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xp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xp9

博文

地层超压的经典理论,可能黄了

已有 229 次阅读 2024-6-30 12: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层超压对于钻井安全,油气生成与运移等多方面影响巨大。引起超压有多种假说,但可能都有问题:

    1.假说多,如盲人摸象。有构造挤压,欠压实超压,生烃增压,水热增压,幕式排烃,超压驱油等;

    2.一种假说只能针对一种地层压力现象。如生烃增压,只能解释超高压,而超低压呢?用生烃增压就没法解释了。这是拼凑式的理论。

    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可解释不同地层压力现象?有,本文提出地形压力的四个模式:

    模式一,快速沉积主动超压模式(南堡模式);在新近纪,特别是第四纪的快速沉降,引发主动超压;如南堡油田,白云凹陷等。

    模式二,快速抬升被动超压模式(四川模式);在新近纪,特别是第四纪的快速抬升,引发被动超压;如四川盆地。

    模式三,构造长时间休眠常压模式(松辽模式);在中生代,新生代长期构造不活动,既不抬升,也不沉降,或升降幅度小,则形成常压模式。如松辽盆地,二连盆地。

    模式四,大升小降异常低压模式(苏里格模式)。长期大幅度抬升,然后快速小幅沉降,未达到其最大埋深时,形成超低压,且小降时间越快,沉降越接近最大埋藏,其超低压越厉害。

    注意,中生代或更早时间的快速沉降与快速抬升不管用,美国很多页岩气盆地在泥盆中生代早期就停止活动了,因而是常压或低压。在离今越近的构造活动其地层压力系数越高。如果盖层条件好,成岩阶段高,时间可以扩展至古近纪。

    详情请搜索《Applied Sciences》最新一期文章"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Difference of Formation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Pressure Coefficient"。或点击这个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7565-1440369.html

上一篇:地球板块真运动过?
收藏 IP: 111.203.137.*|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