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DXZJ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DXZJW

博文

中科大&华科ACS Catalysis:具有高配位数的单原子Ce催化剂,极佳ORR活性!

已有 7876 次阅读 2021-3-18 10:01 |个人分类:科研动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png2.png

T1.png


【成果介绍】

Fe-N-C材料作为非Pt基ORR催化剂的典型代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Fenton效应,尽管Fe-N-C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中具有与商业Pt/C相当的ORR活性,但稳定性较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吴宇恩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利明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硬模板法来合成单原子Ce电催化剂,其具有层次分明的大孔-介孔-微孔多级结构。球差校正电镜证实了Ce位点呈现原子级分散。利用XAS进一步验证了Ce位点的配位环境:Ce原子与四个N原子和六个O原子形成稳定的高配位数构型Ce-N4/O6。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催化剂的ORR半波电位为0.862 V,在2.0 bar H2/O2条件下,最高功率密度达0.525 W cm-2。相关工作以《Single Atomic Cerium Sites with a High Coordination Number for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in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为题在《ACS Catalysis》上发表论文。

【图文介绍】

T2.png

图1 Ce SAS/HPNC催化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一般情况下,对于稀土元素,尽管前驱体Ce盐含量非常低时,Ce原子在热解过程中易形成颗粒。因此,在硬模板的辅助下,本文通过掺杂、酸浸和气体迁移的连续三步合成策略,成功合成了Ce SAS/HPNC催化剂。在合成的第一步,将Ce离子、Zn离子和SiO2同时引入到2-甲基咪唑溶液中,制备掺杂Ce的ZIF-8前驱体(Ce-ZIF-8@SiO2)。经碳化和酸浸后,除去SiO2,样品呈现出分层大孔-介孔-微孔多级结构。同时,衍生的富N掺杂的多孔碳具有丰富的缺陷,可以作为宿主稳定额外的Ce原子。为了提高Ce-N4/O6活性位点的密度,在气体迁移过程中引入了CeO2。热解过程中,CeO2表面的Ce原子最初被蒸发,形成挥发性Ce物种,这些Ce物种可以被多孔碳的缺陷位点所捕获,形成原子分散的Ce SAS/HPNC催化剂。

SEM、TEM图像表明Ce SAS/HPNC催化剂呈多孔菱形十二面体单颗粒形貌。HAADF-STEM图像进一步证明Ce SAS/HPNC保留了最初的菱形十二面体形状,但表面有一个孔。SAED显示环状图案,意味着Ce SAS/HPNC的结晶度较差。放大的HAADF-STEM图像、并结合EELS谱图,可直接观察到原子分散的Ce位点。

T3.png

图2 Ce SAS/HPNC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XRD图谱中未检测到特征晶体的衍射峰,说明其结晶度较差,与前述结果一致。Ce SAS/HPNC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有效促进ORR的传质。通过Ce的L3边XANES光谱进一步测定了Ce SAS/HPNC中Ce的氧化状态,证明了在Ce SAS/HPNC中Ce的氧化价态为+3。经过EXAFS拟合分析,得出Ce–N、Ce–O的配位数各为4、6。因此,Ce SAS/HPNC的主要活性位点为Ce-N4/O6

T4.png

图3 ORR活性及PEMFC测试

在O2饱和的0.1 M HClO4溶液下进行ORR活性评估。Ce SAS/HPNC具有最高的ORR活性,起始电位高达1.04 V,半波电位为0.862 V,JK为2.673 mA cm-2@0.9 V,高于其他对照组样品。同时,Ce SAS/HPNC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Ce-N4/O6位点,而非C-N位点。另外,高配位数的Ce-N4/O6位点也表现出比经典Fe-Nx、Co-Nx位点更高的活性。

以Ce SAS/HPNC为阴极催化剂,构建PEMFC进行性能测试。在2.0 bar H2/O2条件下,开路电压为0.95 V,最高功率密度达0.525 W cm-2。在0.6 V下,电流密度达到0.473 A cm-2。在较低的工作电压下也存在明显的电压降差异,这表明Ce SAS/HPNC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位点以及增强的传质效果。

T5.png

图4 第一性原理计算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了解催化位点的反应机制。首先,在Ce-N4团簇上吸附四个O原子作为初始结构。当发生ORR时,O2吸附后形成Ce-N4-O6结构,之后通过质子化分别形成*OOH、*HOOH、*OH等中间产物,最终生成H2O。ORR自由能如图4B所示,随着电位增加,*O2质子化形成*OOH的自由能逐渐增大。


【通讯作者介绍】

T6.png

杨利明,男,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7月获吉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2015年12月,先后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导师:Mats Tilset教授)、西班牙国际物理中心(导师:Aitor Bergera教授)、美国佐治亚大学(导师:世界著名化学家Paul von Ragué Schleyer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导师:李巨教授/APS Fellow/MRS Fellow)、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导师:Thomas Frauenheim教授)、雅各布大学(导师:Thomas Heine教授)、洪堡大学(导师:Claudia Draxl教授/APS Fellow)从事博士后和访问研究。2016年2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高通量筛选、理论与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多尺度材料模拟、计算凝聚态物理;目前课题组聚焦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二维材料和MOFs/COFs等多孔框架材料的理性设计和筛选/功能导向的材料设计、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高通量筛选光/电催化反应高效催化剂并揭示微观反应过程、探索新型反应机理、揭示原子分子水平的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杨利明博士在二维层状材料、光电催化反应机理、多孔材料及其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

T7.png

吴宇恩,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4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李亚栋院士。2014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国际重要期刊Science Bulletin (国际Q1区) 副主编,Science China Materials(国际Q1区) 编委, Small methods客座编辑, 无机化学学报青年编委,高等化学学报等,内燃机协会燃料电池分会委员。主持优青、青年拔尖等项目,受聘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化学会纳米新锐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

课题组尝试用简单的化学原理,尝试合成出美妙的纳米材料;通过我们的巧妙设计,探索奇妙的微观世界;用我们化学家的手,构筑神奇的纳米结构,并将应用在多相催化,有机催化、电催化、光催化等领域。在单原子催化、燃料电池、传感器、酶催化等领域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近年来,专注于金属单原子、团簇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并将催化剂应用于以燃料电池相关的小分子活化反应研究。发展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原子、团簇催化剂合成策略,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开发了双原子团簇燃料电池催化剂,解决了非Pt催化剂在酸性氧还原反应中稳定性的难题;开发出单原子Ru催化剂,解决了电解水催化剂在酸性氧化性条件下不稳定的难题;发展了原子蒸发法,解决了大规模制备中均一性的问题。建立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大数据库以及生产线,面向环保、农业、能源、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多项专利成果的转化。课题组主页:http://staff.ustc.edu.cn/~yuenwu/#/


【写在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在材料制备方面使用了气体迁移策略,即热解过程中,CeO2表面的Ce原子最初被蒸发,形成挥发性Ce物种,这些Ce物种可以被多孔碳的缺陷位点所捕获,形成原子分散的Ce SAS/HPNC催化剂。近年来,吴宇恩课题组利用这种原子蒸发法在制备高密度、均一的单原子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下面列举一部分文献进行叙述:


1.泡沫Cu秒变单原子Cu催化剂!

A1.png

首先,对ZIF-8进行高温热解,得到缺陷较多的ZIF-8衍生物;在NH3氛围下,NH3与泡沫Cu表面的Cu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挥发性的Cu(NH3)x物种,后续被ZIF-8衍生物载体的缺陷所捕获,形成分离的Cu-SACs/N-C催化剂。

A2.png

Direct transformation of bulk copper into copper single sites via emitting and trapping of atom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18-0146-x


2.块体Pt一步转化制备单原子Pt催化剂

B1.png

以Pt网为Pt源,采用自上而下的高温热迁移策略,通过高温热解二氰胺产生NH3促进Pt网上Pt原子的挥发,形成挥发的Pt(NH3)x物种,随后被氧化石墨烯的缺陷位点所捕获,形成单原子Pt催化剂。

B2.png

Thermal Emitting Strategy to Synthesize Atomically Dispersed Pt Metal Sites from Bulk Pt Metal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09834


3.将氧化亚铜变成单原子Cu催化剂

C1.png

由于商业Cu2O粉末在N2氛围中、1273K下,表面Cu2O首先蒸发形成挥发性物质,随后可被富含缺陷的氮掺杂碳捕获并稳定,形成单原子Cu催化剂。这种由Cu2O的挥发性而制备的单原子Cu催化剂,避免了NH3的腐蚀,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实际应用。

C2.png

Directly transforming copper (I) oxide bulk into isolated single-atom copper sites catalyst through gas-transport approach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796-4


4.阳离子交换,调控单原子位点的配位构型!

D1.png

通过基于沉淀溶解平衡的阳离子交换法,制备了S和N双配位的单原子M催化剂(M=Cu,Pt,Pd等)。利用硫化物和富含N的聚合物壳的阴离子框架,在高温退火过程中产生大量的S和N缺陷,促进了金属物种的原子级分散以及稳定化。

D2.png

Cation-Exchange Induced Precise Regulation of Single Copper Site Triggers Room-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Benzene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0c03415


5.阴、阳离子共扩散法,制备N、S共配位的单原子Bi催化剂!

E1.png

通过阳离子和阴离子同时扩散策略,键合的Bi阳离子和S阴离子同时以Bi2S3的形式扩散到N掺杂的碳层中。然后Bi被大量富N的空位捕获,并且S在高温下与碳载体键合,形成N,S协同配位的Bi位点。受益于Bi和S的同时扩散,不同电负性的N和S可以与Bi有效地配位、并调控电子构型,形成均匀的Bi-N3S/C位点。

E2.png

Simultaneous diffusion of cation and anion to access N, S cocoordinated Bi-sites for enhanced CO2electroreduction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1-3287-1

华算科技专注理论计算模拟服务,具有超强的技术实力和专业性。是同时拥有VASP、Materials Studio、Gaussian商业版权及其计算服务资质和海外高层次全职技术团队的正规机构!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等方法相结合,对电池、催化、纳米材料、生物医药等进行多尺度设计与模拟,专注为海内外催化、纳米及能源领域科研人员提供材料计算模拟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客户群体:已为清华、北大、天大、北理、北航、西交、华工、同济、复旦以及中科院各大院所等百余个高校院所提供超过1000个解决方案。

点击链接提交计算需求http://tsinghuasuan.mikecrm.com/600FYnG 

DFT理论计算培训包括:

VASP软件零基础培训、VASP晶体与二维材料专题培训、VASP表面/吸附/催化专题培训、VASP半导体与缺陷专题培训、催化DFT计算培训等。

Materials Studio零基础培训、Materials Studio电催化专题培训、Materials Studio进阶培训等。

高斯计算零基础培训、高斯进阶培训等。

联系人:吴硕  电话:13128723011  微信:huasuan-shuo(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小硕.jpg

DFT催化.jpg高斯零基础培训.jpg2.png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31381-1277361.html

上一篇:不愧是地表最强系列,Nature明年又将增3本子刊!
下一篇:750万奖金,数学界“诺奖”得主揭晓!
收藏 IP: 120.231.2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