏 IP: 116.1.48.*| 热度|

13 张晓良 刘秀梅 武夷山 杨正瓴 郑永军 许培扬 徐长庆 陆仲绩 徐耀 李丽莉 王平平 葛素红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