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真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haibo 简约真切

博文

道德之欲和理

已有 3552 次阅读 2009-9-30 22:4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 理性, 欲望

道德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一种践行。然而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却莫衷一是。在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中他们对道德的对错认识有时是如此之差异,甚至完全相左。就是在同一文化背景的社会对词问题也是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出自道德理性的行为是道德的自觉因此,是道德的;也有人认为只要是道德的行为,无论是否出自道德理性的指引都应该算做道德的。暂且抛开这些争论,我们单看这些践行,什么使得他们做出如此“道德”的行动呢?换句话说,他们行动的动机是什么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先哲们对人类动机系统的建构。古希腊哲学家们将人的灵魂理解为由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组成。柏拉图是持这一观点的最典型的代表。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智、激情或欲望构成,不同的人所拥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热爱思考拥有理智,有的充满激情,追求名誉和权力;而大部分人渴望满足低级的欲望,对金钱与美色情有独钟”同时柏拉图还认为,作为理性的存在,人们应该善生,要求灵魂所拥有的诸多德性协调一致,和谐统一。也就是说,人的理性管制人的激情和欲望使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对于人的行为的动机问题,经验主义的哲学家代表大卫·修谟与柏拉图有着不同的观点。大卫·修谟明确提出只有人们灵魂中非理性的部分,即修谟所说的“激情”(passion)才是构成人们行动的来源,才能算做动机。而理性是人们实现激情所指向的目标而选择最佳方式的能力,在修谟看来,“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不论这两个哲学派别之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但他们中间却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识:即人类行动的机制中存在着两个系统:“欲念系统”和“理智系统”,前者代表非理性的部分,后者代表的是理性部分。这里我们的理性是指一种理性的反思活动,主要是澄清概念和证明论题。无论是澄清概念还是证明某种理论,都需要摆事实、讲道理,都需要充分的理由。一个人如果违反了这些理由,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是非理性的。为了探究这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还是实际等同,我将用反证法,假定他们等同看推论出有无不合理的结论。

首先假定Y=欲念,Fn=理智,若Y=Fn,欲求的内涵则由理智全部来表达,人们所欲求的东西都是绝对正确的、善的东西。这一理论展示的就是哲学史上的“至善论”至善论就是把所有理性存在所欲求的东西当作善,将最大的恶当作理性所要避免和反对的东西。根据至善论,任何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当做实现被称为善的东西的条件和手段。燃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善。相反地,我们的困境往往却是多善选择的两难。比如说,“平等和效率那一个更重要”、“应该优先考虑人权还是国家安全”等等,都是理性行为者为之争论不休的最好明证。就是同一理性者在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也会对自己的理性原则或内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修正。那么理性者统一的最高的善或绝对的恶也不可能存在。总之,我们定义Y=F(n),实际是把理性存在者欲求的事物当作善的事物,把理性者所反对的事物当作恶,要求价值的一元论成立,这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并不相符合。因此,将欲念系统定义为理智是不可取的。

那么将理智定义为欲念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假定Y=理智,F(n)=欲望。若Y= F(n),按照R.F.(Robert F.Ladnson)的“酷时刻理论”(cool-moment theory1970所描述的,我们剔除掉行为者欲求的内容和实现这种欲求的途径,如果行为者会在“某一个很酷的瞬间”欲求某样东西,那就是行为者而言很好的东西,如果行为者在某一时刻想要避免的东西,那就是行为者所恶的东西。由于“酷时刻理论”没有参考任何客观的标准来判断人类的欲求,也没有对人们欲求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进行任何的限制,直接导致人类的理性评价系统变成了一个完全主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我想做的”等同于“正确的”。因此,行动者无论做什么都不需要做任何的解释,他的欲求就是他的行动的理由。在这个纯粹主观的价值体系中,行为者拥有任何行动的权利。没有了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客观标准,价值判断完全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如果任何价值判断的功能都丧失了,那么这个完全主观的价值系统也没有了任何存在的理由了!

到此我们不难发现,“欲望”和“理智”更本无法等同起来,否则,我们要么导出绝对善,要么支持一个没有人何意义、没有任何功能的主观的价值体系。因此欲望和理智是够成人类行为动机的两个独立的系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8990-259007.html

上一篇:万岁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拍照还是搜钱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