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tinY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tinYue

博文

读科学网的“我国地震带大量贫困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有感

已有 4190 次阅读 2014-8-9 15: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科学网的“我国地震带大量贫困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有感

岳中琦

刚刚完成了科学网博文“鲁甸6.5级地震重大伤亡凶手是极高压天然气喷出地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18185.html,我就读到了科学网题目为“我国地震带大量贫困地区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下”资讯。读到最后看到了这个注解,“本版除署名外据新华社(原标题:震区存滑坡隐患裂缝宽可容指地震遇难人数增至617人)”。参见原题文: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8/09/content_113091.htm

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写到:“梳理最近几年国内地震新闻,可以看到几乎一致的关键词:房屋质量差。2008年汶川地震,砖木建筑也是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直接原因;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玉树地区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差,近些年所建的房屋多使用预制水泥板,易倒塌,对人身的伤害极大;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当地经济条件差,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差,成为震级小灾害大的主要因素。”“地震震不死人,遇难者多数是因房屋倒塌致死的,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地震专家这一通俗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提高房屋抗震设防标准极为重要。”

根据我多年来对我国地震带大量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地震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的经验和心得,我认为,这种说法并非全面,也不是问题的关键点。

众所周知,贫困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质量必然低下。否则,就不是贫困地区了。之所以建筑物质量差,就是因为贫困。当地人没有经济能力来买质量高的建材、来用较为保守的安全系数设计标准设计和建造当地的建筑物。难道当地人乐意、愿意居住在质量差、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之中吗?

我实在不知道,这么多人大力报道、不断宣传、反复强调,这种人人共知的常识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它对解决贫困地区地震灾难问题能够有任何有效的作用吗?

根据研究,我认为,地震遇难者因房屋倒塌或滑坡掩埋致死是问题的表现,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应该是以下两条。

第一条本质问题已经在我过去不少论文中分析和汇报了,特别是我上述昨天发表的博文。地震能量是极高压甲烷气体体积膨胀能,地震重大伤亡凶手是极高压天然气喷出地表。我在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考察和研究中认识和报道了这个科学规律和认识。迄今,人们还没有用这个规律和认识来调查、分析地震和其造成的灾害,依然用不完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从事抗震救灾工作,依然存在大量无法合理解释的现象和灾害结果。

第二条本质问题就是,我国地震带大量贫困地区建筑物极其分散地建筑在个个山坡地或山间小盆地上。这个事实可从卫星和航空照片可立即看到。图1是鲁甸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和其附近高山峡谷卫星影像地图。图2和图3给出了图1中比例尺放大的两块高山峡谷地域。从中可见到大量自然随机而建筑的、混乱分布的居民建筑物。它们可谓是满山遍野。同时也可见到,通往这些居民建筑物的、大量长长弯曲的各种盘山公路。


根据报道,鲁甸地震震中区域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265人,这是不高的。但是,这些人的居住建筑物分布是极其分散、随机和无规则的。这样建筑物的建筑和运输成本是很高的,同时,使用成本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在高山峡谷坡地上修建和维护通往各家各地的盘山公路的费用是极高的、也是极其不经济有效的。因此,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来维持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怎能再有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来发家致富呢!社会化、城市化的功能和共享的设施是极其缺乏的。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民就难以有经济能力来把房屋建筑物质量建设的高,把山坡地抗滑抗跨安全度提高。


这也就造成了、加大了抗震救灾的困难。有时也不能及时发现、找到分散在各处山坡谷地的受灾人民。这加大了地震灾难和死伤人数。极高压气体从地下喷出是与建筑物和山坡地下的、岩土和地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和质量密切相关的。气体喷出地方也是随机的、是分散的、是沿岩土体薄弱带的。满山遍野分散的建筑物所坐落的山坡或谷地也难以勘察、难以进行地基处理。它们也就有极大可能坐落在岩土体和山坡地的薄弱地带、断层出。这些建筑物极有机会遇到高压气体的喷出点和带。高压气体在地下快速挤胀运移,能大幅震动和断错的岩土地基,再加上单栋建筑物质量较低(不抗拉),从而造成山坡垮塌或滑坡、建筑物垮毁,导致人员的伤亡。

因此,我们应该多做实地研究,不仅要把建筑物质量提高,更要的是把当地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从远距离运移、孤立独自的生活和工作中解放出来。

最后,根据以上和其它研究成果,我认为,贫穷山区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有效、经济、环保、抗震、抗滑坡和致富的途径。

2014893:00写成于香港大学黄克兢楼办公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18307.html

上一篇:鲁甸6.5级地震重大伤亡凶手是极高压天然气喷出地表
下一篇:回复网友对我最近三篇地震博文的评论
收藏 IP: 147.8.134.*| 热度|

9 周健 陈辉 赵建民 侯沉 ldydy ppp666 DJF510630 dial zdl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