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世界正在变暖。
无论这原因是人类活动还是自然变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温度计读数正在稳步上升。
据美国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科学家分析,地球上的全球平均温度自1880年以来上升了大约0.8摄氏度(1.4华氏度),这其中增温量的三分之二发生在1975年以来,大约保持在每十年增加0.15-0.20°C的速率。
有的人会疑惑地问: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还不足1℃的增温量呢?毕竟,我们生活的每天都会发生很大的温度波动呢。
全球气温记录代表的是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水平。而在某一个地方,我们所能感受的温度在短期内会大幅波动,这是由于可预见的周期性事件(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等)以及难以预见的事件(大风、降雨等)造成的。但是,全球的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与地球获得了多少太阳辐射、又反射回去多少辐射——事实上,这些量的变化非常微小。地球辐射出去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气的物质成分,特别是温室气体的含量。
尽管这只是1℃的温度变化,但它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要将那么大的海洋、大气层和陆地都升高1℃是需要大量的热量的。在过去,全球气温降低1-2℃就能够使地球进入一个小冰期,两万年前降低5℃就足以形成大面积的冰雪覆盖大部分北美大陆。
这些图片展示了全球气温变化当然,图片中表示的不是绝对温度,而是表示相对于一个标准温度的变化幅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这个标准就是1951—1980年的平均温度。之所以选择这三十年作为对比的标准,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国家气象局通常使用“三十年”来界定“正常”或平均温度。美国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温度分析工作开始于1980年,所以最近三十年的数据就是1951—1980年。同时,这也是当代人成长起来的主要时期,所以,这三十年应该是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的年代。
该数据集从1880年开始,这是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足够的全球范围的数据。为了进行这项分析,GISS的科学家们使用了来自世界各地公开的气象数据,这包括6300个气象站、海洋温度的船载观测和卫星观测数据以及南极观测站的测量数据。这三种数据集加载到计算机分析程序中——也可以供市民从GISS网站下载——来计算相对于1951—1980年同月份平均温度的异常发展趋势。科学家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提供全球的温度变化,并能够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进行对比。
正如地图所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在每个地方都上升。在某一年或者十年,一个地区的温度上升5℃而在另一个地区下降2℃。同一个地区,极端寒冷的冬天接下来就可能是极端炎热的夏天,或者是,一个地区是极端寒冷的冬天,而另一个地区恰恰是非常温暖的冬天。
一般而言,陆地上空的温度都比海洋上空高一些,这是由于水吸收和释放热量较慢的缘故(即热惯量,thermal inertia度量物质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除此之外,在特定的陆地和海洋盆地中,气候变暖还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在过去的十年(2000-2009年),美国陆地的气温增幅比海洋气温的增幅大50%,而在欧亚大陆,这种差别达到了二至三倍,在北极和南极则达到了三至四倍!海洋气候变暖最大的地方为北冰洋,其次是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第三的是大西洋的大部分地区。
数据分析中,我们看到,从1880年至1950年,全球好像是越来越冷的(图片中的蓝色多于红色)。在1951—1980年没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现象,是由于这三十年是数据对比的标准值。在1940—1970年之间全球气温趋于稳定的原因可能是自然变化,当然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增长排放了大量气溶胶降温的原因。
在二战以后,化石燃料的使用逐渐增加(每年百分之五),增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气溶胶的冷却很快,而温室气体积累缓慢,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离开大气层。据GISS的主管Jim Hansen说,过去的三十年,全球气温急剧变暖的趋势反映了一个变化:以前是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相互较量,旗鼓相当,而现在是温室气体占据了优势,这是因为人们采取了污染控制措施,限制了气溶胶等污染物颗粒的排放。
俄罗斯科学院科学院院士布季科1974年曾提出,火山爆发之后,向1万米至1.6万米的高空喷射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微粒,这些微粒对太阳光有反射作用,会导致地球温度降低。俄罗斯科学院全球气候与生态研究所所长尤里·伊兹拉埃尔说,基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直径在1微米以内的气溶胶微粒反射太阳光线的效果最好。计算机模型演示表明,如果使用飞机在全球范围内喷洒100万吨这种气溶胶微粒,可以减少1%的太阳光线照射,并使一段时间内全球温度降低0.5℃至1℃。
1880-1889
1890-1899
1900-1909
1910-1919
1920-1929
1930-1939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8217-397794.html
上一篇:
水的运移:从深海到火山下一篇:
是谁造成了生物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