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年代际突变的讨论:徳雷克海峡海冰开关

已有 3608 次阅读 2016-6-4 20:4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气候变化, 秘鲁寒流, 南极海冰开关

关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年代际突变的讨论:徳雷克海峡海冰开关作用

                杨学祥,杨冬红


   与网友的讨论:


[3761]刘杨  2016-6-4 18:39

   各位朋友,有空的话可以看看,东西有点多

http://bbs.typhoon.gov.cn/read.php?tid=74018 


   博主回复(2016-6-4 20:24):海冰气候开关:2006年厄尔尼诺和南极半岛海冰极小值的对应性

已有 1261 次阅读 2014-5-18 11: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485.html 


   我在2014年5月26日指出:最近数月,多家全球气候预测机构上调了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美国联邦政府气候预测中心表示,过去一个月,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在今年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夏季爆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65%。世界气象组织日前也发布公报称,鉴于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国家气象机构均预计,今年有60%至70%的可能性爆发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4月出现征兆,7月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我们认为,类似1997至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2014年发生。因为统计数据表明,太平洋10年涛动(PDO)冷位相一般持续30年左右,暖位相一般持续20年左右。目前的冷位相持续时间不到20年,至少还将继续10年。改变这一统计规律需要数据支持。

http://edu.dahe.cn/2014/05-26/102895856.html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判断最强厄尔尼诺发生条件的重要标准是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位相变化: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马德雷是母亲。195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到1983年事件,以及1997年到1998年事件,都处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310.html


   博主回复(2016-6-4 20:17):徳雷克海峡海冰开关作用值得关注。

   博主回复(2016-6-4 20:15):首先,THC环流震荡而发生显著增强,受其影响东南太平洋极赤热力交换水平显著提高,通过SSTA-海冰-大气的反馈模式,间接加强了南极海冰水平、秘鲁寒流以及AAO的强度,这样通过次表层冷水上涌的方式,间接干扰厄尔尼诺的正常发展。

在此之后,典型的厄尔尼诺分析模式不再容易套用。

   由于德雷克海冰多年位于高位,形成了比以往更强的秘鲁寒流,导致德雷克海鲜海冰开关作用值得关注:东南太平洋的暖水堆积更为困难,非典型的中部型、混合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在增加。如2015年秋冬发生的东部型强厄尔尼诺,尽管暖水核已控制了热带东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但厄瓜多尔、秘鲁等国沿海地区的SSTA水平也未曾高于1997~98年的东部型厄尔尼诺,可见THC环流震荡的影响之深远。

   而2014年发生的中部型弱厄尔尼诺事件,也正好印证了这一分析,此前NOAA等机构曾极力看好其成为中等或更强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但最终却因异常偏强的温跃层冷水上翻而夭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网友原作:

[特定分析]关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年代际突变的讨论
楼主#
更多发布于:2016-02-07 16:33
一.AO与AAO
 
 
很奇怪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几大主要的气候因子普遍发生了年代际突变,例如北极海冰距平、AO、ENSO、PDO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年代际突变。
而这一年代际突变造成的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过程的出现开始越来越频繁。
例如北极海冰距平,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极海冰距平整体由正距平转向负距平,这应该不只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吧?
根据AO与AAO的年际变化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北极海冰距平和南极海冰距平存在一定“跷跷板”式反相震荡关系,而众所周知的是,由于北半球主要由陆地组成、南半球主要由海洋组成,由于海水与陆地不同的比热容带来的热力性质也就不同,因此相对来讲北半球温度波动整体更为剧烈南半球温度波动整体更为平缓,这两张距平图也能体现这一差异。
 
(从学霸那里弄来的分析图=,=)
 
AO(实线)与AAO(虚线)的标准差的年变化折线图。(引用自《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年变化特征
》一文)
而这两张图更能清楚地体现这一差别。
所以个人认为,或许AO与AAO的遥相关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个人提出一个小假设:通过极冰/SSTA——大气的耦合循环,AO为负/正值的时候,由于高纬度环流经向梯度加大/减小,继而引发极涡整体南下/北收,从而影响副高位置(使其偏南/偏北),以间接加强/减弱赤道西风强度,再反馈Kelvin波上影响整个东南太平洋的SSTA水平(偏高/偏低),通过锋区热量交换作用来间接调控AAO(正/负)。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假设可能过于理想点了,欢迎大神指出问题。
另外,由于在PDO滞后AO达7~8年的时候,AO与PDO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约0.77),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响应又滞后于北太平洋约5~7年,所以PDO又与ENSO有直接关系,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认为:AO通过影响阿留申低压的位置与强度,间接影响响应到PDO(研究表明阿留申低压与PDO有高达-0.92的相关性),继而影响ENSO,接着通过ENSO调节极赤热力梯度从而影响到AAO。
这一思路也是目前主流的结论之一。
AO与AAO在性质上,本身也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根据目前研究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40°N/S~70°N/S的环状区域内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如果能搞清楚AO与AAO"跷跷板"式振荡的成因,将可能有很好的应用空间。
二.EI-Nino 
ENSO,无疑是能集中体现这一轮年代际突变的部分。
首先,THC环流震荡而发生显著增强,受其影响东南太平洋极赤热力交换水平显著提高,通过SSTA-海冰-大气的反馈模式,间接加强了南极海冰水平、秘鲁寒流以及AAO的强度,这样通过次表层冷水上涌的方式,间接干扰厄尔尼诺的正常发展。
在此之后,典型的厄尔尼诺分析模式不再容易套用。
由于德雷克海冰多年位于高位形成了比以往更强的秘鲁寒流,导致东南太平洋的暖水堆积更为困难,非典型的中部型、混合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在增加。如2015年秋冬发生的东部型强厄尔尼诺,尽管暖水核已控制了热带东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但厄瓜多尔、秘鲁等国沿海地区的SSTA水平也未曾高于1997~98年的东部型厄尔尼诺,可见THC环流震荡的影响之深远。
而2014年发生的中部型弱厄尔尼诺事件,也正好印证了这一分析,此前NOAA等机构曾极力看好其成为中等或更强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但最终却因异常偏强的温跃层冷水上翻而夭折。
而三种类型的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具体不同主要集中体现在下述环节上:
1.印太齿轮,三种类型的厄尔尼诺带来的Walker环流异常区位置不同
例如东部型年份,在印太齿轮的作用下阿拉伯海更容易出现Walker环流异常下沉区,与此相对的是孟加拉湾容易出现异常上升区,由于SSTA的差异,北印度洋更容易出现西脊东槽的波列,而这对于我国华西、西南地区秋季降雨是有直接关系的。
2.与中国夏季降水的遥相关
通常东部型次年,由于副高受异常的Walker环流下沉区影响而偏西偏南,中国夏季的雨带更容易趋向于江南地区,导致入梅时间易偏早,出梅时间略晚或不变,相应的这一年会倾向于丰梅;而中部型次年雨带分布则趋向于两条,分别是华南雨带和黄淮雨带,江南地区极端降水的出现频率会更低,雨量整体接近于常年。
而混合型,基本上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三.结论: 
其实最令我困扰的是,这轮年代际突变或许是更大尺度时空中的年代际振荡的一部分
根据这一张图,在20世纪4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PDO即经历了一轮年代际振荡,而AO响应则超前于PDO
8年前后,正好印证了上文的观点。那么是否可以说明,由于这轮年代际振荡的周期大致与PDO相当,约为35年左右,因此在推断当前PDO转为负位相时期后,由于年代际振荡响应PDO变化时间约为3~7年,那么这一轮年代际突变或许已经发生?
这样,也许就能解释在2010年后,全球气候为何发生这样显著的变化了。
注:上述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欢迎指出= =)
[莫拉菲于2016-03-28 20:38编辑了帖子]

http://bbs.typhoon.gov.cn/read.php?tid=740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2442.html

上一篇:两个月前的预测;熊本地震可能触发台湾菲律宾等发生连锁地震
下一篇:非农数据暴露美国经济危机:嫁祸于人在劫难逃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