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气候年代际突变的讨论:徳雷克海峡海冰开关作用
杨学祥,杨冬红
与网友的讨论:
[3761]刘杨 2016-6-4 18:39
各位朋友,有空的话可以看看,东西有点多
http://bbs.typhoon.gov.cn/read.php?tid=74018
博主回复(2016-6-4 20:24):海冰气候开关:2006年厄尔尼诺和南极半岛海冰极小值的对应性
已有 1261 次阅读 2014-5-18 11: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485.html
我在2014年5月26日指出:最近数月,多家全球气候预测机构上调了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美国联邦政府气候预测中心表示,过去一个月,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在今年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夏季爆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65%。世界气象组织日前也发布公报称,鉴于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国家气象机构均预计,今年有60%至70%的可能性爆发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4月出现征兆,7月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我们认为,类似1997至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2014年发生。因为统计数据表明,太平洋10年涛动(PDO)冷位相一般持续30年左右,暖位相一般持续20年左右。目前的冷位相持续时间不到20年,至少还将继续10年。改变这一统计规律需要数据支持。
http://edu.dahe.cn/2014/05-26/102895856.html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判断最强厄尔尼诺发生条件的重要标准是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位相变化: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马德雷是母亲。195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到1983年事件,以及1997年到1998年事件,都处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310.html
博主回复(2016-6-4 20:17):徳雷克海峡海冰开关作用值得关注。
博主回复(2016-6-4 20:15):首先,THC环流震荡而发生显著增强,受其影响东南太平洋极赤热力交换水平显著提高,通过SSTA-海冰-大气的反馈模式,间接加强了南极海冰水平、秘鲁寒流以及AAO的强度,这样通过次表层冷水上涌的方式,间接干扰厄尔尼诺的正常发展。
在此之后,典型的厄尔尼诺分析模式不再容易套用。
由于德雷克海冰多年位于高位,形成了比以往更强的秘鲁寒流,导致德雷克海鲜海冰开关作用值得关注:东南太平洋的暖水堆积更为困难,非典型的中部型、混合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在增加。如2015年秋冬发生的东部型强厄尔尼诺,尽管暖水核已控制了热带东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但厄瓜多尔、秘鲁等国沿海地区的SSTA水平也未曾高于1997~98年的东部型厄尔尼诺,可见THC环流震荡的影响之深远。
而2014年发生的中部型弱厄尔尼诺事件,也正好印证了这一分析,此前NOAA等机构曾极力看好其成为中等或更强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但最终却因异常偏强的温跃层冷水上翻而夭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网友原作:
http://bbs.typhoon.gov.cn/read.php?tid=740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