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苏峡老师在她今天的博文里写道:科学慢慢变得好像真的与“我”无关,科学的世界不再食人间烟火。国事、天下事很重要—你看科学网,是不是天天在由无趣男先生说的一帮“老男人” 在撑天下?好累,好累啊。所以,盼望科学网增添生活频道,倾诉牵动科学家工作的生活烦恼,抒写激发科学家才思的美好情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8310)
哈哈,真有趣!一帮无趣老男整天在科学网上说天下风云,还为1%与99%争得一塌糊涂,实在是既无趣又累人。咱也就响应一下,写点尽量轻松有趣的东东。今年是猪年,就从阿猪说起吧,然后再说说阿猫阿狗。
据考古学家证实,猪是人类先祖们最早驯养的动物。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贾尔木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猪骨,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猪遗骨,距今已经约8500年。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经过碳14测定,距今约6000年,这些猪的体形特征已接近现代猪,应为原始家猪。而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具有仰韶文化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家猪化石,它们和野猪有明显区别,其时间更早于半坡遗址的那些猪骨,证明我国猪的饲养史远远超过了6000年。
家猪与野猪的显著差异,表现在体型、习性和繁殖力、产肉力等方面。野猪因觅食、拱土和搏斗的需要,嘴长,头大而身直,头部的比例占体长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长;由于时刻面临险恶的生存环境,野猪反应敏捷,性格凶猛;毛色偏暗,以利隐蔽保护;四腿长而瘦,擅长奔突,故有“狼奔豕突”之说。而家猪则完全处于人类的保护和管理之下,嘴部、头部的结构完全改变,犬牙退化,四腿变得短而肥,性格温顺而反应迟钝。野猪的体重增加速度缓慢,一年左右才长到30-40公斤,成年时体重也在90公斤左右,成熟晚,孕期长;而家猪却长得很快,半年体重就可达到90公斤以上,且成熟早繁殖力强,妊娠期也从野猪的140天左右缩短到114天。
从野猪到家猪-猪的体型改良与变化
猪自古与人类关系密切。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到近代,猪一直是人们夸耀财富的标志,与马、牛、羊、鸡、犬并称“六畜”,为六畜之首。“家”古时的写法是人字形的屋顶下一个“豕”字,即屋里有豕方可为家,而居无豕不成家。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猪养在离自己卧室最近的地方,甚至同在一个屋顶下,以便于照料。后来因规模饲养和考虑到卫生问题,人与猪才拉开距离。1984年春天我到雁北地区采集草地螟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村民院子里六畜齐全而正当屋的方桌下拴着一头大肥猪!
安徽岳西农村的猪圈与人厕相连_左为人厕右是猪圈(2007-8-17)
安徽岳西农村的猪之家_猪圈与人厕相连_左为猪圈右是人厕(2007-8-17)
安徽岳西农村的猪圈(2007-8-17)
一说起猪,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吴承恩灌输给世人的八戒的形象:懒、馋、贪、笨、色。如清末民初四川传统绵竹年画《三猴烫猪》中的肥猪形象。这是一副劝戒人们不要赌博的乡土警世年画。画面上一张八仙方桌,三个猴子和一头猪围坐着正在玩四川纸牌赌钱。象征财富的肥猪踞上席,三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咸猪手到处乱放时,三只精明的猴子串通一气,趁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伙同“烫猪”。肥猪一心二用,大把的钱都进了猴子的腰包。(“烫”-- 四川话为“糊弄”“整人”之意)
清代民间艺人绘制的年画《三猴烫猪》(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0c01201000ayo.html)
现代民间艺人绘制的〈三猴烫猪〉(绵竹年画博物馆藏)
现代民间艺人彩绘的〈三猴烫猪〉(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而远古先民对猪的评价却比我们高得多!辽河流域出土的一批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龙形玉和有关的兽形玉,兽形玉的头部,有明显的猪的特征,说明了猪在古人心目中不低的地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龙身弯曲如C字,其鼻端截平,两个圆鼻孔,简直与猪吻一模一样。颈脊长鬣扬起,足有21厘米之长,分明是猪鬃的艺术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造型精美、绘画生动的猪纹陶钵
红山文化兽形玉玦(玉猪龙)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的玉龙_距今5000年
据传自从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间谁在此后出将入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即红笔题名于雁塔。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所以猪成了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后来,这种习惯逐渐扩大,人们在新年时互赠火腿,因为火腿是用猪蹄烤制而成的。民间还认为“肥猪拱门”吉祥,肥猪俨然成为一个传送福气的使者,所以有俗语说:“猪入门,百福臻。”民间艺术中“肥猪拱门”的图画,长久以来更是表达了寻常家庭对猪送来福祉的时常期盼。
肥猪拱门--古月斋剪纸
肥猪拱门--玉雕
肥猪拱门--年画
肥猪拱门--国画
1960年代,中苏交恶,苏修成了头号敌人,我们国内流传的几个关于当时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笑话与猪们有关。
1. 赫鲁晓夫喜欢以农业专家自居。一次参观某集体农庄养猪场,发现一头病歪歪的小猪。农庄主席解释说这猪从小营养不良,养不大了。赫鲁晓夫当即说,把这猪抱到我家,保证两个月养肥还给你们。赫氏回家怎么摆弄那猪也不长,情急下决定把猪处理掉。他在傍晚时分将猪放入婴儿车,准备推到莫斯科河边抛掉。谁知半路上偏偏遇上米高扬。
“赫鲁晓夫同志,散步哪。”
“啊……出来走走……”
“这是谁啊?”
“哦,是我……小外孙。”
“我看看。哦,多好的孩子,长得真像他外祖父!”
2. 赫鲁哓夫有一次视察农场,在参观到猪圈时,记者拍了一张他在猪圈和猪一起的照片。回到报社后,想以“赫鲁哓夫同志和猪”的标题发表在真理报上。总编说这样会影响领导形象。结果,第二天,苏联人民手里拿到的真理报上,这张照片的标题是:赫鲁哓夫同志视察农场(左起第三位为赫鲁哓夫同志)。
最后,放一封今年春节时流行的手机短信:《关于掀起向猪学习新高潮的社论》
社论指出:让我们向猪学习!
学习它"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谦虚态度!
学习它"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它"猪鼻孔插葱"的艺术修养!
学习它"猪八戒倒打一耙"的战略思想!
学习它"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诚实品质!
学习它"猪八戒背媳妇"的生活作风!
学习它"猪狗不如"甘为人下的博大胸怀!
让我们积极向猪学习,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肥猪拱门_漫画_李肖扬_富裕农村风光好 和谐社会气象新
水上芭蕾猪_左右对照看
壮族小猪_这可是个美少女小猪哦!摄于广西龙胜
╭︿︿︿╮
{/ o o }
( (oo) ) 标准猪
︶ ︶ ︶
╭︿︿︿╮
{/ . . }
( (oo) ) 小眼猪
︶ ︶ ︶
╭︿︿︿╮
{/ ︿︿ }
( (oo) ) 眉开眼笑的猪
︶ ︶ ︶
╭︿︿︿╮
{/ $ $ }
( (oo) ) 财迷心窍的猪
︶ ︶ ︶
╭︿︿︿╮
{/ # # }
( (oo) ) 茫然的猪
︶ ︶ ︶
╭︿︿︿╮
{/-◎◎-}
( (oo) ) 戴眼镜的猪
︶ ︶ ︶
╭︿︿︿╮
{/ - - }
( (..) ) 悠闲自在的猪
︶ ︶ ︶
附:
一只独立特行的猪
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评论:
文章虽然很短,但很感人,没读过王小波的可以从此文了解其人其文。王小波的很多文章都为当今所谓的权威人士视为“异端”,唯独本文得到宽大处理,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中学生的必读文章,其实说起来也难怪,这篇文章王小波一改其一贯的嘻皮笑脸嚣张叛逆的作风,先从一只猪身上下笔,不紧不慢,娓娓到来,非常符合中国古典的为文风格,结尾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实在是浑然天成,不愧为王小波的代表之作。
初读王小波的传世经典《一只独立特行的猪》时,对王小波把一种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如此独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自己在瞠目结舌之后,确实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说到“按别人的设置生活”,其实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致意思相同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使在当今世界,不独在中国,谁敢说他能够完全按自己的设置而生活呢?现在,你就是想当鲁宾逊式的流浪者,世界也不会给你提供一个孤岛。
人,其实就是一种喜欢设置别人生活也不得不在别人的设置下生活的生物。而王小波却以自己的另类存在,打破了这种格局,当了一回自己设置自己生活的人。他作为其貌不扬的凡人,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自己的家、作自己的主,做自己的上帝。王小波之所以招人喜欢,其实是他骨子里的自由因子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使然。因为,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之一。
在王小波去世10年之后的中国,再谈“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设置生活”这个王小波式的生存问题,其现实意义并不比王小波去世时更小,而是更具有历史的针对性。
众所周知,自商鞅和秦始皇为中国人设置了国家的制度路径之后,中国人按皇权专制设置的生活过了2000多年。只有最近约30年的改革开放,才使中国人真正看到了按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设置自己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至于说到王小波,他以一个独立特行的人出现并活跃在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谁又能否认,他本人其实就是一个由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催生出来的崭新生物呢?
今天,我们这些自由主义者们把王小波的忌日当自己的节日,其在文化、制度层面的意义,毫无疑问,是在自由的旗帜下表达一种对未来人生的期许和冀望: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设置自己的生活。
然而,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设置生活呢?我们循着既往的制度路径能够设置自己的生活吗?我们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生活被别人设置的命运呢?
对这些个问题,王小波不再会告诉你答案了,而要你自己去回答。如果你真的喜欢王二而不是为了赶自由集市的时髦,就在茶余饭后好好想想这些问题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