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科学方法
我们前面说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在进行观察和实验时要使用各种方法,概括地来说,只有两大类方法可以使用,即归纳法和演绎法(逻辑推理)。
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都说过,他在中国受教育的阶段,受到的是演绎法的教育,到了美国,才学会了使用归纳法。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和数学上所用的归纳法不是一回事。
数学上所使用的归纳法,是指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个命题。如果我们能够证明该命题对于某个具体的整数k是成立的,我们还能够证明如果命题对整数n成立同时也能推导出命题对n+1也能成立,则该命题对从整数k起的所有整数都是成立的。
数学上所使用归纳法,其所证明的命题,在逻辑上是完全正确的,任何时候都不必怀疑结论的正确性。而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通过科学实验,利用归纳法获得的结论,其正确性,似乎就要打个折扣了。
一般意义上的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例如,作一次实验,发现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和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通过多次实验,结果还是一样,为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大小和其两端作施加的电压成正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问题来了,太阳昨天从东方升起,今天也从东方升起,谁又能保证它明天还能从东方升起呢,更无法保证太阳永远从东方升起。
如果说这个例子没有说服力。您看到一只天鹅是白色的,然后看到第二只天鹅也是白色的,直至看到数万只天鹅(假设您真有这么幸运),您得出了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可是,事实上,在澳大利亚就有黑色(纯黑色)的天鹅。
正是如此,归纳法,也遭到过不少人的诘难。例如英国古典哲学家休谟(Hume),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
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Russell)还讲过一个段子,来挖苦归纳主义者。
在火鸡饲养场里,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9点钟,主人给它喂食。然而,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没有马上作出结论。它一直等到已收集了有关上午9点给它喂食这一经验事实的大量观察。而且,它是在多种情况下进行这些观察的(包括: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记录表中加进新的观察陈述。最后,它进行归纳推理,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可是,事情并不像它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和乐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主人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宰杀了。它通过归纳概括而得到的结论终于被无情地推翻了。火鸡直到被拧断脖子也没能总结出自己会被宰杀的结论。
可话说回来,我们前面说过,科学家面对的是未知的、无穷尽(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世界,人们的认识能力又是极其有限的。无论如何努力,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事实(通常还是不完备的)。我们不用归纳法,又能如何呢?
那就用演绎法?
演绎法即逻辑推理方法,是由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总结出来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三段论的推理。
凡是人都要死的(大前提),张三是人(小前提),所以张三也会死(结论)。
可是我们别忘了,逻辑推理的结论之所以“正确”,其首要条件是,其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确的。而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确,又首先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然后也需要归纳或者推理。
“凡是人都要死的”,这个结论,本身来自观察,来自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王五死了,赵六死了,从古至今,到了一定的年纪(比如说250岁吧),人都死了。这样,我们运用归纳法得出了结论。
推理时,如果信息有错误或者不完备同样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大侦探福尔摩斯之所以这么神奇,只靠着一个聪明的大脑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就可以这么推理下去,得到各种正确的结论;这只不过是作者的虚构;现实中并没有这么简单!
使用演绎法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前面说过的,大前提要首先正确。而大前提的正确性又是在某一个前提是正确的才能得到保证的。这样一直追溯上去,必定会遇到一个我们无法证明正确性的前提。这个前提,我们有时把它叫做公理。彭加勒称之为“约定”。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无需证明正确性的公理或者“约定”呢?这个问题,恐怕已经不是科学能够回答的了。
我们还必须明白,“三段论推理不能告诉我们本质上新颖的东西。[1]”
要获得“新颖的东西”(我把它称为:知识),还得靠我们的“观察和实验”!
事实上,除了数学(也有人认为数学不属于科学),所有的学科,既要使用归纳法也要使用演绎法。
其实,在事实(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科学家往往还会采用一种启发式的(heuristic)甚至是搜索的办法(难怪,“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也不妨叫“试凑法”。因为
Heuristic:“ computing proceeding to a solution by trial and error or by rules that are only loosely defined. [2]”
我不知道,能否将启发式/搜索法和归纳法、演绎法并列作为科学研究常用的三种基本方法?
好了,又回到我们最先的话题:科学是什么?
我们说,科学之所以为科学,不在于其学说有多么的正确,也不在于其学说多么地接近真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只在于科学家们,都秉持一种理性的观念,他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他们具有批判精神;他们工作认真、严谨、细致。
其实翻开科学史,很多的科学学说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尽管“日心说”并不正确,但没有人会说,哥白尼和布鲁诺不是科学家。地质学岩石生成的“火成说”、“水成说”,生物学物种进化的“渐变说”、“突变说”,都有合理与不合理的一面,这也不妨碍它们作为科学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的学说,就是一次次地经历了“质疑”、“证伪”后逐步成熟的。直到现在为止,现有的各种科学学说都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仍能说,他们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彭加勒.李醒民(译) 科学的价值[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 Oxford dictionaries on line. 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ethos?q=ethos [2012/12/30]
后面的话
感谢博友黄荣彬,我找到了Wikipedia中关于“science”的定义。确实,在我看到的众多的定义中,这个定义更为“科学”(我们又用了这个概念了)。现列出如下:
Science (from Latin scientia, meaning "knowledge") is a systematic enterprise that builds and organizes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testable 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 about the univers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