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angh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yanghe

博文

学术规范漫谈(六)(学术论著撰写规范)

已有 3843 次阅读 2012-8-7 08:46 |个人分类:学术规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

我将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分为:质量规范和形式规范两个层次。

所谓质量,是指论著的内容及研究水平。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学科,而且研究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确实不好制定规范,还是应该提倡同行评价。现在一个不好的现象是,方方面面似乎都放弃了学术水平的鉴定。无论是论文发表、成果鉴定、评职称等。刊物是否发表你的论文,主要只看你的论文是否有什么基金的支持,成果鉴定与评职称只看你的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或影响因子。因此,只要获得了高级别的项目,以后就基本可以通吃了,没有人会去认真考究你论文的学术水平的。

作为学位论文质量的鉴定标准,国务院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可以参考,尽管时间有点久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条例产生。听说是已经开始制定新的条例了。

第八条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

第十三条 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1]

形式规范的问题也不可小看,如果你的论文形式太不规范,别人有理由怀疑你的学术素养。

由于形式规范涉及的内容较多,读者自己去认真地阅读文献[2][3]即可。就不详细地说了,只是就摘要写作和变量及单位表达问题讲一下。

5.7.3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2]

摘要是问题比较多的一个部分,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摘要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写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另外,就是在结论部分含糊其辞。具体文摘写作,也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英文文摘写作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595558.html

下面是文摘没写好的两个例子(请原谅我未给出出处):

例一:

针对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控制器参数难以整定,且过分依赖经验,提出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同时整定D-STATCOM电压控制器和电流控制器的方法,其寻优时间短,编程简单。通过不同系统参数、不同给定输入、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多组优化实验,验证PSO优化算法寻优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仿真和实时控制实验验证了基于PSO算法的PI控制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动态性能。所进行的多组优化实验也为PSO编码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例二:

时滞现象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时滞的存在使得被控量不能及时反映系统的变化,从而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差,给时滞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针对一类状态和控制输入均含有时滞的离散仿射系统的跟踪控制进行研究,采用自适应动态规划迭代算法求解时滞系统的跟踪控制,在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性能指标函数,通过系统变换将跟踪问题转化成为最优调节问题,并采用自适应动态规划迭代算法对性能指标函数进行迭代求解,得到最优控制策略。并给出了一个仿真算例,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跟踪控制方案是有效的。

请注意,前面文献[2]中要求文摘是“有数据、有结论”。

最后说说量和单位的表达。

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或希腊字母,有时带有下标或其他的说明性标记。无论正文的其他字体如何,量的符号都必须用斜体印刷。符号后不附加圆点(正常语法句子结尾标点符号除外)[3]

说的是表示变量的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都应该用斜体。至于下标是否用斜体,就看是否是用来表达变量含义的字母,是,则用斜体,反之为正体。

在印刷中无论其他部分的字体如何,单位符号都应当用正体印刷[3]

单位符号一般用小写字母印刷,如果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则其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字母印刷[3]

例如:m(米),s(秒),A(安培),Wb(韦伯)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北京:19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3-87)  198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3101-93)  199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599753.html

上一篇:学术规范漫谈(五)(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
下一篇:学术规范漫谈(八)(学术引用规范(续))
收藏 IP: 1.18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