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hui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huihong

博文

柴静没有回答的问题,我来试试(一)

已有 3691 次阅读 2015-3-9 09:38 |个人分类:环保|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我在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

柴静没有回答的问题,我来试试(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0641-87329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洪建辉博客


**雾霾是什么?
雾霾是导致低能见度的,有毒有害的空气悬浮物。
雾是水滴, 霾是其他细颗粒(含烟, 尘, 液滴等等) 。
无火不生烟 。  雾霾和燃烧关系密切。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是雾霾的主要原因(有个别例外) 。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是可以控制减少的。
雾及水蒸气可以由人类活动引起或加剧,但是对人的健康和环境无害。


**雾霾对健康的影响
雾霾对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心肺疾病患者。
1. 臭氧(O3): 强氧化剂, 刺激呼吸道,心血管, 咳嗽,哮喘,气短
2. 硫氧化物 , SOx (SO2 和 SO3):  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 硫酸(H2SO4)
3. 氮氧化物,  NOx (NO 和 NO2): 和水反应生成亚硝酸(HNO2),硝酸(HNO3)
4. 一氧化碳  (CO): 有毒气体,窒息
5. 汞, 也叫水银 (Hg): 对神经,消化,免疫系统,肺肾器官有害(世界卫生组织)
6. 铅:  神经毒剂, 弱智
7. 黑碳(soot):  吸附其他毒素, 包括多环芳香烃(PAH),已知致癌物
8.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刺激眼鼻喉,头晕,呕吐, 损害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已知对动物致癌, 对人体可能致癌


**雾霾是什么造成的?
已知能导致雾霾的空气污染物 (排名顺序不代表重要性):
1.硫氧化物SOx
2.氮氧化物NOx
3. 颗粒 PM,
4.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或碳氢化合物(HC)
5.一氧化碳CO
6. 金属 (汞,铅等)
7. 其他


**雾霾和PM2.5 有什么关系?
雾霾 = PM, 空气悬浮物颗粒.
PM 包含PM10.
PM10包含PM2.5.
PM2.5 分一次PM2.5和二次PM2.5 两种.
一次PM2.5 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烟,煤灰,尘), 是雾霾的部份成因.
二次PM2.5 在由污染物在空气中生成,是雾霾的重要成份.
气体污染物SO2/SO3不是PM2.5, 但在空气中可以生成亚硫酸(H2SO3), 硫酸(H2SO4) 液滴, 变成PM2.5.


**PM是什么?
Particulate Matter, 空气悬浮物颗粒, 任何固体或液体颗粒
尘,土
煤灰
燃烧产生的烟(黑碳,碳黑)
液滴


金属
金属氧化物


**PM10是什么?
10微米以下的空气悬浮物颗粒
PM10包含2.5微米以下的空气悬浮物颗粒
2.5微米以上 10微米以下的颗粒称为粗颗粒
(2.5微米以下的颗粒称为细颗粒)
粗颗粒来源: 粉碎,打磨,路面扬尘, 工地扬尘
PM10可以吸入呼吸道并积累.


**PM2.5是什么?
2.5微米以下的空气悬浮物颗粒, 也称为细颗粒
细颗粒分一次细颗粒和二次细颗粒两种
一次细颗粒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烟,煤灰,尘), 是雾霾的部份成因.
二次细颗粒在由污染物在空气中生成,是雾霾的重要成份.
一次细颗粒可以促进二次细颗粒的形成
细颗粒对健康危害大,因为可以深入肺并进入血液


**雾霾解决方案
1. 建立污染物清单;
2. 找污染物源头;
3. 立法执法;
4. 采用污染物控制技术;
5. 监控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
6. 研究雾霾机理;
7. 回到第一步,不断循环,直到蓝天再现
本解决方案原则上不因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排放标准应该因地点而变化.
四面环山,风吹不进,污染物容易积聚,排放标准就要更严。


**4. 采用污染物控制技术
4.1 脱硫(SOx)
4.2 脱硝(NOx)
4.3 除尘(PM)
4.4 一氧化碳(CO)排放控制
4.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控制
4.6 脱汞(Hg)
4.7 其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70641-873070.html

上一篇:雾霾和PM2.5 的来龙去脉(一)
下一篇:中国的煤电厂排放标准PK欧美?
收藏 IP: 73.44.194.*| 热度|

6 吕喆 黄仁勇 禹荣明 朱晓刚 孟庆仁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