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天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pzhai 一直研究昆虫迁飞,弹指间已经知天命,自己也成了个迁飞的虫儿

博文

说真话与听真话_之四 精选

已有 6362 次阅读 2007-5-10 23:30 |个人分类:随笔杂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说真话与听真话系列已有前三,此为之四。

说真话与听真话_之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

说真话与听真话_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3

说真话与听真话_之三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4

今年第三期的《读书》封二上,陈四益和黄永厚两位老先生一文一画,来了个绝妙的“画说”。有多妙?转贴在下面,大家仔细咂摸就是了。

天下有道

 陈四益文  黄永厚画

《读书》2007年第3期


《论语》忽的又当红了,所以我也找出来睡前读读,趁个热闹

这晚读到《季氏第十六》里的“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觉得宜然,诚然。如果为政者真正做到事事妥帖,尽善尽美,让人无刺可挑,当然“庶民不议”。但这很难做到,或者说根本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会有“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批评、建议,甚至讥刺、骂街。怎么办?听着就是。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虽不能尽善尽美,也可以逐渐接近那“有道”的境界。

但中国的传统却不是这样,给孔夫子封王尊圣的为政者,既不能做到“有道”,又不愿意听庶人之议,于是想出一个妙着,把孔老先生的话稍作颠倒,变成了“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这一来,事情好像就容易得多了,只要把庶人的嘴封起来,让他“不议”,岂不就是“有道”的天下?

不过,这个办法实行的结果很不理想,所以历代的明白人总要苦口婆心地劝说为政者在“有道”上着力,才是正途。魏征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韩愈说“川不可防,言不可弭”;朱熹说“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钳口使不敢言也”。这一劝,劝了一两千年,无奈始终劝不醒梦中人。所以一个一个王朝都灰飞烟灭了。永厚奇思妙想,画了个补锅匠改行。补祸,“补过”也。不思好好补锅,却把补丁打在了朱唇之上,实在错得离奇。

《论语》读到这里,只有一声叹息,于是,关灯,睡觉

 

补锅匠改行

陈黄二老这篇画说,说也说得好,画也画得好,读了看了令人莞尔。但这篇妙文中有一微疵。石鹏飞先生给指了出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语不出于魏征,乃出于召公。《国语·周语》中有《召公谏厉王弭谤》文,文中述周厉王的卫巫,“使监谤者”,结果弄得天下一片恐怖,“道路以目”。为此召公谏之曰,弭谤(杜绝批评)“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当然,对召公的这番苦口婆心,厉王根本听不进去。到头来,沉默的大多数愤而爆发,厉王从此流放。石先生说,广开言路,以个人言,不至于被“流”;以国家言,则不受折腾。如是,则吾侪百姓,额手称庆,“幸甚至哉”了。(《读书》2007年第5期,p156

俗话说: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也讲,一部红楼,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毛老人家看到的则是满眼的阶级斗争 :-) 这盖因读者的眼光不同所致,所以见仁见智见深见浅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我想,科学网的博友们看了上面这篇妙文,同样会拍案叫绝且有各自的心领神会之妙。

所谓“天下有道”,一般而言不外乎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之类。遇到这样的盛世,圣人说了,“庶人不议”。清代王韬又接上一句“非不敢议,无可议也”。意思是天下太平,花好月圆,无所指责。但孔子并非粉饰太平之辈,“无可议”乃至歌功颂德的前提是“天下有道”。王韬的“非不敢议”情同此理-议了也没什么呀,因为“天下有道”哦。不过统治者似乎常常忘掉或故意记不起来,他们没心思更没能力使天下有道,却硬要说他们把天下治理成了太平盛世,因而君权神授,草民们当然议不得。于是倒因为果,统治者不在怎样使天下有道上下功夫,却费尽心机让“庶人不议”。“不议”变成“不让议”、“不许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夫子的本意是要像治理水涝那样疏通言论渠道,而统治者却理解为让庶民随便说话会比洪水更厉害,所以得拼命堵。岂不知这样的愚蠢之举只能使其统治之堤最终一溃千里。康有为是有名的保皇派,但对此的认识却相当前卫(至少比国共两党的领袖们与时俱进),直接了当地改圣人语为“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可谓有才有为有道。

2005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过,山东省委副书记姜大明在听取下级汇报时说:现在征求意见,听真话,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领导机关,握有人权、财权、物权,下面的不同意见,不太容易听进去。很多“意见”说的其实都是漂亮话,都是摆设。

批评成了表扬、意见成了“漂亮话”、成了摆设,该怪谁呢?“漂亮话”不过是对人们的自我保护,是为了适应环境为了生存而为自己着上的一层“保护色”。天下有道则庶人议,这议与不议是判断“有道”程度的试金石。林语堂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须知这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并非国民的天性,乃因不得人权保障,法律不能卫人,所以人人不得不守口如瓶以自卫”。当官员手中的权力没有得到完全的制约,官民不能做到真正平等的时候,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议”的。当不得不发表意见时,只能言不由衷,把批评转化为表扬。这对于谄媚之徒而言,或许驾轻就熟,但对于正直者而言,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又是怎样的一种不堪。须知:不议的庶民,只是被统治的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意见成为“漂亮话”,是一种无奈的粉饰,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网友小妖怪评价此文道:一篇五百字的小文,之所以让人爱看,其独特之处在于手法的巧妙:起承转折非常轻灵,避其实而击其虚,以四两巧拔千斤之重,轻描淡写,从容不迫,点到即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好比武林中之绝顶高手,轻轻挥一挥衣袖,就将急风暴雨般的进攻化于无形,可谓“小中见大,弦外余音”,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读这样的文章,也就好象咀嚼一枚橄榄,口有余香,回味无穷。 

“五柳村茶馆”的馆主讲道:不仅吃饱肚子,还想说话,说自己想说的话,是人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基本条件。话说出来总是想有人听,得有个说话的地方。要是有话没有地方说,不敢说,万马齐喑,表面宁静但郁结心中的语言,终将成暴烈之气。信然也。用鲁迅的话讲,那叫地火在运行。

我们现在有了网络,有了博客平台,这为“天下有道则庶人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一个学者、知识分子,独立思考、不向金钱和权力谄媚是应有的基本素质,尽管在眼下这还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一方面大家要旗帜鲜明讲真话说实话言人所未言人所不敢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同时还得如可真先生所说的:把握好言说的尺度和艺术,珍惜这个“自由”言说的平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坐标之内很生态地轻描淡写抽丝剥茧有理有据有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总而言之,得像陈黄二老那样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四两拨千斤。大家都不傻,都心知肚明,准能会心一笑心有灵犀的。

 

 胡适先生手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1995.html

上一篇:至柔至刚
下一篇:一个高中生给爸妈的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