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假“315特辑”:密立根为什么要做油滴实验?
315特辑:盘点那些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科学网)
这篇所谓的315打假“特辑”,犯了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
这种以讹传讹的错误,实际上是一种SCI中毒症。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密立根为什么要做油滴实验,
就根据两个“洋人”以讹传讹,认为密立根“造假”或“不端”。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通过测定阴极射线的核质比,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密立根对此非常感兴趣。
The elementary charge-to-electronmass quotient, e/meJ. J. Thomson in 1897—and more successfully byDunnington, which involves the angularmomentum and deflection due to a perpendicular magneticfield. Thomson's measurement convinced him that cathoderays were particles, which were later identified as electrons, andhe is generally credited with their discovery.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is a quantity inexperimental physics. It bears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electron mass meis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and is instead derived from measurements ofthe elementary charge e and q/me . It also has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Q/m ratio of the electron wassuccessfully calculated by )
由此可见,密立根之前,汤姆逊测定了荷质比,但是仍然不知道e等于多少?
密立根的思想: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物质微粒。微粒带电的基本单元—电子电荷?
在密立根做油滴实验之前,人们根本就不知道电子电荷等于多少?
当时人们也无法从理论上推测电子电荷的数据。
315特辑说:“密立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实在太漂亮了,任何一个从事过物理学实验的人都有体会,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为此,埃伦菲尔德曾提出疑议,并由此而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论战。密立根在论战中获胜了,还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赏---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什么叫“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密立根做油滴实验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电子电荷的任何理论数据,这种论调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理解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妙处,还需要从一个数学方程Q=N e谈起。
Q已知,N是一个未知数,e也是一个未知数,Q、N和e的关系如下:
Q=N e
求e的值。
除密立根外,没有人能解出这个方程。
密立根的Q=N e公式,其数学内涵等价于求一个无规则级数的极限值。
密立根的每一次实验数据,等价于数学级数的某一项。
密立根一系列的实验数据,等价于数学级数的一系列项,显然,用靠近极限项的数据可以求得最接近实际极限值。
换句话说,理想的油滴实验数据是收敛于e的。密立根完全可以根据这种收敛性选择他的实验数据,告诉世人最好的那个e值。
如果你到物理实验室去体会油滴实验后,就容易理解我的数学表述。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做油滴实验是为了奔电子电荷e去的,不是为了写SCI,否则体会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密立根油滴实验理想的数据具有收敛性,我再具一个例子。
斐波那契数:
1,2,3,5,8,13,21,34,55,89,144,---
我们要根据以上数据计算黄金数,即
2/1=1;3/2=1.5;5/3=1.667;8/5=1.6;13/8=1.62;
21/13=1.615;34/21=1.619;55/34=1.6176;89/55=1.61818181---
如果要告诉世人黄金数的数值,显然可以根据收敛性选择最好的那个数据,让世人去使用。斐波那契数,具有明显的关联性,比较容易处理。
实验数据越多,越能显示出e值的收敛性,就根据这一点,密立根完全没有必要发表那些偶然误差很大数据,因为密立根的油滴实验是探求e值,因此,完全可以告诉世人最漂亮的e值,让人们去使用!
密立根做油滴实验的时候,全世界的科学家根本就不知道e的值。密立根能洞察Q=N e可求解,就证明密立根知道他的实验数据具有收敛性。密立根完全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的收敛性,选择最好的数据(e值)让世人使用。
难道这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吗?
难道这不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吗?
没有搞明白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物理思想,没有理解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具有收敛性,就以讹传讹来打假密立根,人云亦云闹笑话!
315特辑说:“事隔60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揭穿了密立根所谓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密立根的笔记和手稿,是一位史学家发现后公之于众的。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 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将实验的数据大动干戈,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为“我”所用,对于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密立根的小动作和他给出的实验结果一样漂亮。”
如果密立根真的选择了数据,这是因为他的油滴实验数据具有收敛性,他选择出最好的e值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使用,难道这不是科学精神吗?
密立根做油滴实验的时候,全世界的科学家还不知道e等于多少?连个粗劣的理论估算值也没有。
密立根能用他的油滴实验数据给出那个最漂亮的e值?
其背后是有科学规律的(Q=N e和e的收敛性),而非什么“小动作”!
背景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