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暑中难得一丝清凉,难得一片空闲。赶紧接续我的图书馆之旅,家门口的图书馆逛起来。
今天,跟我一起到梁山县图书馆打个卡吧。
虽说是家门口的图书馆,开车单程也要一个多小时,好在一大半的路程都是滨湖大道,路边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道路宽阔平坦,不由得对“好久就想去、一直未能成行”的梁山县图书馆充满期待。
一路由“小度”陪伴,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嗬,果然不负所望。
梁山县图书馆现位于新城区文化中心,非常宽阔的一片区域,同一片区域集中建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布局绿化都不错,停车位非常多,整体就像一个新建的大公园。
图书馆2020年11月开馆运行。外墙体为水浒文化花岗岩浮雕。整个馆舍端端正正,舒展大气,这外表颜值很得我心,先默默地点个赞。
出门较晚,我到的时候已经接近十二点了。怕他们中午休息,远远拍了张外景,就赶快入内参观。
见到了正在忙着本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孔馆长。听孔馆长介绍说,梁山县图书馆除大年除夕闭馆一天外全年无休,周一也不闭馆,中午更是常态化开放。
不由得又点了个赞。能做到这点的县级图书馆不太多吧。
整个大楼是个方方正正的建筑,后来才知道,一半是图书馆,一半是档案馆。大楼一共有三层。
许多基层图书馆新馆普遍建在新区,地域宽阔,喜欢这样的低层建筑,平铺的面积大,里面好布局,好利用。不喜欢一味的贪高求大,面子工程,一层一层高耸入云,浪费的面积很多,运行费用也很高。对于直接服务公众的一线窗口部门来说,适用原则、实用原则,毫无疑问,非常非常的重要。
入门的主厅是一楼,门前没有令人望而生畏、先吓得你腿软的高高的台阶,又是一赞。
我应该数着全程一共有多少个赞,哈哈。
正对大门的电子大屏上写着:“图书馆内,保持安静---图书在沉思,请你别吵闹”。
哈哈,一定是被那些放假的“熊孩子们”逼出来的广告词,心疼十秒孔馆和他的馆员们!
果然在儿童阅览区,满满的孩子和家长,有的家长抱着一两岁的孩子都来了。分贝也达到了全馆的最高。
孔馆弯下腰对两个正在跑闹的孩子说“轻一点,大家都在看书学习”,两个孩子扮了个鬼脸跑开了。
孔馆摇摇头有些无奈地说,没办法,暑假孩子太多了,有好些家长抱着很小的孩子来这里,我们都是欢迎的,有很过分的行为我们会提醒,大家喜欢来图书馆是好事,那些电子屏、瀑布流等电子设备,孩子们像玩玩具一样点过来点过去,维修过好多次了。不过,没关系,时间久了,素质就会普遍提高。
很赞同孔馆长的观点,在英国的时候,我经常去他们的公共图书馆,儿童甚至婴幼儿,都是图书馆的常客,很多孩子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都是从图书馆开始养成的。我们的图书馆还不够多,一方面要多建,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建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免费公益,一定要最大化的利用,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大屏后面,是一片挑高三层的公共阅览区域,嚯,书架、报架、刊架、阅览桌椅一应俱全,每个阅览座位上都配备了台灯。硬件不错。
两边大楼梯下面也没浪费,一边设了政务公开服务区,一边设了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还见缝插针放了朗读亭。
二楼也是大开间设计,内侧全部都是阅览座位,外侧是藏书区,最外侧周围巧妙地设计了一窄片自然光进来的琉璃幕墙,既满足了自然光的需求,又不会太晒伤害书籍。
走过全省十几家县级图书馆了,全开放的理念来说,梁山县图书馆做得最好,一门式管理,一进门就是开放式的咨询台和公共阅览区、休闲阅览区,二楼整层也是全开放服务,既方便读者,又节省空间、节省人力,方便管理和服务。
就连尼山书院也是全天候开放的,我进去的时候已经快一点了,里面还有不少青少年在伏案学习,最里面的小型会议室也很赞哟。
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一家县级馆,只有6000平方、400阅览座位还是有点小,期待后面的总分馆制度能够尽快推进,落到实处,一方面方便群众就近阅读,再者也弥补总馆的面积和阅览座位不足。
藏书总量只有20万册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近年购买的。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县级图书馆的藏书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以前受各种条件限制,近几年才有常规的发展。
已经进行了七轮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最受益、变化最大的,应该就是县级图书馆了,好多县(市)建了新馆,也有的正在建设中或规划中,国家的专项开放经费,基本都能保障到位,地方财政好的县(市),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会更大一些。
县一级图书馆,是广大乡村百姓有可能能够抵达的地方。所以说,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县级图书馆非常非常重要。
现在,城市正在兴起建设城市书房的热潮,也热切盼望着乡镇一级的文化站或者乡镇图书馆能够得到重视,成为公共图书馆下一步的建设重点,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至于乡村一级的农家书屋目前看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还需要探寻更为适合的路径和策略。
【图文版请点击下面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