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交通方便了,人们都愿意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去过的地方,随手记一记,以后回忆起来,便觉得特别亲切,一些细节栩栩如生。没有及时记录的,常常变得模糊不清,什么时间去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和谁一起、有过什么样的趣事,印象很浅,有的甚至一片空白。
这两年疫情原因无法出门,经常在家翻看以前的笔记,或者电脑里存下的照片。每一个去过的地名,我都会想当地图书馆我去过没有?有过什么样的记忆?最近几年去过的图书馆大多都有记录,以前的能回忆起来的,也赶紧补上两笔,以免再忘了。不知不觉,写成文字的也快100篇了。
图书馆名称: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地址:上海黄浦区陕西南路235号
参观时间:2015.11.20
记得那次去上海开会,日程很紧,会议的间隙参观了上海交大和上海理工大,最后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只剩下一个晚上。同行的几个人都没去过上海,但大家都同意找个小资一点、有趣一点的地方逛逛。于是在有“上海情结”的才女同事的远程建议下,一起去了绍兴路。
绍兴路果真有好多看点,书香气很浓,有很多洋房和住宅,有一些出版社、名人故居之类的建筑,古朴精致,有个性,更有情调。
遇到了“汉源书店”,时间有点晚,店里人不多,座位大部分都空着。我们刚一落座就有店员来驱赶,原来不消费是不能坐的,至少要消费一杯咖啡或者买一本书才行。
随手翻书时,店员一直紧贴着站在身边,急吼吼地等着掏钱买单,很有压力感,一点都不舒服不放松,本来想买本书盖个戳留个纪念,结果兴趣全无,鱼贯“逃”出,与刚刚遇见时的惊喜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再往前走,遇到了维也纳餐厅,品尝了纯正的奥地利风味小吃和甜点,和美丽大方的老板娘聊了会大天儿,才算又将欢乐的心情找回来。
一个意外之喜,是拐到陕西南路时,看到了上海明复图书馆的旧址,现在的卢湾区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小小的院落,在夜色的掩映下显得非常安静。
夜色掩映下的院落低调而精巧,建筑古老而别致。黑色的门窗,稍显狭窄的过道,白色的墙壁,上面的装饰也是古色古香的,木质的楼梯,很有质感,踩上去有种沧桑厚重的感觉。
我们几人各自循着自己的兴趣,很快将一至三楼逛下来,整个空间布局、桌椅摆放都是简洁朴实的风格,连楼梯的过道都被利用起来。
阅览室的人不多,都在安静的读书看报,我们尽可能的将脚步放轻,避免打扰到他们。
拐进小院,几步之遥,便将大上海的热闹挡在外面。无论何时何地,图书馆永远能够给人沉静的一方空间。
走出小院的时候,看到值班室的门开着,值班的人不在,里面有个开水炉,我们走进来,掏出水杯,一一灌满开水,自如的就像在自家的客厅。
哈哈,图书馆是我们的家,走到哪里都爱它。
明复图书馆简介(辑录于网络资料):
该馆建于1929年1月,前身为中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新式设计的专业图书馆。它的建造和创办是我国一批早期海外留学归国科学家的心血结晶。追本溯源,建造明复图书馆的理念及雏形竟可以追寻至1915年前后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康奈尔大学内聚集了一批顶尖的中国留学学子。其中如胡明复、赵元任等都是通过清政府游美学务处“庚款”留美,主攻数学、机械等专业,以期报国;另一部分人如任鸿隽、杨杏佛等则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前往深造。康奈尔大学的校舍廊檐,见证了当年这两部分青年思想的碰撞和聚合的点点滴滴。“科学救国”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他们设想以创办杂志社、创办图书馆来唤起民众爱科学、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
1918年,随着“中国科学社”创始人和编辑部主要成员的陆续回国,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也从康奈尔大学转移到南京上海等地。1927年,科学社成员曾在南京创办了一个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但规模很小,不久毁于兵火。1928年该社决定在上海购地建立社所和图书馆。
在图书馆的筹备期间,科学社的骨干胡明复不幸溺水身亡,终年36岁。胡明复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中国科学社的事业能够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辛苦操劳。当时胡明复既是社董,又是会计和编辑,社务活动和杂志方面所有的收支,他都锱铢必计,精心管理,同时还到处奔走筹款与募捐。
图书馆落成时,蔡元培提议以胡明复命名图书馆。1931年,元旦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蔡元培在开幕典礼的致词中说:“此馆纪念胡复明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此诞生。
更多图文请点击:
【我去过的图书馆99】图书馆是流动的家,走到哪里都爱她:参观上海明复图书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