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巨灾预防: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杨冬红,杨学祥
(吉林大学)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的7年周期和50-60年康波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2016-2020年,可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关键词:金融危机;7年周期;50-60年周期;自然规律;超级灾害链
一、今年直面最强厄尔尼诺警惕洪涝低温将会发生
2016-03-27北京晚报蔡文清报道,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看来,今年世界气象日将主题设为“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旨在呼吁公众正视气候风险,关注气候安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确定这一主题,既是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气象部门对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全球气候协定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的气候风险和气候安全问题的再次警示。”
人类需要直面气候风险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新的全球气候协定《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是继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又一重要协定,这份里程碑式的协定向全世界发出了向低碳发展转型的强烈信号。
郑国光介绍,目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重大的气候风险。气候监测表明,188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5℃,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常年高出0.76℃,再次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首次比工业化以前高出1℃。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这样的气候变暖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会进一步增加,可能导致全球许多地方“干者愈干、湿者愈湿”,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将加大,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认为,如果全球升温幅度比工业化前高出1℃至2℃,全球面临的气候风险尚可控;如果升温达到或超过4℃,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放大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风险并产生各种新的风险,人类社会将置于更加不确定和更难以控制的气候风险之中。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和干旱风险将加剧,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部的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将会逐渐加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更大,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也将凸显,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最强厄尔尼诺肆虐不停
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近期气象舞台上,“厄尔尼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从2014年9月开始发展的本次厄尔尼诺事件截至2016年2月已经持续了18个月,每个月海温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的累计值(即累计强度)为26.9℃,且海温已连续7个月(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比常年平均值偏高超过2℃,在2015年11月达到峰值,海温偏高达2.9℃。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反之,这一区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则称为拉尼娜(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
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就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一般2至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出现在2009年至2010年。在没有厄尔尼诺的正常年份,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信风从东往西吹,带动温暖的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而厄尔尼诺发生时,信风转向自西向东——从东南亚吹向南美洲——从而将暖流带到了东热带太平洋。这股暖流将会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并在附近区域形成降水。
在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之前的近百年间,仅发生过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即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分别为14个月、13个月,每个月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累计值为21.5℃、23.1℃,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峰值分别为2.8℃和2.6℃。“生命史时长、累计强度、峰值强度,这三个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这次过程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巢清尘介绍,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已对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警惕洪涝低温将会发生
这起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自2014年持续至今的厄尔尼诺事件,是20世纪有观测以来最强的。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在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我国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非常严峻,给天气预报预测的服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每年旱、涝灾害都频繁发生。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去年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呈现“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征。“2014年、2015年接连刷新过去一百多年来温度的最高值,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叠加,共同造成温度的变化,再叠加一个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整个把全球的气候搅乱了。而今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三次遭遇寒潮天气,这是少有的。”郑国光介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成为历史上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3月中旬,中国气象局曾组织了100多位科学家进行会商,对今年汛期天气形势作出了初步预测,即汛期将以多雨为主,一些河流发生流域性洪涝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仍将持续,并且可能增大。对我国来说,一般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北方会有低温的事件。这将会导致我国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更加严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6-03/8778745.html
二、气象灾害是地质灾害的导火素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回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气象灾害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暴雨洪水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决堤等地质灾害。干旱大风导致土地沙漠化、、地面开裂(地裂缝)等灾害。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最强烈的气象变化和气象灾害信号,是导致气象灾害的主要因素。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1. 1991年大地震、火山爆发期和厄尔尼诺
1994年,李宪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1991年大地震时间特别集中并且发生在火山爆发期?日本云仙岳火山和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以及塔阿尔火山,同在一个断层构造带上。当岩浆向上冲击时,容易同时爆发。云仙岳火山在1991年5月24日、6月3日和6月8日三次爆发;塔阿尔火山自1991年3月12日起频繁颤动,于4月2日一天中震动了27次。接着,皮纳图博火山在4月4日爆发,6月9日、6月15日和6月26日又有三次爆发。在4月5日至6月20日两个半月内亚太地区发生了5次大于7级的大地震。大地震较多、地点分散、时间集中,是显著特点。这样特殊的现象,按一般地震理论是难以解释的[1]。1991年初春,在太平洋东部北纬9度里瑟地区2500米洋面下,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
1991年5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它是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火山地震活动是厄尔尼诺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厄尔尼诺事件中太平洋水均衡运动与跷跷板现象
周春平综合WyrtkiK.(1982)、王宗山等(1990)、张先恭等(1990)、林传兰(1991)、蔡亲炳等(1993)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变化与El Nino事件的密切关系。在El Nino期间海平面高度变化一般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El Nino前期由于信风加强,暖水在西太平洋堆积,斜温层变深,西太平洋海面高度一般可高出常年平均20~750px,相反东太平洋海水高度比常年平均低20~750px,形成“西高东低”的形势;第二阶段,El Nino事件爆发的当年,西太平洋海面高度迅速下降到正常高度以下,暖水以开尔文波的形式向东传播,而东太平洋的海面高度迅速上升到正常高度或以上;第三阶段,在El Nino盛行阶段,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强烈地降低,东太平洋海面高度强烈地上升,这时暖水仍以开尔文波的形式不断地向东传播,到达南美沿岸,然后反射,以罗斯贝波向西传播,整个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形成“东高西低”的形式;第四阶段为海平面高度恢复阶段,在El Nino衰退过程中,西太平洋暖池海面高度逐渐恢复到正常高度,东太平洋海面高度则下降到正常高度[2]。
赤道信风使暖水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冷水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温差为3~9oC,高差为40~1500px[2]、。当厄尔尼诺到来时,情况发生逆转。由于地壳均衡原理和水均衡作用,有
hρ1 = Hρ2 (1)
其中, h为洋壳上升高度,ρ1为洋壳密度,H为海面下降高度,ρ2为海水密度。由上式可算出,东西太平洋地壳在厄尔尼诺前后至少分别升降13~20cm,引发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厄尔尼诺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具有东西太平洋地壳反向升降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与南方涛动的气压变化跷跷板现象一一对应。它是微力放大的典型事例,即较小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空气压反向变化,增强或减弱赤道信风,引起东西赤道太平洋海面的反向变化和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
图1 厄尔尼诺事件和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Fig 1. El Nino event and “seesawmovement” in Pacific Crust
设跷跷板支点为坐标原点,如图1所示,东西太平洋海面斜线的近似表达式为
y =Hx/L (2)
其中,2L为东西太平洋地壳长度;2H为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差;x为横坐标变量。取一段宽25px长2L的东西向太平洋地壳,在x处所受压力增量微元和力矩微元分别为
dp =ydx (3)
dM =xydx (4)
其中,p表示增高的海水对洋壳的压力;M表示增高的海水产生的力矩,取海水的密度为1g/cm3。在区间[0,L]上积分后得增减海水在东西太平洋地壳产生的力矩分别为
M = HL2/3 (5)
这相当于在宽25px长2L高为洋壳厚度的跷跷板两端分别施加的反向力为
p = M/L =HL/3 (6)
将H = 500px,L = 10000km代入公式得p = 6.67×106kg。这样大的力足以使东太平洋海隆张裂和闭合,或使西太平洋海沟下沉和岛弧抬升。
如图1 所示,当赤道信风使西太平洋海面增高和东太平洋海面降低时,西太平洋地壳下降,形成海沟处的消减带,挤压地下流体上喷形成西太平洋暖池,或向西部大陆和东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形成岛弧火山和大陆火山;东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使东太平洋海隆和沿岸断裂带张开,岩浆和热气喷出,形成海底火山,加热海水及其上方空气,降低大气压,减弱赤道信风,使太平洋西部暖水东流,形成厄尔尼诺。信风减弱使东太平洋海面增高和西太平洋海面降低,东太平洋地壳下降,使东太平洋海隆闭合下降,挤压地下流体向东部大陆和西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挤压新生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运动;西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使西太平洋岛弧断裂张开,岩浆喷出,形成陆地火山。若火山在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喷发,则会出现中太平洋表面海水首先增温的情况[3]。
科里奥利力使上升物体西移,下降物体东移[4]。所以,西升东降的断裂处于引张状态,有利于火山喷发(图1中a情况);东升西降的断裂处于挤压状态,不利于火山喷发(图1中b情况)。这是厄尔尼诺发生后火山活动逐渐变弱的原因。赤道大陆火山喷发时,炽热的火山灰升入高空,在赤道信风和科氏力作用下向西飘移,使大气受热膨胀自转变慢,增强赤道信风;而冷却的火山灰云团收缩、下降并在科氏力作用下向东飘移,减弱太阳辐射,使大气对流层变冷收缩自转变快,增强赤道西风,减弱赤道信风。赤道陆地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发生的延迟因子,赤道海底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的激发因子。
3. 火山地震活动影响厄尔尼诺的证据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5];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6]。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7]。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ENSO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8]。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9]、引潮力说[4]和地球扁率变化说[10]得到有力的支持。
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1—40 km;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10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1963年3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爆发,1980年5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15%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18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1951年到1985年,我国东北地区有6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5年都发生在2级以上火山喷发后1-2年[4]。建国以来,最严重的4个夏季低温冷害年为1957,1969,1972,1976年,与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发生[11]。低纬度地区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因子[12].
东太平洋海隆有加拉帕戈斯三合点,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有活火山分布。太平洋暖池与地幔热气排放相关[13],海底火山在秘鲁和厄瓜多尔西边海域的加拉帕戈斯三合点和热点喷出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形成[10]。海底火山比大陆火山要强烈得多,平均每年至少有100km3的岩浆溢出海底,释放的热能为4.5×1021J[9]。模拟试验表明,冷水下沉和热水上升,都是沿类似热幔柱状的连续通道上下运动,与周围热交换极少,符合刘厚赞等模拟计算结果,即地幔排出的热液会很快覆盖海洋表面[10]。海底探测资料表明,东北太平洋洋脊有两个地热排泄区,位于12~24oN,110oW和 40~50oN,135oW。大量岩浆由洋脊轴部溢出形成海底火山活动带。1982-1983,1986-1987,1991-1992年3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前这两个地热排泄区(1982-1983年只有其中一个)表层海水均有持续发展的海面水温(SST)正距平区[9]。
证据显示从1964到1987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20oS 到 40oS插入式的地震活动之间相关. 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 巨大的能源在那里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厄尔尼诺和地震群——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 看上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同样, Daniel A. Walker (1995) 发现, 在过去最持久的六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 它们在1964到1992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15oS 到 40oS同时发生. 根据海底火山作用和热液活动,东太平洋隆起从15oS到 40oS地区是地球上有据可查的最活跃地区, 在这个地区微小相同的变化或大气压力范围的转移对引发厄尔尼诺的作用是公认的.如果这个地区的热活动没有被海洋覆盖, 这些活动将被认为是引起厄尔尼诺的重要因素[14].
表1 全球8级以上地震、全球中源和深源7级以上8级以下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关系[2,15,16]
年 | 7级地震数 | 8级地震数 | 厄尔尼诺 | 年 | 7级地震数 | 8级地震数 | 厄尔尼诺 | 年 | 7级地震数 | 8级地震数 | 厄尔尼诺 |
1904 1 2 # 1905 4 3 *# 1906 3 7 1907 5 2 1908 2 1 1909 10 1 1910 14 1 1911 10 2 #+ 1912 6 1 *# 1913 5 0 1914 7 3 *# 1915 7 1 1916 9 1 1917 3 2 # 1918 7 2 #+ 1919 4 1 *# 1920 1 3 1921 5 0 1922 5 1 1923 0 2 # 1924 6 1 1925 0 0 #+ 1926 6 0 #+ 1927 6 1 1928 4 2 1929 4 1 * 1930 2 0 *# | 1931 4 1 # 1932 5 2 # 1933 4 1 1934 5 2 ? 1935 4 0 1936 2 0 1937 10 0 1938 3 2 1939 8 3 * 1940 10 1 #- 1941 6 2 #+ 1942 6 1 1943 7 1 # 1944 8 1 #- 1945 3 1 1946 5 3 # 1947 3 0 1948 6 1 # 1949 8 1 1950 15 3 1951 2 1 # 1952 1 2 1953 5 0 * 1954 5 0 1955 3 0 1956 6 0 1957 6 2 #+ | 1958 2 2 #+ 1959 6 1 1960 3 1 1961 7 0 1962 3 0 1963 5 1 #- 1964 5 1 1965 1 1 *# 1966 1 1 1967 3 0 1968 2 1 # 1969 3 1 #- 1970 7 0 1971 4 3 1972 5 1 #+ 1973 2 0 + 1974 3 1 1975 3 0 1976 2 1 *# 1977 0 2 # 1978 1 4 1979 1 2 弱 1980 2 0 1981 16 1 1982 18 0 #+ 1983 22 0 #+ |
注:根据张家诚的归纳,#表示王绍武确定的厄尔尼诺年,拉斯莫森确定的最强厄尔尼诺年为+,次强为*,一般为 - 。据周春平的归纳,1979年为弱厄尔尼诺年。1981~1983年的数据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二室发表的地震资料,其中7级地震为全球全部7级以上8级以下地震。
厄尔尼诺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变化产生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是地震活动的激发因素,因此,厄尔尼诺前后一年内必有增强的地震活动。从1904年到1980年,仅有1934年一年例外(见表1)[2,15,16]。地震活动的韵律是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重要依据。
1982年全球共发生MS≥7级地震18次。除1月19日爱琴海中7级地震和12月16日的阿富汗7级地震发生在亚欧地震带内,其余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内[17]。大地震时间特别集中并且发生在火山爆发期并不是1991年独有的现象。1982年墨西哥的厄奇冲火山于3月25日和4月4日两次喷发[6],在3月21日日本北海道的7.3级地震之后发生。从此时开始到年末,东西太平洋地震带交替发生了14次7级以上大地震,其中有7次发生在5月31日到6月30日的短短一个月内(见表2)[17],形成明显的地震群发事件。1982年5月发生了20世纪第一个最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其形成机制。
表2 198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目录[17]
发震时间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
月 | 日 | 时 | 分 | 纬度 | 经度 | 地 点 | MS |
1
2 3 5 6
7
8
11 12
| 11 19 20 21 31 2 7 7 19 22 30 7 23 6 19 22 16 20 | 14 03 21 10 18 20 14 18 14 12 09 18 22 04 23 07 08 01 | 10 27 26 31 21 37 52 59 21 18 57 42 23 32 59 26 40 43 | 14.3oN 38.2oN 9.5oS 42.1oN 56.2oN 19.3oS 16.5oN 16.5oN 13.0oN 7.0oS 45.0oN 50.0oS 35.0oN 11.8oS 6.0oN 53.5oN 36.0oN 24.0oS | 125.5oE 24.3oE 167.6oE 143.0oE 164.0oE 168.6oW 96.5oW 96.5oW 91.0oW 127.0oE 151.5oE 167.0oE 143.0oE 167.3oE 87.0oW 171.0oW 68.3oE 172.5oW | 菲律宾东部海中 希腊东部爱琴海中 新赫布里底群岛 日本北海道 俄罗斯勘察加半岛东 斐济群岛东 墨西哥瓦哈卡 墨西哥瓦哈卡 萨尔瓦多西南太平洋中 印尼班达海中 千岛群岛附近 新西兰南部海中 日本以东海中 新赫布里底群岛 巴拿马西南海中 阿留申群岛 阿富汗北部 南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 | 7.0 7.0 7.0 7.3 7.1 7.2(MB) 7.2 7.2 7.7 7.0 7.0 7.0 7.2 7.2 7.0 7.1 7.0 7.5 |
三、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
金融危机“七年之痒”的风波尚未平息,50-60年的长周期康波周期2017年谷底的预言又风起云涌。2015-2016年发生了超级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将发生最强的拉尼娜事件,天灾频发下的人祸已经不可避免,自然与经济规律叠加,增大了全球巨灾发生的风险。
有评论说,周期终将幻灭,但在此之前我们仍将经历一次康波周期: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在康波周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并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被采用,经济快速发展,迎来繁荣期;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
http://roll.sohu.com/20160324/n441857742.shtml
汇通网2016年2月18日讯—在1月和2月上旬经历一系列惊人的动荡后,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似乎暂时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过去。
各方面消息都显示,事实上全世界可能正处在新经济大崩溃的前期,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可能变得更糟。18个数据可以证明全球经济正在“内爆”,特别是最新的全球贸易数据,进出口均出现急剧下滑。
http://mini.eastday.com/a/160218204030382.html
http://mini.eastday.com/a/160218204030382-2.html
市场人士表示,上周全球股市的投降式抛售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更多观点认为更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危机从亚洲货币贬值潮开始,影响到了全球市场。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表示,全球金融危机7-8年为一个周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大家相信这一周期,所以会采取相应投资策略,进而导致预期兑现。
http://news.163.com/15/0825/09/B1RR3KRG00014JB5.html
1. 金融危机“七年之痒”
1973年、1987年、2001年的股市崩盘、1980年的美国衰退、1994年的债市危机、2008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而如今,新一轮的危机似乎又近在眼前。
道富银行宏观策略师,自诩为“风险先生”的Fred Goodwin,从花旗集团经济意外指数所呈现的周期性情况发现,目前该指数再一次处于历史高点水平,暗示未来市场情况将出现恶化。
而从“风险先生”提供的一张金融市场最具有价值的“七年之痒”图发现(见表3),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的规律,在2008年次级债引发的股市崩盘之后,这一次的危机将会从新兴市场开始么?
2016年1月4日全球股市再次崩溃似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表3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 经济事件 | 气象灾害 |
1973 | 石油危机/股市崩盘 | 1972-1973年超级厄尔尼诺 |
1980 | 美国经济衰退 | 1979-1980年弱厄尔尼诺 |
1987 | 股市崩盘 | 1986-1987年厄尔尼诺 |
1994 | 债市危机 | 1993-1995年厄尔尼诺 |
1997 | 亚洲金融风暴 | 1997-1998年超级厄尔尼诺 |
2001 | 9.11事件/股市崩盘 | 1999-2001年超级拉尼娜 2002年厄尔尼诺 |
2008 | 次贷危机/股市崩盘 | 2007年强拉尼娜,2009年厄尔尼诺 |
2015 |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 | 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 |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3-4年、7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2.经济景气循环的7年周期和50-60年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1.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至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2.朱格拉循环(JuglarCycle,中期循环,主循环)10至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11年周期对应);3.库茨涅兹循环(KuznetsCycle,长期循环)20至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22年周期对应);4.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至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50-70年周期对应)[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至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6-8年,形成一个约7年的整数周期。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2006年,Obridko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7年的周期[19]。2010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20]。
太阳黑子7年周期的发现,使金融危机七年之痒的“农林水产品收成说”、“人类心理说”和“能源需求说”得到更精准的证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全球金融危机的“七年之痒”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
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在康波周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并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被采用,经济快速发展,迎来繁荣期;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太阳黑子长周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其倍数周期包括56.8年周期。潮汐震荡也具有50-60年的长周期。它们是形成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和康波周期的原因。
50-60年康波周期和7年金融周期的叠加使金融危机谷值由2015年后延到2016-2017年。
经济波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周期约为50年的经济长波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在《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一文中阐述了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过程[21]。
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20 和30年。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从18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冷位相”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暖位相”为1925-1946年、1977-1999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至1913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至1973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18,22]。
表4 PDO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18]
时 期 | 1890-1924 | 193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5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时 期 | 1890-1913 | 1914-1944 | 1845-1973 | 1974-1995 |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 第三上升期 | 第三下降期 | 第四上升期 | 第四下降期 | 第五上升期 |
自1890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4)。2020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与当前的经融危机风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3.厄尔尼诺的7年周期和55年周期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最引人注目的是,厄尔尼诺也有2-7年周期。由于厄尔尼诺在太平洋涛动冷位相受到抑制,在太平洋涛动暖位相得到增强,所以具有55年太平洋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周期,与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至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对应。在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 布赖恩特编著的《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中,厄尔尼诺周期为2.2、5.5、11、22年,与潮汐周期对应[23,24]。55年是5.5年的公倍数。
至于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丁一汇表示:“美洲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南美的西海岸降雨量将大为增加,巴西、阿根廷等地区会发生干旱。太平洋沿岸地区中,中国因雨带南退至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会形成‘北旱南涝’的状态,现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这点。此外,澳大利亚也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将遭遇干旱。印度也是如此,厄尔尼诺年印度必然会歉收,1979年弱厄尔尼诺年,印度的水稻便减产了40%。”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的发生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干旱,巴西中南部及阿根廷降雨过多。厄尔尼诺的发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则是夏季北旱南涝,东北秋粮产区初霜冻可能提前。因此,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印度、澳大利亚的小麦生长极其不利,对玉米的影响偏温和,对东南亚的棕榈生长不利,对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长有利,同时对印度、巴西的甘蔗生长不利。历史统计数据看,厄尔尼诺年,小麦、糖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大豆、玉米的涨幅较小,对棕榈油的影响也较大。”永安期货分析师宋焕指出。
据相关统计,过去5次厄尔尼诺期间,国际小麦价格平均约上涨10%,大豆和玉米价格分别平均上涨4%和1%左右,而2002年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上涨了26%;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上涨9%。
王娜指出,厄尔尼诺对棕榈油生长将产生利空影响,而对大豆、玉米生长较为有利。马来西亚正值棕油高产期,如果降雨过大会影响当地棕油产量,厄尔尼诺天气对马来西亚棕油将产生利多影响。另外,美国大豆、玉米主产区近期生长情况良好,如果厄尔尼诺天气下降雨充分,预计美豆、玉米丰产预期还会增加。
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money/future/fmnews/20140624/010019498103.shtml
NASA新发布的影像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专家预测2016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
报道称,最新卫星影像显示,目前的现象与1997年12月有惊人相似处。当年发生最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在1997年和1998年估计造成23000人死亡。
厄尔尼诺已在美国造成多起天气异常情况,如东岸许多地方在圣诞前夕,气温升高到摄氏20多度;南部和中西部发生风暴和几近破纪录的洪水。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去年12月27日的卫星影像暗指,还会发生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这个预测困扰人道救援机构。
http://news.163.com/16/0102/03/BCA0FVIT00014Q4P.html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我们在2015年8月26日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之谜: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关注2015年自然灾害威胁全球经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0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8751.html
华尔街见闻网站援引花旗报告介绍过,厄尔尼诺可能还会对该地区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通胀和就业是央行重要的决策依旧,而在亚洲的许多经济体中,农业是重要的就业去向,粮食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占有很大权重。
法国巴黎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Mark Walton告诉彭博,“任何会实质性推高粮食价格的因素都可能让央行感到头疼。”
根据花旗的报告,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最难以抵挡厄尔尼诺带来的通胀。在这些国家的CPI中,食品价格分别占到了48%、33%和34%的权重。
http://mini.eastday.com/a/160320200210620-2.html
4.地球潮汐形变和地球自转速度的3-4年周期、7年周期和50-60年周期
交点月周期27.21d(天),朔望周期29.53d,合成周期803.5113d,合2.2014a,整数年约为22a。月亮近点月周期27.55d,与日月大潮周期和朔望周期合成406.7757d和813.5515d周期,合1.1145a和2.2289a周期。交点月周期和月亮近点月周期27.55d合成749.6355d,合2.0538a。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为13.65d、27.3d,与日月大潮周期及朔望周期合成403.0845d和806.169d周期,合1.1043a和2.2087a周期。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13.6d、27.3d与月亮近点月周期合成376.0575d和752.115d,合1.0303a和2.0606a。由此衍生的公倍周期有3.1、3.34、4.1、4.9、5.5、5.57、9、9.5、9.9、11、18.6、22、27、30、33、44、54、55、55.7、60年(见表5)[24]。3.1、3.34年周期的倍数就是6-7年。
地球的潮汐形变改变了地球的转动惯量,影响了地球的自转速度,3-4、6-7年和50-60年周期是它们的共同周期。
厄尔尼诺的形成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密切相关,潮汐形变导致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形成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对运动,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发生。
根据吕俊梅等人对PDO指数和Nino3指数进行离散功率谱分析结果,超过99%显著性水平的F值所对应的周期即为显著变化周期。PD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50a,其次为5.6 a。ENS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3.6a。在10-33a周期波段上,除了12.5a周期外,PDO其余的周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5]。
表5 太平洋十年涛动51-57年准周期的合成[24]
合成周期名称 | 周期年数 | 倍数 | 倍数周期 |
近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交点月合成周期 月亮视赤纬角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日食和月食的沙罗周期 2.0538年与2.2014年合成值的2倍 2.0538年与2.2087年合成值的2倍 2.0606年与2.2014年合成值的2倍 月亮赤纬角周期 潮汐合成周期 太阳黑子周期 太阳黑子周期 | 1.0303a 1.0176a 2.0538a 1.1043a 2.2014a 2.2289a 18a 9a 9a 9a 18.6a 11a 11a 7.1a | 50 50 25 50 25 25 3 6 6 6 3 5 5 8 | 51.515a 50.88a 51.345a 55.215a 55.035a 55.723a 54a 54a 54a 54a 55.8a 55a 55a 56.8a |
PD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50a,其次为5.6 a,与5.5 a、5.57 a、51 a、52 a、54 a、55 a和55.8 a的潮汐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本文的周期叠加和模型计算是一致的。潮汐3.1a和4.1a周期的平均值为3.6a,与ENS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3.6 a相对应。5.57a和55.7a显著周期表明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在PDO中的重要作用。潮汐3.1a和4.1a周期表明ENSO与月亮近地潮、日月食、月亮赤纬角相关。PDO的51-56a周期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见表5)。
太阳黑子也具有7年和50-60年周期变化。2011年,宋贯一提出太阳辐射光压在南、北半球表面上的不平衡分布才是造成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26]。所以,地球自转速度的7年周期和50-60年周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早在1998年我们就指出,太阳辐射光压、太阳风和太阳电磁辐射压缩地磁场,造成地壳与内核反向震荡,形成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观点[27]。
四、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我们在2006年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28-37]。
事实上,最新资料表明,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7次和6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1977-1999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890-1924年、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3次、3次和1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28-37]。
表6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流感大流行、飓风、地震等灾害对比[29]
时 期 | 1890-1924年 | 1925-1946年 | 1947-1976年 | 1977-1999年 | 2000-2030? | |||||||
拉马德雷PDO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
全球气温 | 低温 | 增暖 | 低温 | 增暖 | 低温? | |||||||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 拉尼娜年和强沙尘暴年* |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
| 1955-1956* 1967-1968* 1975-1976* |
| 2007 2010-2012 2016-2017? | ||||||
厄尔尼诺和流感年 | (1888)-1890 (1899)-1900 1918-1919 |
|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
| 2009 2015-2016 2018? | |||||||
太阳黑子谷年m | 1889 1901 (1902低温) |
| 1976(低温) |
| 2008 2018? | |||||||
太阳黑子峰年M | 1917(低温) |
| 1957(低温) 1968 |
| 2000 2011-2014 | |||||||
时 期 | 1890-1913年 | 1914-1944年 | 1945-1973年 | 1974-1995年 | 1996-2020年 | |||||||
世界经济长波 | 第三上升期 | 第三下降期 | 第四上升期 | 第四下降期 | 第五上升期 | |||||||
时 期 | 1889-1924年 | 1925-1945年 | 1946-1977年 | 1978-2003年 | 2004-2012年 | |||||||
8.5级以上地震 | 6次 | 1次 | 11次 | 0次 | 6次 | |||||||
时 期 |
| 1926年-1970年 | 1970年-1994年 | 1995年-2020年? | ||||||||
飓 风 |
| 高活动期 | 低活动期 | 高活动期 | ||||||||
中国 气温 | 时期 | 1903-1918年 | 1919-1953年 | 1954-1986年 | 1987-2003年 | (引自李明志等人) | ||||||
冷暖 | 低温期 | 高温期 | 低温期 | 高温期 | ||||||||
登陆中国台风每年超过10次 | 1893-1898年内有3年 | 1899-1951年内没有 | 1952-1981年内有9年 | 无资料 | (引自张家诚等人) | |||||||
注: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受到20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见表6),可以称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根据这一周期,我们成功地预测了2009年世界甲型流感爆发,2004-2018年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活跃期,本次的金融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五、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我们的研究表明,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按照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在2020年结束,因此,罗杰斯认为2020年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这决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由经济科学规律决定的。
但是,经济规律也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1599.html
我在2007年9月18日指出,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
我的预言不幸变成了现实:自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浮现开始,次贷危机开始逐渐显现。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同一天,美国银行以约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华尔街投行美林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信用评级下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美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那么,这场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经济危机应被视作是狂妄自大的政客们玩弄市场的结果。这一语道破了金融风暴发生的人为原因: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和美国政府的金融政策就提前结束了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次贷危机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实际就是两极分化的结果。长久以来的美国经济政策导致了鲜明的两极分化,而伊拉克战争和军备竞赛大大消耗了美国的经济实力。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纽约州国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2008年3月17日在此间发表讲话,指出伊拉克战争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损害,并呼吁尽快从伊撤军。她认为,加上作战装备更换和退伍军人医疗等费用,伊拉克战争的开支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使得美国经济安全面临更大风险。用于伊拉克的巨额军费,原本可用于缓解医疗保险、次贷危机和教育等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民生问题。次贷危机和伊拉克战争最终导致2008年美国共和党竞选总统失败。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希特勒和东条英机被他们自己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吞噬,前苏联为庞大的军事机器所压垮,美国被庞大的军费和伊拉克战争拖入困境。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一个不发达的小国面前束手无策,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伊拉克是战争止步的纪念碑,国际问题必须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38]。
我们的分析表明,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同样,“全球风险网络”的报告指出,就中期而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并非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两者的观点是吻合的。
政治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社会政治风险;争夺能源和资源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对气候和环境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承受能力下降。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3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0174.html
在三个方面政治风险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将成为促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和晴雨表。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社会、心理得周期规律预测和防范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六、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7年周期和50-60年康波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2016-2020年,可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李宪之. 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0(3): 355~360.
2. 周春平. 大洋暖池及其影响[M].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 1, 84.
3. 郭增建, 秦保燕,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6. 116-117, 135-138, 212.
4.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5. 张丽欣. 厄尔尼诺——来自天道的警告[J].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 315~316.
6. 高庆华, 胡景江,徐炳川等.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 131, 135.
7. 战淑芸. 厄尔尼诺事件和地震活动[M]. 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 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集(1990).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02~305.
8. 侯章栓, 李晓东.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6 (5): 641-650.
9. 刘厚赞,刘辉,俞永强.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1998,56(5): 602~610.
10.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4):509~510.
11. 任振球. 全球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60, 72-74, 81, 88, 105.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增刊): 56-61
13. 杜乐天. 自然灾害可能的深部流体肇因[J]. 地学前缘, 1996, 3 (4): 298~305.
14. Walker, D. A., More EvidenceIndicates Link Between El Ninos and Seismicity. Eos. 1995,76 (4): 33,34,36.
15. 张家诚, 李文范等.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86. 186~196.
16. 张家诚. 再见,厄尔尼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1~22.
17.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二室. 一九八二年震情[J]. 地震,1983, (1): 47 ~ 48.
18.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19.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J],S 365,2006:827-832
20.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2010,第2期:16-18
21. 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27/content_65180.htm
22. 杨学祥。气候变化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光明观察周刊,2004年第29期,总第145期。http://guancha.gmw.cn/2004-8/3/2196001.htm
23.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 刘东生,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1.
2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25. 吕俊梅, 琚建华, 张庆云, 等.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26. 宋贯一。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第2期:450-455
27.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2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0.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1.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3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34.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35.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36. 杨学祥, 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38. 杨学祥. 中国股市牛市与世界经济发展长波上升时期. 金融界. 2007年09月17日18:12 光明观察。http://stock.jrj.com.cn/news/2007-09-17/00000268954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