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南亚强震之后:欧亚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对中国地震的影响

已有 4588 次阅读 2015-5-15 09: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壳均衡, 地震活跃期,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南亚强震之后:欧亚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对中国地震的影响

                             杨学祥

 

新华网香港5月14日电(记者颜昊)香港天文台专家14日表示,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但据近几十年来全球地震监测,太平洋板块边缘才是全球地震最活跃地区,而非印度洋板块。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4/c_1115290239.htm

我们的研究表明,以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为统计标准,1900-2000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多于欧亚地震带(10次对3次),2000-2012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少于欧亚地震带(2次对4次)。目前欧亚地震带比环太平洋地震带更为活跃。尼泊尔8.1级地震验证了这一趋势,可能是欧亚地震带比环太平洋地震带更为活跃的前兆和信号。

地震的动力来自全球变暖导致的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山脉冰川融化和两极冰盖融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作用:冰川融化导致喜马拉雅山均衡运动为主(面积小,应力集中),冰川融化导致美洲西部山脉均衡运动为次,海平面上升导致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壳均衡运动为次(面积大,应力分散)。欧亚地震带活跃之后,环太平洋地震带将进入活跃期。

我在20231127指出,中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交叉地区,两大地震带的同时活跃是中国地震活跃的原因和标志。

1 190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表(按时间顺序排列)

震级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18  1920-12-16  中国海原        8.5(后补)

12    1922-11-11     智利       8.5

1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1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9.0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1     1960-05-22     智利               9.5

15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9.2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6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7     2010-02-27     智利               8.8

5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后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140.html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包括台湾地区),后10年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地区)也有强震多次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7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远小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原因如下: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发生的9级以上地震和8.5级以上地震为中国西藏、库页岛、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阿拉斯加,形成对中国西南——东北夹击之势,导致前10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发生的9级以上地震在日本(2011311),不在前10年。9级地震位置南移是全球地震发展的新趋势,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挤压增强。2000-2009年苏门答腊的9级地震和8.5级以上地震共3次,没有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2011年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2012411苏门答腊又发生8.6级地震(2000-2012年苏门答腊的9级地震和8.5级以上地震共4次:2004200520072012年),8.5级以上地震形成对中国西南——东北夹击之势,2011年以后中国地震将逐年增强,2013420四川雅安7级地震就是一个响应。

根据统计规律,2000-2030年的中间10年中国西部和台湾地区的地震进入高发期,后10年中国东部地震进入高发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5060.html

全球9级地震和8.5级以上特大地震夹击中国是中国进入地震活跃期的原因和标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5178.html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使海平面快速上升,这一变化不仅仅是沿海地区被淹没,还会形成海洋地壳下沉的均衡运动,这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8.5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原因。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统计资料和理论推理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沿海地区和青藏高原冰融地区,是地壳均衡运动的突发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10年,中国大陆东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频发,是地壳均衡运动的调整期,是对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地震的响应。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集中在2021-2031年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42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5060.html

 

相关报道:

香港天文台:太平洋板块边缘为目前全球地震最活跃地区

我要评论

20150514 21:53:02 来源:新华网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

  新华网香港5月14日电(记者颜昊)香港天文台专家14日表示,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但据近几十年来全球地震监测,太平洋板块边缘才是全球地震最活跃地区,而非印度洋板块。

  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莫庆炎向记者介绍,地震监测发现,印澳板块目前倾向于向东北方向移动,而欧亚板块大致上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样的地壳运动引发了包括此次尼泊尔地震以及汶川地震在内的大灾难。

  莫庆炎说,尽管在印澳板块边缘近几年地震频发,但如果从全球地震监测情况来看,从地震发生频率来讲,太平洋板块边缘地区,尤其是在西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以及南美边缘,是最活跃的地区。

  莫庆炎说,太平洋板块边缘发生的高震级地震一般都发生在无人区,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大;而在印澳板块边缘人类居住密度非常高,地震的破坏力往往造成很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记者在香港天文台看到,目前天文台已经拥有全天候地震监测系统,凭借遍布全球的600多个地震监测站收集数据,一旦发生地震,天文台即可全自动对地震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莫庆炎介绍,香港天文台在地震信息处理和分析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对于6级以上地震,香港天文台可以在地震发生后6至7分钟以内,通过手机短信向媒体及政府部门发出地震警报信息。

  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在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成全省地震烈度速报和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系统,实现省内地震5分钟内作出V度以上地震烈度信息速报,在地震波到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前10至20秒发出预警。

  “地震发生后,在地震波到达之前10秒得到预警作用非常大。高速运行的列车可以减速或停止,核电站可以关闭反应堆,室内的人可以疏散至室外,即使是跑不出去的人也可以寻找更好的避险场所……”莫庆炎说。

  莫庆炎介绍,香港与内地2000年签署了地震领域的科技合作协议,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地震局一直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并互相交换实时监测数据,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广东省规划的地震预警。

[责任编辑:王佳宁 ]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4/c_1115290239.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329.html

上一篇:朝鲜遇严重干旱 124处湖泊水库已见底:关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下一篇:厄尔尼诺持续至年底几率增至80%:关键在于南极半岛9月海冰变化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