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年轻科学家求职越来越难?科学史学者普赖斯(Derik John de Solla Price, 1922-1983)在讨论“科学的病态”问题时给出了一个答案[1]。
普赖斯分析17世纪以来期刊数量的变化,发现每过50年,期刊的数量就增加到原先的10倍。全球第一家学术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创立于1665年,而到了20世纪中期,期刊数量增加到10万家之多。他进而考察研究人员数量的变化,竟然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从17世纪中叶的万人规模,扩大到20世纪中叶的千万人,以至于有史以来的全部科学家十有八九现在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这样的规模扩张速度十分惊人。我们听过象棋棋盘64个格子的故事,知道随着格子数的增加,在下一个格子放置加倍谷物的可怕后果。现在的情况还不止是加倍,而是每50年增加到原先的10倍!显而易见,这是不可持续的。照此下去,过去3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终将崩溃。若非如此,普赖斯说道,要不了多久,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孩或是一条小狗,都得要安排好几位物理学家为其服务。
系统崩溃将在何时发生?普赖斯其实也给出了他的回答。按照统计趋势,普赖斯预计到21世纪初全球应有100万家期刊,加上上亿的科技人员。虽然普赖斯本人没有能够看到上述情形如期而至,但我们大家却真切地看到了。进一步推论,到2050年,全球就要有1000万家期刊,10亿名科技人员;如果我们不相信此种情形的发生,那就是等于说,我们相信系统崩溃的时间就在2000年至2050年之间,也就是现在。
一些科研上挺能干的人群正在逃离学术界,并且其数量持续增加,可以看成是系统崩溃的表现。现在,甚至还出了一本畅销书,题目就是《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2],作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本人也曾是一位常人看来很有潜力的科研人员,而现在却要来指导大家如何不失面子地离开学术界。
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肯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一方面是岗位的增加赶不上人数的增加,人们面对越来越严厉的上岗要求,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术生涯追求。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所带来的成就感的下降,也会使得克里斯托弗-卡特林那样的人选择主动放弃。普赖斯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指出病态扩张模式之下,若要使重要论文加倍,则一般性论文会增加到原来的八倍,也就是说,学术研究的成功概率会大幅度下降。普赖斯认为,科学中的文献过剩、人员短缺假象、职业化增强、研究质量下降等都是这个病态科学的具体症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普赖斯在世的时候没有看到管理部门对此病的重视,有点悲观地说道:现在,即使这一迫在眉睫的危机无法控制,至少也应知道是什么东西击中了我们吧。
但无论如何,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将是学术发展模式的调整期。目前突出的求职困境是出生于20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求职者所难以避免的。对于大多数学术生涯的追求者,我认为比较务实的对策是要抛弃掉只做高大上研究、只写高大上文章的幻想,即便是发表一篇水平一般的论文,也有助于实现求职的愿望,要知道,即便是已经求到了职的人们,只发表一般性论文的人数在我们眼皮底下也已经增加了好几倍之多。
注释
[1] De Solla Price D J, 1961. Science since Babylon. (De Solla Price D J, 1975. Science since Babylon (Enlarge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本: 普赖斯, 2002.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 任元彪译,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74pp. 有关病态科学的讨论见第209-242页.]
[2] Caterine C L, 2020. Leaving academia: a practical guid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68pp. [中译本: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 2023.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何啸风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32pp.]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