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为什么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
杨学祥,杨冬红
为什么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最近发表的知呼者也的文章指出,曾经发生过等效6.5级以上近源地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而这些城市大多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发生过中强级别近源地震的城市,其下方存在着潜在震源,在抗震设防时应予以特别重视。
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我国共计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21次,其中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以及西北地震带发生巨大地震的频率明显较高。然而,因为东部人口、城市的分布更为集中,因此,在这张地图上,受到地震威胁的城市也多集中于东部,尤其是华北地震带上。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中国西部的地震带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云南等8省区,影响范围广阔。与之相对的东部地区地震带的分布则稀疏了很多。
东部地区的地震带虽然少,却包含了我国最特殊的两个地震区。一是东北带,是我国地震最深的地方,地壳的平均厚度是十几公里,但这里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却大于300公里。这个现象现在科学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另一个特殊的地区就是台湾带,是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
据我们的研究,2004-2018年全球特大地震进入集中爆发时期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2000-2030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两大地震带的活跃表明中国进入强震活跃期。根据历史数据,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也存在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我们在2006年和2008年相继指出,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活跃期,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2010、2011、2012年连续发生3次8.5级以上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2013-2018年还将有特大地震来证实我们的预测。
2015-2018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2018年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时期,因而也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数据表明,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交替时期一一对应: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1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1950-1964年发生7次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4次;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4-2012年发生6次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2次;
特大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2018年。其中,2015-2016年和2018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6-2017年为强拉尼娜年。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9-1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我们在2015年7月4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4): 926-934.
[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3): 1023-1027.
[3]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24(3): 287.
[4]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146-158.
[5]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27(1): 96.
[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9]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相关报道
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
2016-06-02 知呼者也
打开《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你会看到一条条地震带就像一道道阴影重重地投在中国大地上。你故乡的小城也许正位于某条地震带上,你工作的城市下也许正隐藏着几个活断层,而你正在按揭付款的新房也许恰好坐落于一条断裂的边上……地震与中国人的距离,并非那般遥远,那么,当地震带和大城市亲密接触,我们该恐慌吗?
本图由三方面的主体信息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蓝本,绘制了8个地震区域共计25条主要地震带。地震带的确定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地震历史资料,也需要结合一定的地质构造原理,因此,地震带往往与一些重要的地质断裂带相重合。
其次,我们给出了《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类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在研究中,上述学者参照国际惯例,把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定义为城市近源地震。他们采集、分析了截至2000年共约4300年间、涉及672个城市的地震信息6759条,结果表明,曾经发生过等效6.5级以上近源地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而这些城市大多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发生过中强级别近源地震的城市,其下方存在着潜在震源,在抗震设防时应予以特别重视。
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我国共计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21次,其中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以及西北地震带发生巨大地震的频率明显较高。然而,因为东部人口、城市的分布更为集中,因此,在这张地图上,受到地震威胁的城市也多集中于东部,尤其是华北地震带上。
地震词条
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也是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中断裂的形成或断裂的重新活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典型的构造地震。
地震区
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是地震区带划分的一级单元。地震区可划分地震亚区、地震带。例如台湾地震区,它包括了台湾省及邻近海域,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仅1655年以来,就记录到8级地震2次,7—7.9级地震30多次,6—6.9级地震近200次。
震级
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基本参数。一般用M表示。目前世界上使用的震级标度很多,常用的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不同的震级标度可通过一定的经验公式互换。
据此推算:震级每相差0.2级,能量约差2倍;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31.62倍;而震级每相差2.0级,能量正好相差1000倍。
震中
亦称“震中位置”。指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通常以经度和纬度表示。按确定震中的方法不同,有微观震中(亦称仪器震中)与宏观震中之分。通常所说的震中一般都是指根据仪器记录的地震数据所确定的微观震中。宏观震中是根据实地调查确定的地震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对于大地震,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大致相当于浅源地震的有感地震。全球每年发生中强震约3500次。
强震
震级不小于6级,包括不小于8级的巨大地震。大致相当于浅源地震的破坏性地震和毁灭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6级以上的强震约150次,7级以上的强震约18次。
巨大地震(巨震)
震级不小于8级的地震。大致相当于浅源地震的毁灭性地震。造成毁灭性破坏,建筑物很少能保存,地面大规模变形,震区出现大灾难。全球发生巨震的年平均值为2次。
地震烈度
简称“烈度”,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及震源参数、震源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岩石性质和结构、地形、地基。
一般震源愈浅、离震中愈近、地形愈高、土质松散、地下水位浅的地区,烈度愈高。在地形和地基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区,离发震断层愈近,烈度愈高。
引自地质出版社《地球科学大辞典》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
早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
科考队员在测量东昆仑地震形成的断裂情况。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强震,是近50年来我国大陆内部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从震中布喀达坂峰一带向东经库赛湖、昆仑山口,终止于昆仑山口以东70公里处,总长度达420公里,地面破裂的错动幅度最大达六七米。摄影/马宏杰
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中国西部的地震带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云南等8省区,影响范围广阔。与之相对的东部地区地震带的分布则稀疏了很多。
东部地区的地震带虽然少,却包含了我国最特殊的两个地震区。一是东北带,是我国地震最深的地方,地壳的平均厚度是十几公里,但这里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却大于300公里。这个现象现在科学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另一个特殊的地区就是台湾带,是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
我们该恐慌吗?当地震带和大城市亲密接触
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繁华城市确实是在地震带上的。关于这个问题,一位地震灾害专家表示不必太杞人忧天:“其实古人在城市的选址过程中已经考虑到这些因素了,现在的大城市都是历史长河中发展保留下来的,都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很极端的例子即使有,也不会多。而且一些城市虽然位于地震带上,但是由于该地区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也不高。”
人类从过去的恐慌、害怕、愚昧无知、宗教神话和宿命论,到目前积极主动用科学态度去探索地震的奥秘,我们对地震的灾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之于“无常”的大自然,是更可以和更应该把握的。
震逃生自救知识
网上流传的“生命三角救生法”声称,地震时应尽量躲在家具旁边的“生命三角区”,而不是桌子或床铺下面。其实,这最多只适用于房屋彻底倒塌、家具被砸碎的极端情况,而一般地震还是以飞物伤人为主。因此,遵守“伏地、遮挡、手抓牢”这个口诀更保险些。
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先防砸
感到身边到处都在摇晃,大喊“地震了”拔腿就跑,或许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但这样做,反而会给你带来更大麻烦。
这是因为,地震主震通常仅持续不到1分钟,雅安地震就只有20秒左右。如果不是小平房,普通人在这么短时间里很难跑到外面去。而且除非特大地震,房屋直接倒塌的概率并不高,但房顶、墙壁上的各种物件会受震砸落,碎片飞溅,高大的柜子可能轰然倒下。加之震动中本就落脚不稳,贸然拔腿飞奔很容易中招。
为避免被砸,正确做法是立刻就近蹲趴在桌下、床底或墙角处,并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等震动过去后,赶紧往室外撤吧,当心余震随后来袭。
跑路撤离,人群中脱身有术
对城镇居民来说,地震发生时很可能身处拥挤的高层住宅、教学楼、地铁站、商场等建筑之中,这时该如何尽快离开呢?
首先,当然需要你自己的心理素质够硬,关键时刻能保持镇静,不会沦为四周慌乱人群的一分子。地震和火灾中,许多遇难者都是盲目随大流走错了方向,在死胡同挤压踩踏致死的。因此动身跑路之前,先得定下心来寻找出口方向,顺着安全通道路牌和工作人员指挥。高层跳楼非死即残,千万要忍住这种冲动!
跟随人群前进时,最好撑开双肘平放胸前,以免肺部受挤;注意远离可能砸落的玻璃窗、吊灯、壁柜等。若发现身边众人奔逃方向不对,也得先躲到靠墙或角落处暂避一刻,硬要逆行的话很容易被挤倒。万一被挤倒在地,还有最后一招—将身体蜷成球状,双手抱在颈后,减轻脆弱的头颈、胸腹受到踩踏伤害。
震后互救,自保之余拯救他人
终于出了大门,一路跑到绿地、停车场等户外空旷场所,或许这时你已气喘吁吁,四肢酸软了。在空地稀缺的城镇中,能找到这里避震已足够庆幸。注意别躲在汽车里,车内视野受限,容易被掉落物体砸中,或因地陷、车身变形而被困。
震后生存,首要任务是躲避余震和山体滑坡、飞石等次生灾害,平静等待救援。但如能抓住最宝贵的救护时间,在外界救援到来之前及时互救,还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雅安地震后,许多村镇就自发组织起人力,几小时内从废墟下挖出了多名被埋乡亲。另外像心肺复苏、包扎伤口这样的简单急救技巧,关键时刻也有望派上大用场。互救中,需要听从有经验者指挥,观察周围危险,如废墟可能倒塌要尽快撤离。
被困废墟,不放弃,有奇迹
要是不幸被困在废墟下,也不要绝望。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胸部的杂物,确认是否被压或受伤。用砖块、木棍等支持小空间的残垣断壁,以防余震。
如有余力,可发信号吸引救援人员注意。最节省体能的方法是,每隔一阵就敲击石块、砖块发出声响,大喊大叫会很快耗尽体力。尽量控制情绪,闭目休息,也有助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喝自己的尿也能解渴,这时就别管那么多了。
近年各次地震中,屡有震后被埋一两天,甚至“黄金72小时”后成功获救的幸存者。只要坚持,就有创造生命奇迹的希望。
地震时如正在开车,应及时将车停在路边,并迅速离开车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