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天灾与人祸:金融危机七年之痒和极移七年周期

已有 4640 次阅读 2016-3-25 17:3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天灾人祸, 金融危机, 7年周期, 极移

天灾与人祸:金融危机七年之痒和极移七年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一、金融危机“七年之痒”

 

1973年、1987年、2001年的股市崩盘、1980年的美国衰退、1994年的债市危机、2008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而如今,新一轮的危机似乎又近在眼前。

道富银行宏观策略师,自诩为“风险先生”的Fred Goodwin,从花旗集团经济意外指数所呈现的周期性情况发现,目前该指数再一次处于历史高点水平,暗示未来市场情况将出现恶化。

而从“风险先生”提供的一张金融市场最具有价值的“七年之痒”图发现(见表1),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的规律,在2008年次级债引发的股市崩盘之后,这一次的危机将会从新兴市场开始么?

201614全球股市再次崩溃似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股市崩盘

1972-1973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年厄尔尼诺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事件/股市崩盘

1999-2001年超级拉尼娜

2002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股市崩盘

2007年强拉尼娜,2009年厄尔尼诺

 2016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

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三、经济景气循环的7年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1.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2.朱格拉循环(JuglarCycle,中期循环,主循环)10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11年周期对应);3.库茨涅兹循环(KuznetsCycle,长期循环)20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22年周期对应);4.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50-70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6-8年,形成一个约7年的整数周期。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四、极移和地球自转的6-7年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极移有相当稳定的6-7年周期,而地球自转的年加速度变化也存在6-7年的周期,它们两者呈反位相演变。这一点说明极移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相关的。此外,地球自转速度也有3-4年周期变化。

极移由于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部作周期性摆动而引起的地球自转极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现象。地极移动的简称。表现为极点的±0.4即相当于24×24范围内循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描划出一条时伸时缩的螺旋形曲线。极移包括两个主要的周期成分:一个近于14个月周期,称为张德勒项,这是弹性地球的自由摆动;另一个是周年周期,称为周年项,这是由大气环流引起的受迫摆动。极移机制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包括日、月引力以及大气和海洋的作用,内部因素则涉及的各种理论模型。因此,极移研究与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地学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1  2000-2009年极移轨迹(虚线为短期极移轨迹,实线为长期极移轨迹)

 

厄尔尼诺是由全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异常而形成的,由此引发的极移使其具有明显的7年周期。

 

五、厄尔尼诺的7年周期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最引人注目的是,厄尔尼诺也有2-7年周期。至于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丁一汇表示:“美洲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南美的西海岸降雨量将大为增加,巴西、阿根廷等地区会发生干旱。太平洋沿岸地区中,中国因雨带南退至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会形成‘北旱南涝’的状态,现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这点。此外,澳大利亚也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将遭遇干旱。印度也是如此,厄尔尼诺年印度必然会歉收,1979年弱厄尔尼诺年,印度的水稻便减产了40%。”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的发生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干旱,巴西中南部及阿根廷降雨过多。厄尔尼诺的发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则是夏季北旱南涝,东北秋粮产区初霜冻可能提前。因此,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印度、澳大利亚的小麦生长极其不利,对玉米的影响偏温和,对东南亚的棕榈生长不利,对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长有利,同时对印度、巴西的甘蔗生长不利。历史统计数据看,厄尔尼诺年,小麦、糖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大豆、玉米的涨幅较小,对棕榈油的影响也较大。”永安期货分析师宋焕指出。

据相关统计,过去5次厄尔尼诺期间,国际小麦价格平均约上涨10%,大豆和玉米价格分别平均上涨4%1%左右,而2002年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上涨了26%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上涨9%

王娜指出,厄尔尼诺对棕榈油生长将产生利空影响,而对大豆、玉米生长较为有利。马来西亚正值棕油高产期,如果降雨过大会影响当地棕油产量,厄尔尼诺天气对马来西亚棕油将产生利多影响。另外,美国大豆、玉米主产区近期生长情况良好,如果厄尔尼诺天气下降雨充分,预计美豆、玉米丰产预期还会增加。

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money/future/fmnews/20140624/010019498103.shtml

NASA新发布的影像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专家预测2016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

报道称,最新卫星影像显示,目前的现象与199712月有惊人相似处。当年发生最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在1997年和1998年估计造成23000人死亡。

厄尔尼诺已在美国造成多起天气异常情况,如东岸许多地方在圣诞前夕,气温升高到摄氏20多度;南部和中西部发生风暴和几近破纪录的洪水。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去年1227日的卫星影像暗指,还会发生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这个预测困扰人道救援机构。

http://news.163.com/16/0102/03/BCA0FVIT00014Q4P.html

我们在2015125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我们在2015826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之谜: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关注2015年自然灾害威胁全球经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0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8751.html

华尔街见闻网站援引花旗报告介绍过,厄尔尼诺可能还会对该地区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通胀和就业是央行重要的决策依旧,而在亚洲的许多经济体中,农业是重要的就业去向,粮食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占有很大权重。

法国巴黎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Mark Walton告诉彭博,“任何会实质性推高粮食价格的因素都可能让央行感到头疼。”

根据花旗的报告,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最难以抵挡厄尔尼诺带来的通胀。在这些国家的CPI中,食品价格分别占到了48%33%34%的权重。

http://mini.eastday.com/a/160320200210620-2.html

 

五、地球潮汐形变和地球自转速度的3-4年周期和7年周期

 

交点月周期27.21d(),朔望周期29.53d,合成周期803.5113d,合2.2014a,整数年约为22a。月亮近点月周期27.55d,与日月大潮周期和朔望周期合成406.7757d813.5515d周期,合1.1145a2.2289a周期。交点月周期和月亮近点月周期27.55d合成749.6355d,合2.0538a。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为13.65d27.3d,与日月大潮周期及朔望周期合成403.0845d806.169d周期,合1.1043a2.2087a周期。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13.6d27.3d与月亮近点月周期合成376.0575d752.115d,合1.0303a2.0606a由此衍生的公倍周期有3.13.344.14.95.55.5799.59.91118.62227303344545555.760年。3.13.34年周期的倍数就是6-7年。

地球的潮汐形变改变了地球的转动惯量,影响了地球的自转速度,3-46-7年是它们的一个共同周期。

2 太平洋十年涛动51-56年准周期的合成

         合成周期名称

  周期年数

  倍数

 倍数周期

近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交点月合成周期

月亮视赤纬角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日食和月食的沙罗周期

2.0538年与2.2014年合成值的2

2.0538年与2.2087年合成值的2

2.0606年与2.2014年合成值的2

月亮赤纬角周期

潮汐合成周期

太阳黑子周期

1.0303a

1.0176a

2.0538a

1.1043a

2.2014a

2.2289a

18a

9a

9a

9a

18.6a

11a

11a

50

50

25

50

25

25

3

6

6

6

3

5

5

51.515a

50.88a

51.345a

55.215a

55.035a

55.723a

54a

54a

54a

54a

55.8a

55a

55a

 

厄尔尼诺的形成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密切相关,潮汐形变导致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形成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对运动,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发生。

应用三轴椭球壳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465m,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0.60m,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0.20m,比例为2326:3:1,速度增量比也为2326:3:1。可以对比的是,空气、水、地壳的密度比为3:1:0.00129,是2326:3:1的倒数。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岩石圈的日长增量dT =0.00027s,海洋圈的日长增量为0.00081s,大气圈的日长增量为0.628s(见表3)。

3 物质密度、潮汐振幅和日长变化

 

密度 g/cm3

潮汐振幅 cm

日长增量 s

赤道线速度cm/s

大气圈

0.00129

46520

0.628

0.3372

海洋圈

1

60

0.00081

0.000435

岩石圈

3

20

0.00027

0.000145

 

根据吕俊梅等人对PDO指数和Nino3指数进行离散功率谱分析结果,超过99%显著性水平的F值所对应的周期即为显著变化周期。PD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50a,其次为5.6 aENS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3.6a。在10-33a周期波段上,除了12.5a周期外,PDO其余的周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6]

PD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50a,其次为5.6 a,与5.5 a5.57 a51 a52 a54 a55 a55.8 a的潮汐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本文的周期叠加和模型计算是一致的。潮汐3.1a4.1a周期的平均值为3.6a,与ENS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3.6 a相对应。5.57a55.7a显著周期表明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在PDO中的重要作用。潮汐3.1a4.1a周期表明ENSO与月亮近地潮、日月食、月亮赤纬角相关。PDO51-56a周期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见表2)。

 

参考文献

 

岛中雄二 著.周维宏译.《太阳景气经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任振球. 全球变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吕俊梅, 琚建华, 张庆云, 等.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16117, 135138, 19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5018.html

上一篇: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7年周期及其成因
下一篇:甘孜泸定县近期已连续发生5次地震:关注3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